疫情發生以來,甘肅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在完成緊張抗疫任務的同時,還寫下了這些天來真實的感受。
「最欣慰的時刻,莫過於送治癒患者出院」
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唐霞寫下戰「疫」日記
2020年3月2日武漢小雨
1735公里,這是地圖上標註的鎳都金昌與江城武漢之間的直線距離,也是我在武漢思念家鄉親人的距離。今天是我來到武漢的第11天。與往常一樣,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戴上口罩、手套、護目鏡,再加上一雙硬邦邦的大水鞋,我又進入了戰鬥狀態。
2月25日,我被分配到了武漢中心醫院後湖院區,擔任呼吸與危重症一病區第一治療組組長,作為入選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專家組的我,承擔著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務。在這裡,每天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
在短短時間裡,我認識了「一老一少」兩位患者朋友。86歲的申奶奶是我們接管的患者里年齡最大的,由於聽力不好,跟醫生交流比較困難。因為隔離病房不能有家人陪伴,申奶奶跟我們一直鬧脾氣,見到有醫護人員來就吐口水、扔東西,給她發的飯不吃,不配合檢查抽血,要是走近了她就會抓扯醫護人員。要知道,這裡可是隔離病房,所有的患者都是確診的新冠肺炎,如果防護服破損或口罩脫落被感染的風險極大,怎麼辦?於是,我們對申奶奶實行拉鋸戰,輪流上陣勸說,一撥又一撥,不厭其煩,終於感動了申奶奶。第二天申奶奶開始吃東西了,第三天配合抽血檢查及輸液治療了,現在申奶奶不但配合治療,還勸病區的老年患者要好好聽醫生的話,好好治療,爭取早日康復出院。
還有「一少」是2月27日福利院送來的智力低下患者,其實他的真實年齡已經20歲了,但是智能水平與4歲的兒童差不多。他在病房裡呆不住,一會兒跑出來問他什麼時候回去?一會兒又要跑出來找東西玩。為了讓他配合治療,護士姐姐們對他格外的操心,給他折飛機,放動畫片,還把自己的零食帶給他吃。在護士姐姐們「糖衣炮彈」攻擊下,這兩天他也變乖了,很聽醫護人員的話,病情也慢慢好起來了。
由於新冠肺炎患者發展變化快,身為組長的我關注病區每一位病人的病情變化,每天都要穿著厚厚的防護隔離衣巡查患者,每天要將危重病人的病情提交專家組會診討論後,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因為和患者溝通比較多,加上進入隔離病房之前不敢多喝水。等到工作結束,嘴巴已經干到開裂,一口氣就能喝掉一整瓶水。但看到病人有所好轉時,一切付出和不容易都變成了值得。我最欣慰的時刻,莫過於送走治癒出院患者的時候。患者對我說:待到疫情過去,讓我認真地看看你的臉,記住你的名字!我們約定:待到疫情過去,摘下口罩,握手擁抱,共賞櫻花!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雒煥素整理(圖片系唐霞提供)
「這次住院徹底改變了我對醫生的看法」
患者給援鄂醫療隊定西市人民醫院隊員趙信燕發感謝微信
蘭州晚報訊 時間過得真快,距定西市人民醫院第一批醫療隊員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園區上崗已一月有餘,戰「疫」取得重大進展。
目前湖北每天新增確診患者下降到100多例,治癒出院患者每日高達2000多例,全國除湖北外每天新增確診患者更是下降到個位數,中國戰「疫」已經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在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團結一心,連續奮戰,不僅治癒了許多患者的肺炎,而且給予患者精神撫慰和鼓勵,白衣天使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著每一位患者,甚至改變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1月29日,與定西市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員趙信燕同時進到病區的患者劉先生,感受了他人生中至今唯一一次的住院經歷,其間心情悲喜交加,永生難忘。2月27日零時12分,劉先生給他的主管醫生趙信燕發來如下信息,令人動容。
「好醫生,希望今後咱們能成為好朋友。我這一生頭一次進醫院,今天29天了,這次在醫院徹底改變了我對醫生的看法。平時經常聽到的都是對醫生的負面評價。通過這次疫情我看到了中國醫生的偉大,是你們犧牲自己,舍小家顧大家,醫院就是戰場,真正的發揚了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精神。是您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立下誓言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做個好人,做個對社會負責的有貢獻的實實在在的好人。感謝您及您們甘肅省醫療團隊!」
3月3日,劉先生的主管醫生趙信燕說,胸部CT檢查結果好了許多。劉先生,春天來了,我們真誠祝願您儘快痊癒出院,和家人團聚。
通訊員馬真金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牛小亞
「每天都有一批患者病癒出院,我們也收穫了無數的感恩」
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岳伶俐援助武漢滿1個月
蘭州晚報訊 3月3日,金昌市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從一線發來消息:近期,隨著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大批患者陸續出院,疫情得到明顯好轉。從最初的人滿為患,到看著自己救護的患者一批又一批的出院,金昌市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由衷的感到高興,因此,他們用文字抒發著內心的激動與興奮。方艙醫院有一面心愿牆,上面寫滿了醫護人員的願望。岳伶俐在心愿牆上寫道:早日康復,餘生無難!加油!
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岳伶俐是金昌市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一名醫務人員,看著患者陸續出院,岳伶俐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明天就是援助武漢滿1個月的日子!從2月7日入倉,倉里人滿為患,甚至還有許多人在等床,看著那一張張焦急、恐懼的面孔,叫我一次次淚目,短短1個月時間,醫護人員和死神賽跑,用自己的專業、用自己的無畏,努力與病魔鬥爭,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實現了『床等人』的目標,這幾天每天都有一批患者相繼病癒出院,同時我們也收穫了無數的感恩、感謝!其實,這就是幸福!足矣!從這裡我們讀懂了中華民族的魂,我們用行動告訴世界:中國戰『疫』必勝!加油,所有人!」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雒煥素
「我們再多努力一點,疫情就會早一點結束」
定西市人民醫院護士長南小莉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專門做咽拭子標本採集工作
蘭州晚報訊 「啊!嘴巴張大。」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咽拭子採集處,定西市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長南小莉將壓舌板放進患者的口腔往下一摁,迅速伸出消毒長棉簽,對方一咳,採樣成功,動作一氣呵成。她的工作中每天重複著這樣的場景。
3月4日,南小莉來到武漢方艙醫院已整整1個月。最初的兩周,她在病區護理患者,接下來的兩周則擔起具有高度暴露風險的咽拭子標本採集工作。採集第一周患者較多,最多一天採集了130例,第二周患者人數有所下降,每天採集三四十例,兩周下來日平均採集60例。新冠肺炎的確診,需通過採集咽拭子標本做檢驗,這項工作要求醫護人員直接面對採集對象口腔。對於採集者來說,每一次採集咽拭子標本都是承受一次危險。咽拭子採集者直接面對人的氣道,將棉簽近距離伸進患者喉嚨,擦拭咽後壁或扁桃體甚至更深部位,患者一個張嘴的動作,意味著可能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飛沫,甚至有些患者會幹嘔、咳嗽、打噴嚏、飛沫四濺,如果採集對象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產生帶病毒的高速氣流飛沫,這對於近距離採集的醫護人員存在極高風險。
「我有時甚至可以看到飛沫從患者喉嚨噴向我的面罩。」南小莉說。全副武裝工作對採集人員也是巨大考驗,經常會感覺憋悶缺氧,護目鏡很快就被霧氣遮擋視線,既挑戰身體極限,也讓她們感到巨大壓力。南小莉最多的一天採集了130例咽拭子,累了就在凳子上坐會,她說:「我們的再多努力一點,疫情就會更早一點結束。」當前,戰鬥仍在繼續,南小莉依然疲憊而又充滿幹勁的奔跑在戰「疫」最前沿。
通訊員馬真金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牛小亞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