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落水怎麼救?寧波消防教你幾招,快收藏

2020-06-24   寧波發布

原標題:有人落水怎麼救?寧波消防教你幾招,快收藏

每到暑熱時節,各地頻發青少年溺水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全國網友的心。作為專業救援知識不足的普通市民,面對他人落水,究竟該如何施救?有哪些最常見的施救方式和工具?日前,寧波海曙消防救援大隊在柳西河進行了一場公開水域救援演練,現場展示了多種有效的施救方案,一起來看。

伸、拋、劃、游——

最常見的4種救助方法

根據「中國消防」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數據, 落水者溺水後,不超過5分鐘就會失去意識,10分鐘左右就會導致死亡。而那些撿回一條命的人,六成以上會有嚴重的腦損傷。所以,溺水急救,時間就是生命。

海曙消防救援大隊南門站站長熊略介紹,如果身邊能有趁手的工具,能夠切實起到救人的作用,那就節省了很多時間,成功率大大提高。 具體到日常生活中,除了救生圈、救生衣、安全繩等專業救援設備,竹竿、繩子、泳圈以及一些有浮力的物品,都能拿來一用,至少可以保證落水者不那麼快沉下水,嗆水乃至溺水。

這裡,就涉及普通市民施救最常見的4種手段,熊略將其歸納為 四個字「伸、拋、劃、游」。

伸,就是用竹竿、樹枝、拖把、鋼管等身邊能找得到的任何豎長狀物品,越長越好,越結實越好。這是保證施救者自身安全,也是一種營救落水者最快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拋,主要指救生圈、泳圈等救生器材,或者容積較大的飲料瓶、塑料桶等。「這一點要求的就是浮力,而且越多越好,最好是捆綁在一起。」熊略說,能夠拋到落水者身邊的還有繩子等物,最好能在頂端系上磚頭、石塊等重物,以保證能「精準投遞」,同樣也要求越長越好。

「劃」,指的是藉助船艇靠近落水者,在「伸」和「拋」的基礎上進行救援。

「游」,是市民最直接介入的一種施救手段,卻也是最危險的一種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採用這一施救手段的有60%的「雙溺」可能,也就是施救者、落水者雙雙溺亡,須謹慎採用。

如何自製簡易救生衣?

消防部門現場演示

消防部門還推薦了一種自製的簡易救生衣,可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材料很簡單,就是礦泉水瓶,但是一兩個不夠,最好有6個、8個甚至更多,這樣浮力就越大。首先得找來一件寬鬆、單薄些的T恤,將礦泉水瓶擰緊在衣服上,具體方法是瓶蓋在衣服正面,瓶身在衣服背面,正好一前一後將衣服「咬」住,越緊越好。 前後、上下都要對稱,上面2個,下面也要2個。

自製好的救生衣,可以有兩個用途,一是給落水者用——把領口、下擺繫緊、扎牢,成為一個球狀,類似浮力球,準確地扔到落水者身邊去方便其抓住。

另外一個用途,就是給施救者用。必須注意,要先套好衣服,再擰水瓶,背面要有人協助,如果是先擰好水瓶再套衣服,可能穿戴不順利,反倒耽誤時間。海曙消防救援大隊南門站站長助理徐浩叫來另一名消防員進行現場演示,反覆強調,「最後一步,一定要把下擺系好、打結,扎在褲帶里,不然下擺飄起來,這個自製救生衣就沒起到作用。

除了自製簡易救生衣,徐浩還介紹了礦泉水瓶的另一個用法,「扔2個礦泉水瓶給落水者,一左一右夾在脖頸處,也能藉助浮力,保證嘴鼻停留在水面之上,為救援爭取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大號的塑料瓶、飲料瓶效果更佳,總之,無論是橡膠輪胎還是桶裝水瓶,有浮力的都能救命。

游泳有風險,下水需謹慎

安全意識要跟上,自救經驗要掌握

公開數據顯示,在我國,不到25歲的年輕人,特別是1到4歲的小朋友,是溺水的主要受害者。和車禍、觸電、意外跌落等相比,溺水一直是兒童和青少年意外傷害的主要死因。因自然條件複雜,加上安全意識的不足,農村孩子的溺亡率是城市孩子的2倍。

據了解,頻發的溺水事故,一直都在警方的關注視野內。根據我市警方2019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冬夏兩季是溺水警情高發時段,特別是7月份會達到峰值。梳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的數據可知,在成年人溺水事件中,野泳高居第一位。其中,村鎮河道、城區江河是成年人溺亡高發水域。

來源:寧波市消防支隊

文字:馬濤

編輯:沈曉燕

游泳需謹慎,下水要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