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化學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麼高?舉一大波例子——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最後的字全部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上「抄」來的啊,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不是和化學元素重合率高,中文版化學元素表直接用了老朱家的發明創造。朱元璋給自己的每一個兒子都定下來二十字的家族輩分排序比如:長子朱標 嫡系:「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四子朱棣: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元璋不辭辛勞的給每個兒子的子孫都排了輩分,其本意大概是想確定嫡庶關係維護朱標朱允炆的統治,奈何老四朱棣後來做了家長。自此之後明朝皇帝的排輩就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
老朱同志是個歷史上有名的工作狂,不光操心自己任期內的事情,連子孫後代的工作都恨不得替他們都幹完了。按照他的設想,子孫們起名字都要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做偏旁,按照這個順序來往下循環起名。他有26個兒子,給兒子起的名字全部都是木字旁的,比如大兒子朱標,四兒子朱棣。然後規定孫子們取名都得用火字旁,比如朱允炆,朱高熾等。
孫子們取名就得用土字旁的,比如朱瞻基,朱瞻埈等。到了曾孫一代,自然就是金了,比如朱祁鎮,朱祁鈺。再下一代的自然就是水了,比如朱見深,朱見澤。
再往下就重頭循環再來一遍。不過老朱同志沒想到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是有限的,而他的後代是無限的。明朝後期宗室皇親們的數量達到了幾十萬快一百萬之多,漢字明顯是不夠用的。剛開始的取名還能挑點寓意好的字,可後來字都被用完了,後代取名肯定得避諱先輩的,不能用先輩們用過的,這就造成了越往後面取名越難。
最後被逼的沒辦法,祖先定下來的規矩不能壞。寓意好的字沒了,那就隨便用吧,只要五行能對上就行。再後來還有學武則天的,乾脆就自己造字的。這就是為什麼朱家子孫名字霸占了元素周期表的原因,因為元素周期表上全是五行相關的字啊。
後來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科學家徐壽希望可以把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中文。但是一時半會找不到好的字代表,偶然間發現朱氏家譜裡面大都是金屬類的偏旁部首。而且很多內容都有相似地方,又經過了他的改造,絕大部分的元素周期表就被翻譯出來。
金屬:朱公錫、朱慎鐳 、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征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有機: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定烷、朱瓊烴、朱顒炔、朱厚烷、朱厚烴。
家族人口越來越多,取名字的時候又不能跟祖輩一樣。於是各種帶著五行偏旁的生僻字就被翻了出來,更有甚者,實在找不到能用的字就只好造字了。於是很多生僻字甚至是造出來的字都被收入了《康熙字典》,並一直流傳了下來。到了近代之後,隨著化學、醫學傳入我國,對元素進行翻譯的時候,不免就會用到帶有五行偏旁的字,所以老朱家子孫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名稱重合就恨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