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到青春期到成人,阿斯伯格人士面臨的三大難題

2019-12-23     大米和小米



很多阿斯伯格綜合徵人士成長中,都遭遇過三大困境:兒童期問題行為突出、青春期情緒暴發、成年後處處碰壁。


嫩成便是其中一位。


近期,她發現,這三大難題,或許可以用心理學方法來改善和解決——


學過心理學後,

發現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到阿斯人士


文/嫩成

28歲阿斯伯格女孩

著有以阿斯伯格綜合徵人士為主角的

長篇青春小說《會痛的石頭》


最近一年,我跟隨心理學老師,學習了基礎心理學。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療法,經過改良,都可以用來調整阿斯伯格綜合徵人士(以下簡稱阿斯人士)的認知和行為。


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其他阿斯人士以及內省實驗,我發現很多智力尚可的阿斯人士都被一些特定的問題困擾著。


現在,我依據已知的心理學知識,加上個人看法,梳理出一些可以運用在阿斯的生活之中的方法,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兒童期

用陽性強化法,塑造阿斯兒童的正確行為


阿斯兒童由於情緒成熟度落後,以及缺乏天然的社會知覺,很難適應環境。如果能優先訓練他們的行為,讓良好的行為成為習慣,將有利於他們的發展。


但良好的行為習慣,很難自動形成,因此,需要家長們運用一些方法進行行為塑造。


陽性強化法,是心理學裡一種用於建立、訓練良好的行為的矯正方法。


它通過及時獎勵目標行為,忽略和淡化異常行為,促使目標行為產生。簡而言之,就是運用獎勵的手段,不斷強化個體的正確行為。


具體步驟是:


明確目標行為

監控目標行為

明確陽性強化物

實施強化



案例:


如果目標行為是見到熟悉的人打招呼,那麼每當孩子做到時候,就及時獎勵。這種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如送給他一個喜歡的小禮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及時鼓勵他。


他做出目標行為,得到肯定,再做出目標行為,再得到肯定,不斷地循環,就會養成習慣。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就用過陽性強化法。一年級上學期,我做試卷經常漏題,母親就會準備多份試卷,讓我作答。只要我做到答完試卷不漏題,她就會獎勵我:允許我可以多看十分鐘電視或誇獎我有進步。這樣堅持了一個學期,之後我做試卷,就不會明晃晃地漏題了。


目標行為可以替換成任何,例如課堂安坐、認真完成作業、生氣的時候不要採取攻擊行為等等。


陽性強化法,對於認知尚未完全形成,且沒有抑鬱情緒的阿斯兒童很有積極意義。


各位家長,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加以改良運用。


青春期

用積極關注,幫助阿斯青少年調整情緒、重拾信心


很多阿斯伯格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自身某些弱點得不到相應的支持,產生自我排斥、自我攻擊行為,陷入焦慮、強迫等情緒,漸漸變成低自尊的人。


我就有一個明顯的弱點:


每過一段時間,我的大腦就會出現超負荷運轉,導致思維遲鈍,效率低下,甚至連簡單的任務都無法完成。極度勞累下,我還會出現個別感官系統關閉的現象,如:即便聽到了對方說話,如果他不再重複一遍,我也難以理解他的意思。


近期,我詢問了數位阿斯人士,發現這種情況在阿斯身上頗為常見。他們表示,在大腦宕機的時候,工作效率的確會下降,甚至連一些普通人只需要通過直覺驅動去做的事情都無法做到。


面對這個無法克服、無法改變的弱點,我能做的只有接受它。其他的弱點也是如此。


正如鄒小兵教授所說,「要快樂地改變,如果有些改變讓你痛苦不堪,那就不要強迫自己。」


對於家長而言,可以多關注阿斯青少年的優點,鼓勵他們發揮長處,樹立「我有弱點,但是也有長處,我並不比任何人卑微」的信念,讓他們逐漸走出低自尊的誤區。


我認識的很多阿斯成人,回憶起青春期,都會出現類似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反應。這些成人的青春期已經過去了,沒人能改變,只能療愈。但現在的阿斯青少年,如果存在同樣的問題,家長就可以運用積極關注,給他們多一些信心,或將改變他們整個人生。



積極關注,怎麼做?


家長不如從現在開始,收起對阿斯青少年的苛責,多對他們說一些「我發現你的記憶力很棒」「這次,你能上台表演,進步真的很大」「你發現了其他人忽略的東西,這說明你的思維方式很獨特」之類的話語。


我相信,得到家長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的阿斯青少年,會擁有更高的自尊水平,更能接受自己的弱點。這樣的性格特點,以及恰當的自尊水平,將有利於他們適應社會生活。


成年後

運用合理情緒療法,矯正阿斯成人的認知


成人的問題是最好解決的,也是最難解決的。好在於成人的認知水平較高,具有反思的能力,難在於很多問題已經固化,成為了性格的組成部分,解決起來費時費力。


其中,不合理的信念是很多成人阿斯痛苦的根源。不合理的認知,一般有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糟糕至極。


兩年前,我認為,想要阿斯人士思維方式略刻板,缺乏靈活性,擁有比較中立的看法很難。在我採訪過的阿斯友人,以及國外的相關文獻中,也有類似的表述。


但現在我覺得,很多東西就是枷鎖,打破的過程可能是艱辛的,但是只要打破了,就能夠得到解脫。


心理學中的合理情緒療法可以幫助我們打破枷鎖,它有一套ABC的理論, 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認知,C代表情緒和行為反應。這套療法認為,一切痛苦都是由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而非誘發事件。


具體來看以下案例:


例1:絕對化要求引發的痛苦反應


阿斯人士Z對一位朋友非常好,但朋友還是與他決裂了,從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表面上看,是朋友與他決裂使他痛苦,實際上是「我對朋友好,我永遠不會背叛他,他也必須這麼對我」這種絕對化要求導致他痛苦。


對這件事的正確認知應該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別人,但是不強求別人那樣對待自己。


同理可證,「別人都能做到,我必須做到」「我付出了努力,就必須得到回報」也是絕對化要求。


想要擺脫它帶來的痛苦,需要把必須改成希望,如果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也能釋懷。


對於缺乏社會知覺,喜歡對事情的發展有掌控感的阿斯人士來說,改變信念很難,但是真的做到了,人就會隨性和勇敢很多。


例2:過分概括導致的低自尊體驗


在青春期,我因為大部分人都能做好體操,但自己做不好,而推論自己是一個什麼事都做不好的人,並且自卑了很久。


實際上,這就是過分概括導致的錯誤推論,我只是運動覺和平衡覺有缺陷而已。這不代表其他事情,我也做不好。


有這樣體驗的阿斯人士,不在少數。


畢竟,我們都曾在成長中,遇到過很多次諸如「別人都能做好,而我做不好」的狀況。不過這些都只代表我們不擅長做某些事情,既不代表我們通過努力不能夠比原來的自己做得更好,也不能代表我們是一無是處的人。


例3:糟糕至極使人感覺人生黯淡無光


阿斯人士T,認為自己社交能力不如人,並且感覺現在做的工作難以應付,從而推斷人生完了。這就是典型的糟糕至極的認知:認為一件事就能導致毀滅性的後果。


實際上,就算是普通人,也有不擅長社交的,但是他們依然有能力好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實際上,工作與人是互相磨合的,如有人天生做不了銷售工作,但是可以做得好設計。如果真的從事不了現在的工作,換一個做就可以了,辭掉一份不適合的工作並不能導致人生完了。


同理可證,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某次決策失誤/與朋友分手/失戀都不能得出人生完蛋了這個結論。


默認某件事情或者某幾件事情會導致人生黯淡無光,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才會讓人生的質量降低。


其實這三類不合理認知,會衍生出各種問題,因此,只有矯正了它們,才能夠更隨性、更自由地生活。阿斯人士的思維方式,相較於普通人來說,不夠靈活,改變認知起來可能遭遇更多阻礙。


不過,只要肯努力矯正不合理信念,總好過任由它給自己帶來痛苦。



總結:


阿斯人士個體之間差異巨大,無論是智力,還是情緒成熟度,或者其他,如何運用這些心理學方法,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而異。


這些方法可能具有限制性,只適用於具備一定認知水平的阿斯人士/高功能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


不過,這足以證明,心理學中的方法,的確是能給人帶來幫助的,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神經發育多樣性人士。


最後,衷心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一些簡易的心理學方法,成為更好的自己,或者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延伸閱讀:

為特別大腦的孩子謀求生存空間,鄒小兵寫下阿斯伯格征十大特徵和教育三原則!

三個月地獄修行,我想要逃出阿斯伯格綜合徵帶來的困境!

13歲少女因恐怖性焦慮入院治療,竟被確診孤獨症!

警惕!三分之一的自閉症孩子會患上抑鬱症!

昨天下午,鄒小兵教授和三個成年阿斯妹相遇了!


整理|春桃 排版|梁雨

內容顧問|孫旭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eUtNm8BMH2_cNUgW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