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7歲女童眼睛被同學強塞紙片"的事件讓人揪心,可愕然的同時,心情又不由得沉重起來,有個問題在腦海里盤桓了許久,你們說,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似乎近段時間以來,網際網路被"孩子作惡"的事件充斥著:今年10月末的"大連10歲女孩被殺案",兇手是一個14歲不到的初中生;
同樣是10月下旬,四川仁壽城北初中內一名15歲的學生因在校內違規棄自行車載人被老師教育後不滿,便用磚頭從該老師背後多次擊打其頭部,致人當場昏迷。
還有2017年7月,湖南一2歲女童被5歲男童抱進電梯按下18樓,由於18樓的護欄尚未裝上玻璃擋板,結果女童不幸墜亡。看著監控視頻中,小女孩形單影隻、顫顫巍巍走出電梯的背影,她不知道,她所邁出步子的地方,是絕境。
每個熊孩子的背後,必然有著一個忽視孩子道德教育的家長!他們嘴裡嚷嚷著:"他還是個孩子,哪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句話,仿佛總能成為熊孩子作惡的開脫藉口。可孩子的善與惡,不在一念之間,也不在於與生俱來,而在於耳濡目染。
孩子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截然不同,如若沒有父母的道德觀輸入,孩子們就不會實現所謂的道德成長。古人云:「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為了讓孩子能成為一個明辨是非、高情遠致的人,家長也必須成為那股墨繩,成為那柄磨刀,在每個階段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價值基礎,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
在參考了皮亞傑關於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以及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就道德判斷的「三大水平,六個階段」之下,以及聯繫到自身的育兒、教育經歷,北辰媽綜合出了兒童道德成長的5個階段以及提出了每個階段孩子道德培養的一些建議。
嬰兒除了對憑自己的感覺分辨對與錯之分外,他們是沒有任何沒有道德觀念的。
在子宮中的9個月里,嬰兒一直處於時刻被滿足著的狀態,自然而然地,當嬰兒來到了我們的世界後,他們在潛意識裡是渴望著被繼續滿足的。
於是乎,從來沒有餓過的小寶寶們,當他們肚子餓時,感覺到胃會痛,所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飢餓是錯誤的!"
一直以來小寶寶們都是被溫暖的子宮,體貼的媽媽包圍著,當他們發現沒人看管時,竟會如此嚇人,所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孤獨是錯誤的!"
一向都是有求必應的小寶寶們,當他們嘶聲力竭地哭喊卻得不到回應時,他們被濃濃的絕望包圍,所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家長沒有回應我是錯誤的!"
嬰兒期的小寶貝們覺得自己便是世界的中心,他們所認為正確的感覺,便成為了他們這個階段的"道德規範"。
建議: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家長自己要放寬心態,及時並充分滿足嬰兒的各種需要,守護寶寶們的安全感。要知道,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的基礎,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有安全感,為日後的真正獨立奠定基礎。
當寶寶到了18個月的時候,他們開始對"他人"產生了一定的認知,知道了除了自己以外,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還有很多很多的人都與自己一起分享著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而且他們跟自己一樣,也有著需求和權力……
但幼兒期的寶寶們還沒有能力判斷某件事情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他們依舊想一如既往地憑自我感覺來做事。——處於自我中心階段
比如說,當他們發現垃圾桶里的垃圾看上去好像很好吃,便想伸手去拿;當他們外出時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上的玩具很好玩,便想跑過去搶走;而往往在這個瞬間,爸爸媽媽總會一個箭步擋在寶寶的身前,阻止他們的行為。
一開始寶寶們可能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竟然處處有著自己必須遵守的"規則"!可慢慢地,寶寶們會在爸爸媽媽不斷重複的"XX是錯誤",或是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會得到懲罰這一過程中,獲得最初步的是非觀念。
換而言之,對他們來說,那些爸爸媽媽所期待的以及會給予自己獎勵的事情,也更為了他們乖乖服從的"道德規範"。
建議:家長們別小看寶寶3歲前腦發育的黃金期,同樣2-3歲是寶寶行為規則形成的關鍵期。有著如同海綿般的「吸收性心智」的寶寶們已經逐漸聽得懂大人的話,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試探父母的底線,所以,父母在此階段要做的就是定下規矩,並且果斷說「不」。
但是,當孩子做錯時,爸爸媽媽的懲罰方式必須要與孩子需要學習的規矩或出現的不良行為相匹配,比如:當孩子摔壞了東西,便讓孩子幫忙修補或是尋找替代品。當孩子打傷了其他小朋友,便讓孩子去安慰對方並道歉,並學著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單純的吼罵、打一頓並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什麼,相反孩子只會記住被罵被打的感覺。
在孩子3歲時,他們的道德發展會遇到第一個重大的轉折,那就是——孩子開始內化家庭價值觀。對父母來說重要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同樣變得重要了。
好比說,在一個養貓的家庭里,當他們6歲的孩子放學時看到路上有受傷的流浪貓,他可能會上前照顧小貓,並對同學說:"在我的家裡,我們一家人都是很愛貓咪的!"這便是內化家庭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孩子在家庭中長期接受到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有點類似於古代的"家風",它會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當然,要想孩子的行為受到這些內在的規則指導,父母除了頻繁的提醒和強化外,自己的身體力行也是必不可少的。
建議:孩子3-7歲是道德塑造的關鍵時期,而家庭,則是孩子最好的啟蒙場地。父母積極的價值觀以及付諸於行動的實踐,諸如誠實守信、樂於助人、尊敬師長、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等,都將會成為孩子心中的"道德楷模"。
比如以下這位父親,女兒坐在他的肩上,手上還提著一個大包裹,遠遠地拿出一瓶礦泉水,這位父親朝路邊的環衛工人喊道:「你好,請問可以幫我打開這個水嗎?」在環衛工阿姨為他打開水後,他說:「我的女兒想和你乾杯!」話音剛落,他馬上為阿姨送上了一瓶礦泉水。
炎炎夏日裡,這位父親的舉動,在女兒的心裡埋下了一顆名為善良的種子!
也許很多爸爸媽媽都不知道,這一階段的孩子們已經開始對權威產生質疑啦!當孩子自己的權益遭受到侵犯時,當爸爸媽媽強硬地要求他們遵守規則時,當他們的耳邊盡數充斥著"應該做"和"不應該做"時,實際上他們的小腦瓜可能是在想:"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做呢?我覺得我才是對的!"
可以這麼說,7至10歲的孩子會萌發很強的公平意識,他們了解規則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時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為自己"小孩子"的身份發聲,努力爭取和大人一般的權益。這有點類似於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中描述的前習俗水平的第2階段——利己階段,最大的特點是懂得自身的利害關係。
舉個例子,小銘媽媽想讓小銘學會分擔家務,於是便對小銘說:"如果你同意和媽媽一起做家務的話,這個星期六媽媽會帶你去看電影。"小銘想了想,便開心地答應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包含利己因素的談判是有意義的,父母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公平感實現道德培養。
建議:
1.懲罰要有技巧
這個時期的孩子,做事的時候往往會先考慮利弊,選擇免受懲罰的方式。家長如果對孩子過於嚴厲,經常懲罰孩子的話,孩子為了自我保護,那麼時間久了,就會開始撒謊、以欺騙的方式逃過懲罰。慢慢地,謊言和欺騙還會向其他地方蔓延。
因此,在懲罰孩子時,我們需要有技巧。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做到不迴避、不掩飾,教育孩子承認錯誤;再者不急躁、不憤怒,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讓其用力所能及的行動承擔後果。
比如今年6月份一個孩子在商場打翻粥,儘管商場裡會有保潔,但媽媽仍然堅持讓孩子承擔清潔的責任。
還有一男孩在電梯里撒尿,他的父母要求他給小區的物業管理處寫下檢討書,並讓孩子掃5天電梯作為懲罰,並監督他旅行承諾。
2.積極利用孩子喜歡獲得大人表揚的心理特點
當見到孩子友好、公正和幫助他人的行為要及時稱讚,作出合理的評論。你的嘉獎與鼓勵便是為孩子心中道德的種子灑下溫暖的陽光,能夠幫助孩子儘早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
3.在制定家庭規則時邀請孩子參加決策
針對孩子追求公平的特性,在制定家庭規則時讓孩子參與決策能夠幫助孩子思考為何家庭能夠正常有序地運轉,讓孩子學會體諒與愛護親人。
孩子認識有限,大多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自身利害關係來判斷行為,只要不是特別重大的錯誤,家長可以保持一個寬容冷靜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中可多通過講故事、跟孩子討論等方式來引導孩子。
如無意外的話,10——16歲的青少年道德認識水平已經到達「習俗水平」,他們對於社會的規範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準則。而且在做道德選擇的時候,也是會傾向於尋求認可和遵守法規秩序。
可是有些父母會發現,一直以來很乖巧的小孩發生了細微的變化,過去說教的道理現在對孩子來說猶如耳旁風一般,左耳進,右耳出。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容易受到社交圈內同伴的壓力和同伴價值觀的影響。孩子們為了在他所在的群體有一定的立足之地,他們會在內心中梳理哪些價值更適合目前在群體中的自己,同時也會對過去的價值觀產生動搖,甚至是拋棄。
建議: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古時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已說明外界環境對個人道德品行影響的重要性,如果有條件的話,儘量為孩子選擇有著良好道德風氣的校園環境。
2.父母同樣是孩子社交活動的一部分,夫妻間良好的關係,孩子與父母良好的溝通和親密關係能為孩子提供家的後盾支持。同時,家長要積極與老師、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社交情況,及時詢問孩子是否遭到同伴交往的矛盾,並及時給出適當的建議。
3.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多媒體文化逐漸成為了影響青少年道德成長的因素之一,其中多元的網絡結構文化讓孩子很難感到有什麼中心或規則的存在。而因為感受不到規則的約束,他們的道德意識逐漸弱化,責任感淡化,隨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橫衝直撞。
因此父母要繼續進行良好道德的日常滲透,在孩子接觸網絡遊戲、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時多加留心,適時引導。
寫在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引導下,知善惡,辨是非,識好歹。
參考文獻:
1. 柯爾伯格, 勞倫斯. 10-16歲思維模式的發展與選擇. Ph. D. dissertation,芝加哥大學. 1958.
2. 柯爾伯格, 勞倫斯. 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道德適當性的要求. 哲學雜誌. 1973, 70: 630–646.
3.皮亞傑, 讓. 兒童的道德判斷. 倫敦: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1932. ISBN 978-0-02-925240-6.
4.李秋潔.青少年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因素[J].卷宗,2018,8(34):187. DOI:10.3969/j.issn.1005-4669.2018.3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