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醫聲8|謝佳星:走廊兩邊病房就住著七八十個重症患者……

2020-02-19   呼吸界

前言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醫師謝佳星早在春節期間就與我建立了聯繫,當時他給我發來的第一張照片是他的行李箱,整整齊齊的衣物,赫然兩大包「成人紙尿褲」映入眼帘,我問他那是不是醫生的必備品?他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可能以後一整天都上不成一趟廁所,就靠它了」……他話很少,基本隔好幾天才回復我的信息,但他每次和我聊到的一些內容,給我感覺他實在是既「挑剔」又「細膩」。他的視角總是「微距」的,而他提供的這些「微距」的細節,對一些新接觸此次疫情的臨床呼吸醫生而言,或許是最需要的……


行李箱裡塞滿了作戰用的「彈藥庫」:口罩、成人紙尿褲,以及補充能量的巧克力


行李箱裡塞滿了作戰用的「彈藥庫」:口罩、成人紙尿褲,以及補充能量的巧克力


和許多支援醫療隊一樣,我們也是除夕夜晚上出發的。出發前我都不知道哪些東西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到了目的地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醫療環境,一切都是未知數。我的腦子裡都是各種預設和想像,直到動身開始收拾行李,我才忙忙慌慌跑去超市買了成人紙尿褲,想到前方防護物資比較緊缺,把半個多月前自己購買的N95和KN95口罩塞入行李箱。


我的老家距廣州幾百公里路程,我以職業敏感性早早的就想好了武漢可能隨時需要全國各地的醫生支援,應該做好準備,乾脆今年就不回家,這樣反而避免了父母剛見到我又要送我走的難過與不舍。儘管心裡一直告訴自己說「見到什麼場面都要穩住」,但畢竟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大規模的支援行動,到了現場看到眼前一幕的那一瞬間,我還真有點「發懵」,但我很快調整了狀態。現在,我最慶幸的也是整個春節沒來得及回家,一是避免了從醫院回家有可能帶回家的「感染源」,二是避免了讓父母看到我這身特殊的裝備。


光這條長長的走廊兩邊病房,就住著七八十個重症患者,這樣的場面讓我很震撼……


現在回想起來剛到武漢的那天,一切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大家幾乎都是沒有時間概念地在忙碌,轉眼間就過去了三四個禮拜……記得我第一天來到武漢漢口醫院的時候,光這條長長的走廊兩邊病房,就住著七八十個重症患者,這樣的場面讓我很震撼。無論是現實中還是在我來之前的想像中,都從未料到哪個科室會同時收治這麼多的重症患者。我不斷地告訴自己,「前面的人已經很累了,你的任務就是來接著戰鬥的」。我每天不斷地給自己加油,在心裡對自己說話,慢慢就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環境和節奏。


這條長走廊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個房間進去都是重症病人


但是,當我第一眼看到病區里的『緩衝區』都是用木板剛隔出來的時候,我的心裡開始感嘆了:『他們的條件好艱苦啊』。這時我又開始有所擔心,因為他們病區當時都是臨時改建完成的,而病人和家屬卻還能夠自由出入。剛開始時,這裡在管理上還沒有那麼地嚴格,我想其實這對防控是很不利的。隔離效果不強,就很容易造成暴露和二次感染。不過,大家都沒有計較這些,心想就把這種艱苦的環境當做一種歷練吧。


醫院隔離病房為「污染區」,外面就是一個「緩衝區」


前期有的醫生防護服穿破了也沒捨得扔……拿消毒皂或紫外線消毒之後還能繼續穿好幾天


我剛來這邊病區時,這裡只有十來個護士,人手嚴重不足。有的病人甚至是家屬直接進來照顧的,所以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險。直到後面我們廣東醫療隊的又有60多名護士前來支援,現在才基本上緩解了護士不足的壓力。並且,在病區工作的前期階段,由於資源相對緊張,我們的一套防護服常常需要穿六七個小時,但即便如此我已經非常知足了,因為我們了解到,他們前期有的本院醫生,防護服穿得都是破洞了也沒捨得扔,他們會對防護服進行重複消毒,拿消毒皂或紫外線消毒之後,舊的防護服他們還能繼續穿好幾天。


而隨著工作的深入,我越能發現這裡的條件艱苦和物資的缺乏,比如氧氣,中心供氧嚴重不足,這就使許多亟待解決供氧問題的重症患者一時間得不到充足的供氧量,許多病人出現了呼吸衰竭,血氧下降很厲害。後來,我們將情況反饋給了廣州,我們的鐘南山基金會捐贈的100台氧氣機就發了過來,後續也有補給的物資在陸續到達,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邊物資上的缺口和壓力,使我們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說到我自己,與所有這次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一樣,我的臉上因為長期戴N95口罩也出現了很深的壓痕,最開始幾天臉每天都很疼,非常不適應,但現在已經逐漸習慣了這種特殊的痕跡。而你問我說對於這些不適或者休息不好的時候會不會也有什麼心情上的波動?即便有感覺到身體上的不適,我也沒有任何可抱怨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天職。


現在的我


那一刻我特別心疼他……只有我們再拚命地救治更多的人,才能幫到他們(患者)


在診治重症病人期間,我曾遇到一些年輕患者,他們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曾有一個年輕女孩,帶著自己的老媽來看病,老媽確診了,女兒就天天來醫院照顧。有的時候,這個女孩的媽媽心情比較煩躁,可能在配合治療方面不是非常積極,我就聽到她女兒這樣對她說,「媽,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來照顧你的。」其實真的是這樣,可能在以前的生活中,很多年輕人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些,我們無法去評價他們的承受力,但這次我實實在在看到了許多年輕人的擔當。


謝佳星醫生在隔離病房為重症患者進行檢查


還有一個年輕小伙子,他的父母都確診了,但又不在同一家醫院治療。這個小伙子把自己妻兒很早就安頓回了老家,自己前期就去另一家醫院照顧了自己母親,前天他母親剛剛出院他才趕來我們這邊照顧他父親,而他父親病情發展很快,他來的時候就已經病危了。我們當時想盡辦法給他父親輸氧,床旁也放置了好幾個氧筒,但十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昨晚還是去世了,我們大家都十分難過。對這個小伙子我們也談了很多,主要都是安撫他的情緒。


後來這個小伙子給我講了一句話,他說其實都怪他沒有照顧好自己父親,沒有判斷力。因為老媽是輕症,家屬做好防護措施的每天可以進去照顧,而父親可能比較能忍,前期病重的時候也一聲不吭的,後面就進了重症病區隔離。他只顧上照顧老媽卻沒顧上父親,結果父親走了。如果他多點精力幫他父親的話,可能他父親就不會去世。我在跟他交流時他說他已經一天一夜沒合眼了。聽他講了這些之後,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他。但像這樣的病人也有很多,我當時心裡就想,只有我們再拚命地多去救治更多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幫到他們(患者)了。


這裡無創呼吸機型號多,管道面罩耗材多,不少醫護不是呼吸科、重症醫學科專業,藉此機會,分享2個操作細節方面的視頻


算一算日子,從除夕那天到現在,我也算是這次的一線「老兵」了。從剛開始的熟悉環境、逐漸上手,到現在我開始獨立帶組,有自己主管的病例,既負責其中一個治療組,也負責全院其他科室的會診,雖說越來越忙碌但節奏的把握上「逐漸走入正軌」。在工作之餘我們經常也會與同事們交流經驗,期間曾有好幾位「戰友」問過我關於設備的操作細節問題,我想這會是許多醫護人員都會遇到的。漢口醫院無創呼吸機型號多,各種管道面罩耗材多,而醫療隊不少醫護不是呼吸科、重症醫學科專業的,就需要在操作方面幫他們進行科普,包括安裝一些連接口、管道的選擇,都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因此我們領隊也建議我乾脆把一些操作細節做成PPT分享給大家。這次藉此機會,我先分享2個操作細節方面的視頻,我認為可能對來(漢口醫院)支援的醫護人員會有一點作用,其他醫院有這種設備的也可以看看(視頻中涉及患者部分已經患者家屬許可):


視頻加載中...


第一個視頻說明:這種最常見無創呼吸機的操作上注意這幾點


第一個視頻我介紹給大家的是目前我們在漢口醫院使用最普遍的一種呼吸機,新手在使用時要注意到它最大的特點:連接測壓管。我們在選擇管道上要注意,有一種管道是很長的管道,還有一種是帶內測壓管的管道。我們在使用時要首選這種帶內測壓管的管道。一些連接的操作手法在視頻里詳細地分享了。


第二個視頻說明:無創呼吸機開關機和使用操作,以及面罩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


第二個視頻除了無創呼吸機的開關機和使用操作之外,在面罩上需要安裝一些比如卡扣之類的配件。有一款氧氣面罩有個特點:有兩個接口。它可以雙路供氧,如果用手動的那種呼吸機連接這個面罩,可以一個孔連接氧氣,另一個孔連接測壓管,它比較靈活,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式。


現在除了完成手裡的工作,我會儘快整理完這些操作方面的內容,分享給需要的同道。


專家簡介

謝佳星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內科學博士。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歐洲呼吸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重症哮喘、嗜酸粒細胞浸潤相關肺疾病、過敏性疾病、慢性咳嗽等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診治規範多學科專家共識」、「肺部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相關疾病診治規範多學科專家共識」的制定,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項目十一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7篇,參與多項發明專利的研發。主編《肺部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相關疾病鑑別診斷》(2020年出版),參編《喘息樣發作疾病鑑別診斷》,《慢性咳嗽》等書籍。2017年獲歐洲呼吸學會獎學金前往英國國家心肺研究所學習。


* 特別鳴謝:拜耳(中國)對本欄目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采寫編輯:冬雪凝;今日頭條排版:大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