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上網課後,不少小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手機,用來查看學校班級群通知,以及每天網課的學習內容,以及打卡或傳作業。
雖然大人給孩子配備手機,是為了圖個方便,但是這手機一旦落到了孩子手裡,可不是家長最初想的那麼簡單。
不少家長發現自己的娃,在上完網課之餘,也捧著手機樂呵不停,仔細一看,原來她們也像大人一樣,建立了自己的小圈子,最常見的就是女孩們的「閨蜜群」,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也能說說心裡話了。
雖然小夥伴們在網絡上聚在一起說說話,聊聊煩心事,也不是沒有好處,但家長們最擔心的還是孩子的視力問題,本來白天就要上網課,上完課還總是盯著手機看,眼睛能受得了嗎?
所以呢,該控制還得控制。這一控制,家長們發現此事並不簡單,從微信聊天的信息記錄,基本也能看出來孩子父母的教養水平了。
1、缺乏管控型
看一眼孩子的群,發消息最多的那個孩子,肯定是偷偷背著家長玩手機呢。或許家長也叮囑過孩子不能長時間玩手機,但孩子口頭答應,大人一個沒注意孩子就偷偷玩上了,一方面孩子自律性不夠,另一方面,這類型家長可能平時比較忙碌,常常忽略了孩子,孩子有了手機,便會從手機中尋找樂趣。
2、寡言少語型
群里也有孩子時不時冒一句話,或者對於同伴的消息,很簡單地回復一條消息,就沒有然後了,這類孩子屬於自律性比較強的,能較好地控制自己不沉迷於手機,家長稍微一提醒,這類孩子便很自覺地終止聊天。
能主動拒絕手機的誘惑,這類孩子平時的自覺性是較強的,而且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教養也很民主,不會過度控制孩子,而是儘量尊重孩子的意願,因此孩子也會真心聽家長的話,而不是屈服於家長的威嚴。
3、潛水型
群里還有一類孩子,剛建群的時候,還說了幾句話,後來就再也沒露面了,這類孩子要麼就是手機被沒收了,要麼就是家長嚴格限制了孩子玩手機的項目和時間,家長平時的管教類型偏「專制型」,家長說一,孩子不敢說二的那種,孩子缺乏一定的自主權,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這類孩子長期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破罐子破摔,嚴重時一蹶不振。因此這類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切忌任何事情「一刀切」,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跟孩子友好溝通,這樣孩子感覺不到家長的尊重,內心始終是叛逆的。
對剛剛擁有手機的孩子來說,她們對手機充滿了好奇,這很正常,家長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既然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那麼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機,同時也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
畢竟孩子們在一個群里,他們的一言一行可是暴露了家長的教養水平哦。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MdbUXEBiuFnsJQV8d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