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難辨通草花 省工藝美術大師送花慰問一線社區工作人員

2020-04-20     揚州網

戴老手捧他的作品

放在社區的菊花,你看得出來是真花還是假花?

「主任,你們辛苦了,送盆花放在辦公室給你們養養眼!」昨天,徐凝門街社區的工作人員收到轄區居民戴老送來的一盆「花」,工作人員用手摸摸花瓣,不可思議地喊起來,「天哪,不是真的花,怎麼做得這麼像?」

原來,今年81歲的戴春富是江蘇省通草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這次送「花」給社區,一是慰勞社區工作人員在抗疫工作中的辛勤付出,二是在社區展示通草花,希望讓更多的人見識通草花,了解通草花。

一盆花製作半個月

學徒時一片花瓣要做上百次

記者看見放在社區桌上的那盆通草花是一盆淡紫色的菊花,無論從形態還是淺紫色漸變的花瓣顏色來看,都和真花沒有兩樣,如果不說,根本看不出來。工作人員和來往辦事的居民,時不時去摸摸,個個都覺得戴老的手藝非凡,「原來這就是通草花,見了世面了!」

據戴春富老人介紹,所謂的「通草花」就是用通草做成的花,通草是一種中藥材,他是在貴州購買郵寄回家。將通草白色的皮碾平,做成一張白色「卡紙」就是戴老創作的主要原材料。戴老把「通草紙」裁剪成所需的大小長條,用特定的膠水粘好,捻成長短不一的細管子,就開始製作花蕊和花瓣。記者看他一套動作下來如行雲流水,似乎閉著眼睛都能完成。

「一個花瓣的成型都是靠手上的功夫,捏、揉、剪,初學的人第一次做花瓣,一百次能做成功已經算是悟性很高了。」戴老說,複雜的花朵單花瓣就有上百個,每個花瓣都要形狀大致相同,每片花瓣都不能有捏痕,送給社區的那盆花,他做了差不多有半個月。

作品多次獲獎 漂洋過海展覽

希望通草花被更多人知曉

2007年,揚州通草花製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據戴老介紹,他的技藝傳承於他的姐夫錢宏才,而目前揚州會通草花技藝的老人也只有他和錢宏才的兄弟錢宏仁兩人。

戴老17歲就跟隨姐夫學藝,兩人也是合作夥伴,1972年,錢宏才和戴春富以揚州著名女畫家吳硯耕的畫作為樣稿,研製出一幅半立體浮雕式的通草菊花掛屏《不是春光勝似春光》,使通草花製作技藝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1979年,錢宏才、戴春富為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江蘇工藝展覽廳設計製作了兩件大型通草紫藤花架,香港《大公報》、《澳門日報》為此作了專題報道,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刊登了介紹文章和照片,在海內外引起反響。隨後,在1990年,戴春富又受邀再次為中南海紫光閣製作《菊花》、《瓊花》、《五針松》等大型盆景多件,2002年製作的《瓊花》、《菊花》參展江蘇首屆民間藝術節,2003年他的作品還赴法國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藝美術精品展。

在戴老與通草花相伴的64年里,看到一些學藝的人,因為通草花技藝繁難,在業內曲高和寡,加上經濟效益不高,紛紛放棄了,但是在他看來,通草花技藝是一門必須傳承下去的歷史文化遺產,所以只要願意來學的人,戴老都傾其所有,毫無保留地教他們。此外,戴老在486還有工作室,雖然已是81歲高齡,還經常去上課、交流,就是希望將通草花傳播得更遠,「我在社區擺上一盆通草花,也是想讓更多人知曉通草花。」通訊員 姚鵑 記者 余佳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72imHEBrZ4kL1ViH1w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