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形勢日趨錯綜複雜。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一切以「美國優先」為目的,揮舞軍事經濟兩根大棒,四處滋事,鬧得世界不得安寧。企圖圍堵中國屈起,軍事上,不僅在我國近鄰韓國部暑薩德反導系統,而且派軍艦、軍機橫行南海,甚至闖入我國領海,肆無忌怠地游戈台彎海峽;政治上,企圖插手支持香港反對派鬧事;不斷對台擴大軍售,還通過所謂<<台彎保護法>>,公然干涉我國內政;經濟上,發起貿易戰,對我國加征關稅的商品規模不斷擴大,並快速升級到科技戰、金融戰,實施投資限制、技術封鎖、人才交流中斷,竭力拉攏別的國家,意在孤立中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衝擊經濟全球化,也拖累中國出口。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的出口、就業、產業鏈轉移、資本市場和預期等已產生負面影響,對機電、機械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產生較大衝擊,產業鏈轉移持續進行,我國對美出口增速大幅減少至-12.3%。6月底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後,7月底上海重啟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但美國仍然宣布將於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我國外交部立即回應:」中國不會接受任何極限施壓和恐嚇訛詐,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一寸也不會讓步」,」如果美方加征關稅的措施付諸實施,中國將不得不採取必要反制措施」。表明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美國打著貿易保護旗號,旨在遏制中國發展。
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果然令人欣喜,但應看到一季度經濟企穩顯暖,主要受去年低至今年初財政貨幣寬鬆、房地產市場」小陽春」、財政資金提前撥付支撐,5月貿易摩擦升級影響尚未顯現。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2%,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近期」三駕馬車」表現乏力:上半年我國出口受全球經濟回落和貿易摩擦升彼拖累,增速僅0.1%,比2018年全年下滑9.8個百分點,6月出口增速為-1.3%,比5月下降2.4個百分點。投資下滑,房地產投資延續放緩,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有小幅回升,但仍然十分低迷。1一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比1一5月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1一6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10.9%,比1一5月下滑0.3個百分點;1一6月基建同比增4.1%,比1一5月回升0.1個百分點;1一6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3.0%,比1一5月回升0.3個百分點。消費方面,6月同比增9.8%,比上月上升1.2個百分點,主要是國五標準汽車強力去庫存拉升,難以持續。消費將受就業壓力大、收入下行、股市房市財富效應較弱、居民槓桿率高等影響可能回落。實體經濟困難仍然較多,PPI下行,企業盈利下滑;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貴仍然突出,問題的關鍵在結構。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下降,短貸、短融占比上升,6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3753億元,同比減少248億元。這是企業經營困難,發展信心不足的反映,近期中小企業申請破產大幅增加。
正是由於美國推行單邊主義,挑起貿易摩擦,影響世界經濟周期性下行復甦,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衝擊;我們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調整對供給側衝擊,及內需外需放緩對需求側衝擊等諸多因索疊加,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和下行的巨大壓力,怎麼辦?失望、悲觀、消極,無濟於事;急燥、冒進、蠻幹,亦會壞事。只有保持定力,想方設法化解風險,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扎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方能加快高質量發展。
化危為機,首先要堅定發展信心,提高發展積極性。我國經濟雖然面臨新的風險,下行壓力加大,但我有14億特別是4億中等收入人口的大市場;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或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我國產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鏈的綜合優勢,目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替代;新動能快速成長,決定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還應當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精準脫貧有序推進,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細續提高,減稅降費政策逐步落實,今年已減稅降費1.17萬億元,其中減稅1.04萬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1164億元,民營經濟納稅人減稅6712億元,占減稅總規模的65%,實實在在地減輕了企業負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增多。
化危為機,必須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落細各項政策。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五個堅持、兩個統籌」的工作總思路。各地各級政府在具體工作部署中,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改革開放,做到宏觀政策穩、微觀政策活、社會政策托底,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政治局會議要求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各地各級各部門必須把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放到最先位置,以應對經貿摩擦和新的風險。會儀還提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繼續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表明貨幣政策將重回寬鬆,但與以往不一樣,這次的寬鬆以溫和的結構性寬鬆為主,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製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主要是對高端製造和新型基建和新型基建,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對這些決策要精準理解,不折不扣的執行落實。
化危為機,要重視妥善處理中美貿易摩擦,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美國是當前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都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嚴重損害了兩國的經濟發展和兩國人民的利益,對世界經濟也產生衰退性影響。一年多來,中美雙方已舉行了十二輪經貿高級別磋商,中國一直以真心、誠意的態度,希望通過磋商達成雙方共贏的協議,但美國每每出爾反爾,肆意妄為動輒施加關稅威脅,採取極限施壓和恐嚇訛詐。中美貿易問題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經貿磋商之路必然是漫長、艱巨、曲折的。在中美經貿磋商中,我們必須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如:我們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發達的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利益,必須保護,美國要求我們改變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同意,不僅要保護好,而且要不斷提升,由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對一些具體商品,如:人民改善生活需要的大豆、玉米、肉類等農畜產品,適當增加進口,以縮少中美貿易逆差,減輕貿易摩擦。美國在經貿磋商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是由他的」美國優先」觀念和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決定的,經貿嗟商不可能徹底改變美國的這一立場及戰略。所以,我們必須立足」辦好自己的事」。要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培育,提高研發創新能力,掌握擁有自已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競爭實力,加大改革開放,以市場多元化等方式應對美國的經貿霸凌主義。
化危為機,要擴大市場開放,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這次中央在具體工作部署中,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而是把結構調整和改革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更多地依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己是製造大國,市場大國。過去四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主要依靠市場化改革,全球化開放,激發了民營經濟巨大活力。擴大市場開放,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將促進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解決。商品市場、服務市場、投資市場等,對內對外都應全方位開放,有利於提高我們自己的產品、服務質量,有利於引進人才、科技和資金。我國雖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僅是美國的六分之一,而且東西部差巨很大,民生領域、教育醫療還十分短缺,有巨大的投資空間和消費市場。家居家電、家政服務、養老服務、文化娛樂、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消費潛力可以開發;製造業轉型升級、老舊小區改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增加投資的新領域;特別以5G為代表的信息網絡、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將為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為新型產品和消費方式提供底層支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向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經濟學家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產融經濟研究院院長 世界500強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名譽主席、上海中和正道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