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示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拍攝背後有著怎樣的感人故事?

2019-06-07     路生觀史

提示:英雄就這樣被流傳在歌聲里,一代代地傳唱不息,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英雄、什麼是祖國——祖國讓我們成為英雄、英雄的心裡一定裝有祖國——於是,我們的祖國也便成了英雄的祖國。而作為為英雄而歌的藝術,成功與否均在於它是發自內心的、真的、真實的,最真實的。

上甘嶺戰役是一場馳名中外的戰役,戰鬥的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據統計,當年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事後,美軍總結說:6個星期的艱苦奮戰過去了,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三角山」(上甘嶺某高地由東北和西北兩條山樑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個三角形,所以被美軍形象地稱之為三角形山)。在「三角山」戰鬥中,他們由最初的2個營的兵力發展到2個師以上的兵力,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儘管中國人大概在這場戰鬥中耗費了10000名士兵,但是他們絲毫不感到缺乏兵力,在過去的一年裡,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表現了為奪取有戰術意義的高地,他們是願意付出重大犧牲的。「三角山」之戰,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

上甘嶺戰役是我們的英雄和我們的英雄取得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嶺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片拍攝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並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因為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為《上甘嶺》的劇本創作者。這就有了今天依然讓很多人百看不厭的經典黑白影片《上甘嶺》。鐵血柔情,當英雄的一幕幕被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里時,也便更加需要似乎能夠溫柔委婉的表達,而《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人們最為喜歡和傳唱的紅色經典歌曲之一。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電影拍完了,劇組的同志們當然也意識到了英雄的影片同樣需要柔情的烘托,但最初的《我的祖國》並不是這樣的——第一稿歌詞林彬、曹辛、沙蒙合寫的——內容大約是:「祖國啊,我的母親,你的兒女,離開了你溫暖的懷抱,戰鬥在朝鮮戰場上。在我們的身後,有強大的祖國……」但當他們把詞交給歌曲家劉熾時,劉熾讀了幾遍,卻怎麼也捕捉不到旋律。他說:「沒感覺呀,就是我譜了曲,也很難流傳下去。」

沙蒙和劉熾是延安時代的戰友,他沙蒙雖是電影導演,但很懂音樂,對音樂要求非常高。他提出:「我希望這支歌隨電影的演出傳遍全國,而且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過了若干年,這電影不演了,只要唱起這支歌,就會聯想起影片中動人的場面,就會懷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們!」但面對歌詞,劉熾卻說自己做不到,縱然費九牛二虎之力,充其量也只能寫成歐洲式的抒情歌曲,在廣大人民中流傳的幾率非常小。

沙蒙很謙虛,接受了劉熾的說法,找到喬羽請其為《上甘嶺》主題曲重新作詞,接到任務的當夜,喬羽便登車由南昌趕往上海,由上影廠廠長袁文殊安排車次趕到長春。與沙蒙會面後,沙蒙便把情況和盤擺給了喬羽:影片已經拍完,樣片也剪出來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幾分鐘戲,等歌出來後補拍。也向喬羽說明了歌詞第一稿的情況,同時要求喬羽快速創作,讓要這首歌能夠經久不衰。

喬羽被難住了,他不想走以往歌詞的創作路子,但一時又想不到很好的辦法。因為劇組每天花費巨大,沙蒙幾乎每天都前來催稿,喬羽多少有些無奈。苦「憋」十幾天後,喬羽忽然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終於思如泉湧,一口氣寫下了三段歌詞。當他把稿子交給沙蒙,沙蒙反覆看了十幾分鐘,最後大聲說了一句:「行,就它了!」 但是,到了第二天,沙蒙又拿著稿子來找喬羽,並問他為什麼不能把「一條大河波浪寬」寫成「萬里長江波浪寬」呢?

喬羽說,用「萬里長江」也可以,氣勢也大,長江雖長,但在全國僅此一條,沒有見過長江的人很多。如果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遠離長江的人們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又說,對大多數人來說,「祖國」並不是一個抽象概念,在這個詞背後永遠是記憶中家鄉門前的那條河,一望無際的田野,辛勤勞作的親人。河上發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託著一方百姓的喜怒哀樂。如果開頭用「萬里長江」,那麼就會失去很多很多的人,在長江邊上住的人畢竟是少數啊。—句「我家就在岸上住」,既表達了對家鄉的親切感,也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 沙蒙聽後,連聲說好:「一條大河,對,就一條大河了!」

人的情感在這裡就因為一個字而變得隨處可見、處處存在了,英雄的精神、英雄的故事也因為這個字而被更好地傳唱了下來。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在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了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的黃繼光;被打斷腿後仍然堅持與敵作戰,直至最後一絲氣力拉響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孫占元;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的新戰士胡修道;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用自己的身體連接被打斷的線路,保證了指揮聯絡暢通的通信英雄牛保才;等等。他們都不見得是在長江邊上長大的。

楊朔在名篇《金星英雄》的結尾處寫道:「這個19歲的青年(胡修道)活生生地說明了敵人為什麼在朝鮮碰得頭破血流。敵人攻不動上甘嶺,更攻不動朝鮮,因為在上甘嶺上,每條戰線上,我們到處都有無數像胡修道這樣的人物。」無數像胡修道這樣的人物可能真的沒有生活在長江邊,但在他們的心中一定有一條河,那就是家鄉的河、祖的河。

當天,歌詞就到了劉熾的手裡,「一條大河」的意境很快把他帶入了祖國詩情畫意的創作狀態。隨後,他將自己關在屋子裡,並在房門上貼上了「劉熾死了」和紙條。有人覺得他這樣做不合適,他卻說:「第一,我不會客;第二,有我信你不要給我,你先給我收著;第三,麻煩你,請你允許我不到餐廳吃飯,一天三餐請你給我拿來,謝謝你。」

就這樣,《我的祖國》被創作了出來,沙蒙找了很多歌手來試唱,但都不十分滿意。後來,喬羽提出請郭蘭英來唱,郭蘭英試唱後,長影便選定她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錄音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的,錄製完成後的第二天電台便向全中國播放了這支歌。

今天,我們唱這首歌,一萬個人可能有一萬種感覺,但相同的是,在讚揚祖國的秀麗山川和廣闊疆域外,同時表達著中國人熱情好客和善良友好,以及捍衛國家獨立自主,不受外來國族侵犯、控制的思想和決心。而這背後,正我們敬重和緬懷的英雄——在那個年代裡,他們為了得到和平以及為了我們民族的尊嚴視死如歸,永遠激勵和感召我們前行。當然,這裡面還包含著老一輩藝術家們藝術追求的謙虛謹慎的態度和心血,以及他們在藝術追求中體現出來的和英雄一樣的愛國情懷。

英雄就這樣被流傳在歌聲里,一代代地傳唱不息,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英雄、什麼是祖國——祖國讓我們成為英雄、英雄的心裡一定裝有祖國——於是,我們的祖國也便成了英雄的祖國。而作為為英雄而歌的藝術,成功與否均在於它是發自內心的、真的、真實的,最真實的。這也許正是當年沙蒙據說「這電影不演了,只要唱起這支歌,就會聯想起影片中動人的場面,就會懷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們」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孟蘭英 《喬羽:「一條大河」是人生》上觀新聞 2018-02-21

中國軍網《上甘嶺戰役65周年丨「最可愛的人」當年經歷了什麼?》(2017-10-14 )以及《人民政協報》《遼瀋晚報》等相關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TUQmwB8g2yegNDab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