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起購,年化4.5—5%,銀行子公司的產品能買嗎?

核心提示: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僅分化了30萬億的銀行理財市場,更是對公募、信託等投資領域也發起了挑戰,將成為未來投資理財市場上最強勁的競爭者。

最近,部分中小銀行在第三方平台上推出了年化利率超過10%,而且還能返現的存款產品。

這種激進做法的背後,除了攬儲的原因,和不良貸款率高企等因素帶來的流動性緊張也不無關係。

對於有些小銀行後面隱藏的風險,菜導也曾經提醒過大家很多次,大家小心甄別,避免進坑!

另一邊,大中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發布產品的消息不斷。

隨著理財子公司的進一步推進,對於其他沒有多少能力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小銀行來說,生存空間會進一步被擠壓。

目前除了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經開業之外,還有6家已獲批籌建,並且還有22家等待批准。接下來將有一大批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

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說是「後資管新規」時代的貴子,可謂「嘴裡含著『金湯勺』,胸口掛著『全牌照』;左踢公募宿老,右打信託群豪」。

不僅分化了30萬億的銀行理財市場,更是對公募、信託等投資領域也發起了挑戰,將成為未來投資理財市場上最強勁的競爭者。

1

很多人不明白,銀行賣理財賣得好好的,為何還搞一個子公司來多此一舉?

還有人說:啥?銀行理財不保本保息,那跟基金公司有啥區別?這不鬧著玩嘛!

在過去,由於銀行理財幾乎都是剛性兌付的,所以給大家營造了一種穩穩的錯覺。

但實際上,銀行理財的內里存在著諸多問題。

銀行理財的產品並不是一對一的,你購買產品的那筆錢實際上並不是對應到一個單一的理財產品中。

銀行是把所有資金整合在一起,然後再進行分配和投資。這裡就存在著期限錯配、資金池等問題,背後實際上隱藏著流動性風險。

再者,銀行理財會以信託、證券、基金、保險等資管產品作為通道來發行產品,規避一些監管問題。

而資管產品本身最大的問題就是會相互嵌套,比如信託投資於證券,證券投資於保險。

這裡存在著通道業務、多層嵌套的問題,底層的資產很難摸透;而且由於缺乏監管,風險傳遞的可能性也隨之加大。

然後為了吸引資金,銀行還會用自有資金來私自承諾保本,也就是強行剛性兌付。

但是銀行的每一次兜底,其實都是掩蓋了一部分風險的。久而久之,風險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後果是很嚴重的。

想讓銀行自身徹底去解決這些弊病,成功的機率極小。

所以就通過理財子公司的設立,使得銀行理財逐漸與銀行自身業務剝離,來化解這些問題。

進一步講,理財子公司的出現,會給銀行理財帶來什麼具體變化呢?

首先大家需要明確的是,以後的「銀行理財」產品將一定再是銀行的產品,很多是銀行子公司的產品。

這在法律上是分割的兩個主體,所以最為直接的變化就是:別再指望銀行給你剛兌了。

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將逐步凈值化,這也是接下來投資理財市場的一個新趨勢。

不過凡事需要一個過程,我國銀行理財的客戶風險偏好是比較低的,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所以子公司的產品短期內還是會以低風險、固收類資產為主,再逐步過渡到權益類資產。銀行理財新老系統和新老產品還會並行一段時間,直到完全替代。

再來,投資範圍方面,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產品可以直接投資於股票,將合規私募機構納入理財合作範圍,允許發行分級理財產品等。

這樣就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的多樣性,雖然投資風險會相應提升,但預期收益也隨之升高了。

另外,對於用戶來講,購買體驗升級了不少。

很多產品的門檻從傳統理財的1萬元降低到了1元錢,對於資金較少的用戶來說實在友好。

而且購買傳統的銀行理財時,首次購買之前幾乎都要到櫃檯進行面簽,就會有一些人因為挪不出這個時間而作罷。

但是子公司的產品大多不存在這個困擾,很多都是無需面簽,就可以直接在線購買。

而且和傳統銀行理財的銷售渠道不同,子公司還可以通過其他機構進行代銷。

目前子公司產品的主要發行渠道也是櫃檯、手機銀行、網上銀行,但估計不久後就可以在第三方理財平台上看到這類產品。

2

目前,工、建、中、農、交五大行的理財子公司都已經開業,除了農銀理財,其他四個理財子公司都已經陸續發布產品了。

這些產品到底如何?

從現有的產品來看,這四家各有特色。

工銀理財的產品主要都是固定收益類,少數是權益類、混合類,融合了FOF、上市股權、指數基金、科創板等主題。

建信理財的產品主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品設計基本是「固收打底+權益增厚」的形式。

中銀理財的產品側重點各有不同,分別涉及全球配置、養老、指數、股票、非上市股權等。

交銀理財的產品主要投資於固收類,正在開發一些涉及商業養老、科創投資、長三角一體化等主題的產品。

菜導從各個渠道搜集了目前能找到的一些具體產品信息:

投資範圍來看,現有的產品基本上以固定收益類投資為主,也在嘗試向權益、股權等資產配置延伸。

預期收益來看,較多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都在4.5%-5%之間。

數據顯示,7月封閉式銀行理財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的收益率是4.09%。

所以這些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對於這些產品,我們一直提的是「業績比較基準」,這也是凈值型產品的慣常提法。

這意味著,這個收益率只是一個參考值而已,達不到這個收益水平,甚至出現本金虧損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投資門檻來看,仍有一些產品的門檻還是1萬元,但不少產品已經支持1元起購。

期限方面,除了部分無固定期限的產品,其他的封閉型產品基本上都是2—3年,期限普遍較長。

不過這也好理解,因為凈值型產品的波動會比較大,產品期限若短的話,也不利於凈值管理。

風險等級來看,有些是三級的中等風險,有些是二級的中低風險。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以二級為主。

3

分析了這麼多,最後老規矩,菜導要給大家圈重點了!

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這些產品到底能不能買呢?

首先,如果你是非常保守的,無法承受一點本金虧損,無法接受不保本的投資者,這些產品肯定不適合你,你買買國債、餘額寶、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之類的產品就好了。

除了這類投資者,其他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都是可以嘗試的。

但有一點,因為這些產品都是凈值型產品,就像基金那樣,所以理論上是有可能賺也有可能虧的。

所以如果考慮買這些產品,就必須要摒除剛性兌付的思維。

不過銀行也考慮到客戶的思維和習慣過渡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目前子公司的這些產品基本上是比較穩健的,風險還是比較適中的。

最後提醒下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要注意三點。

一是看看具體的風險等級和投資去向。

如果你的風險偏好程度相對較低的話,建議還是選擇二級風險的、投資去向中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比高的產品。

二是一定要好好看看產品說明書。

特別是開放型的產品,如果沒有仔細看清一些贖回條款、補償條款等,就可能會面臨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三是要注意期限。

開放式產品沒有固定期限,贖回比較靈活。

但如果買的是封閉式的產品,因為普遍期限較長,所以大家在購買前一定要仔細琢磨這筆錢到底能不能放那麼久,不然到時候要用錢的時候就抓瞎了。

好了,關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就說到這了。

你有買過這些產品嗎?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些產品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rnavGwBJleJMoPM8c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