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坡芽村那隻千年鳴唱情愛的紅螞蚱

2019-11-27     映象文山融媒

在我心裡,那些遙遠的龐大星球啊,永遠不會比草葉上一隻小小的蟋蟀更能打動我。

——題 記(【法】法布爾著《昆蟲記》)

我為卿狂

——寫給坡芽村那隻千年鳴唱情愛的紅螞蚱

大凡昆蟲,總有三對胸足,兩對翅膀。或漫舞於蒼穹天地之間,或振翅高飛于田野山林之際,或藏身隱蔽於沼澤草叢之際,或低吟淺唱于山谷河流之畔……能飛會走,是介乎「飛禽」與「走獸」之間的「兩棲生物」。

據說,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蟋蟀又有「第一小提琴演奏者」的美譽。

(一)

在《坡芽歌書》中,有一首名為《油螞蚱》的情歌。這首「螞蚱歌」,讓作為壯學人文學者,雲南壯族作家的我,為之陶醉良久,甚至痴迷其間……


據說:歌書上畫的螞蚱抓住昆蟲的特性,突出了長長的觸角,大大的複眼和強壯的後腿。同時,昆蟲的尾部畫了一條尖尖的長尾巴,表示這是一條雌昆蟲。其符號象徵,在此其表示壯族少女,即歌中的「你」。

在此歌中,筆者認為:昆蟲是少女的象徵符號。昆蟲的種類甚眾,但「油」通「柔」, 「柔」在壯語裡是「美麗」的意思。柔螞蚱,是的是蝗蟲中最美麗的一種。「柔螞蚱」,並非是王志芬書中所謂「油螞蚱」。

筆者考證:這種「螞蚱」,小巧玲瓏,有小家碧玉的風範。頭背鮮紅,全身黑色,細皮嫩肉,優雅純凈,秀氣漂亮。此歌用螞蚱象徵心儀已久的女性,體現出發自內心深處對女方的深情讚美。「柔螞蚱」的頭背是鮮紅的。而這一點紅,和歌者所要讚美的女性的紅唇烈焰相對應,《坡芽歌書》堪稱熟諳《詩經》的「賦、比、興」之道。

這首《螞蚱歌》,用螞蚱來比喻女性的面部臉龐嬌美,色澤紅潤。用荔枝色來比喻其面部雪白如月,面如滿月。總體上形容此女的膚色白裡透紅,光滑好看。此歌讚美女性的貌美嘴甜,從而層層遞進,含蓄曲折,巧妙地打聽該富寧A妹,家住何方,以便上門提親求婚。

壯族人「以歌代言」,「倚歌擇配」,「歌圩」就是一年一度的「賽歌大會」和「歌唱集市」,又稱「風流街」或「東方壯族情人節」。歌圩場上,初次相會的壯家青年男女,對歌開唱之際,最想知道對方的姓名和家住何方,因此,對歌之初,乃在試探,歌手用「一對一」問答的方式,慢慢摸清對方的情況。「有心摘花怕有刺,丟個石頭試水深。」從某種意義上講,《螞蚱歌》是一首初戀歌。


作為「歌唱的民族」——壯族,生命中不能沒有歌唱,否則,就像「莊稼沒有太陽,萬物都不能生長」。《坡芽情歌》借一隻昆蟲蟋蟀進行反覆詠嘆,「與歌相伴」,壯家兒女的「歌海」人生,從此開啟。正如【法】法布爾著《昆蟲記》中所說的那樣:「在我心裡,那些遙遠的龐大星球啊,永遠不會比草葉上一隻小小的蟋蟀更能打動我。」

(二)

《坡芽歌書》《油螞蚱》情歌中的昆蟲「柔螞蚱」,則是「美麗螞蚱」的壯語記音與漢譯。

歌書上用抽象的線條,寫意畫的昆蟲,誇張地突出並抓住鳴蟲的特性,鮮明表現一對長長的觸角,大大的複眼和強壯的後足。因此,與其說是一隻螞蚱,倒不如說是一隻蟋蟀。因為,蛐蛐鳴,螞蚱叫,都只是一個表情達意的象徵性文化符號,讓歌手莫要忘記這首情歌 「有意味的形式」——「圖畫文字」。


記不得是哪一年,我首次踏訪富寧縣剝隘鎮「紅飯花開」的美麗鄉村——「坡芽村」。當時,時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劉冰山師弟指著老人廳牆上的81個坡芽歌書符號告訴我:「師兄你想聽哪首歌,就指那個符號,『歌手』儂鳳妹可以現場點唱。」我聽罷,大呼傳奇:「現場點唱,妙不可言!這就是「歌仙」劉(僚)三姐的民族的神奇之處。不僅開口能唱,而且可以點歌現唱,全賴這一張畫滿九九八十一幅圖的圖畫土布……」

在雲嶺壯鄉,有一句壯族諺語:「會走路的人,都會跳舞,會畫畫的人,都會刺繡,會說話的人,都會唱歌」。 每逢春回大地,壯鄉就是一片「歌海」。正如民間文學大師鍾敬文所言:「歌仙」—— 劉(僚)三姐,是壯族歌圩風俗孕育的兒女。有一首歌這樣唱道:我們壯鄉山歌多,山歌多過九條河。姑娘都是劉三姐,小伙勝過阿牛哥。

尤其是《坡芽歌書》畫布的發現,更是給壯鄉「歌海」,增添神奇的一種文化遺產,見證「鋪滿琴鍵的土地」,只要輕輕一踏,就會「大地飛歌」,七彩音符,就象泄洪塌方一樣,就象飛蝗成災泛濫,饕餮莊稼一般,鋪天蓋地的撲來……

大慨記得當時的儂鳳妹(後來的國家級非遺名錄《坡芽情歌》項目傳承人),身著黑色衣褲,胸掛白色珠鏈,腰系壯錦方格紋的花圍腰,頭戴壯族沙支系典型的紫紅色繡花頭帕,方格織布巾上,點綴繡花圖案,古樸含蓄,素雅獨特,猶如一束燦爛的山花,她的照片一度成為壯族女性的服飾形象代表。儂鳳妹雖不懂漢語,也不識漢字,但並不妨礙她成為壯族歌神「姆六甲」。


《油螞蚱》,壯語情歌從天籟傳來。唱歌的人,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人」儂鳳妹,她用富寧壯族沙支系的語言,清唱起來:

(壯語原詞對譯漢語後是這樣:)

妹很會說好,媽你是人哪(兒)

有你好象官,嘴粉螞蚱荔枝。

手腳白如蕉心,你當妹人哪(兒)

告給哥知道,哥知道上下。

哥很想去返。

用漢語意譯的歌詞大意是:

妹妹你真會說話,是不是你阿媽教你的?

你一定出生在達官貴人家。你的嘴唇像油螞蚱一樣紅潤、像荔枝一樣粉嫩,你的手啊白得就像芭蕉心。

你是哪家生的妹妹,你給哥哥講句實話,是遠是近讓哥心中有數,也好下次去你家找你。

筆者認為,壯學專家劉冰山對《油螞蚱》的文學解讀,基本符合《坡芽歌書》的壯語意蘊。

壯族人天性浪漫,故任何時候都追求生活的豐富多彩。「歌伴人生」,是壯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唱歌是抒情達意的最好媒介。

壯鄉富寧每逢「隴端街」,每當夜幕降臨,每遇外村「勒包」(壯語:小伙子)「串姑娘」,坡芽村的男女老少,便歡聚村頭寨尾,「以歌代言」,互相酬唱,你問我答,風趣幽默,一片歡樂……歌聲中寄託著壯族人民的生活理想,也流淌著壯人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體現著壯家兒女堅韌不拔、儉樸勤勉,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民族性格,傳承著駱越子孫以和為貴,崇尚自然,祭祖敬神,和諧人生的民族精神……


在《坡芽歌書》中的這隻螞蚱,實際上是用以表情達意的主要物象為代表繪製而成,書寫符號相對抽象而固定,且能喚起歌手對歌詞的相同記憶。每個人,只要見到這個圖畫,即可根據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演唱整首山歌。換言之,第12首男唱,就是「螞蚱」情歌。

從藝術上講,用紅螞蚱的紅,比喻「勒少」(壯語:姑娘)的嘴唇,用芭蕉心的白,比喻女方手指長的嫩白,主要運用《詩經》中「比」的表現手法。「螞蚱」,成為情歌中美的意象和愛的符號。

從審美上分析,壯語山歌中,常以達官貴人作比喻,讚美人命運好,身份高,地位顯,穿著好看,長相美,落落大方,舉止氣派。而壯人的審美意識,浸染當地鄉土物產。故讚美女性的紅唇,則是「紅螞蚱」,讚美女人的膚色,則是「野芭蕉芯般又白又嫩。」獨具「壯鄉色彩」和「壯味」審美的鄉土觀念。正好應驗一句箴言:「聽得懂壯語苦情歌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讓淚水把心靈淹沒……」

(三)

當我再一次回眸《坡芽歌書》上的那隻小小的昆蟲,只見一對長長的觸鬚,大大的複眼和強壯的後足。——這是一幅多麼誇張抽象、童趣十足的簡筆畫。讓我想起壯鄉的民間歌謠:「蛐蛐螞蚱多,螞蚱多,(螞蚱,壯語讀音為:「夢天」。 )螞螂(實為蜻蜓)螞螂哥哥。」恍惚兒童時如紗窗般透明的豆蔻記憶,又一次湧上心頭……

「心想與妹唱幾句,不知金口開不開?」因為這隻蚱蜢,才有《油(柔)螞蚱》這首「祖母的祖母傳唱六代人」以上久遠的探情歌。

壯人山歌,唱的比做的好聽。作為「稻作民族」壯族人的愛情,不僅熱烈、真摯,而且直率、坦白。但是,愛情宣言與直白,卻要通過男女雙方用壯語本地方言歌唱出來,尤其是女性歌手來傳承與表達,必定是「繞山繞水」,「環顧左右而言」,「靜悄悄的愛情,羞答答的盛開」……這也許就是壯族人的浪漫天性使然。自由戀愛,情歌盟誓。雖然「骨子裡熱情奔放」,但是「行為上含蓄謙讓」。屬於「火山爆髮型」,外表平靜,內心熾熱……


對壯族傳統情歌的套路而言,《油螞蚱》是「初會歌」。這是初次見面,以歌交友的一種方式。內容一般是「問家住何處」,「謙恭讚美」,雖屬禮節性唱答,但都採用比興的手法和含蓄的喻義,表達交友的誠意,以歌傳情。在壯族傳統的初戀歌中,大多以「窮哥苦妹」模式為歌詠題材,抒發同甘共苦,堅貞不渝的愛情,成為壯族的傳統婚姻文化心理特色的生動寫照。

多個比喻的意象,生動形象,讓聽者無人動容,甚至淚滿衣裳……印證那句名言:「會壯語的人,聽《坡芽歌書》會流淚痛哭的。」所以,千萬別讓苦情歌燃燒滾燙的淚珠,燙傷你脆弱的心臟。

螞蚱,大自然的歌者,稻田裡的演奏家。每當它唱起求愛的情歌聲時,它演唱的樂曲,就會格外地清新優美,婉轉動聽。尤其是發出舒緩而悠長的叫聲時,仿佛在聲聲呼喚它的心上人和它的配偶——另一伴,輕柔、短促、纏綿悱惻,柔情似火之後,又發出一種酷似六弦琴與三角鈴的旋律時,好像在傾訴衷腸。每逢聽到雄蟲的低吟淺唱,振翅高唱時,雌蟲就會循聲而至,共同完成傳宗接代的「洞房花燭夜」……

坡芽歌書,這組優美的壯鄉愛情的密碼,抒情且浪漫,是偶然得遇的美物,卻惹人深深沉迷,我已經不只一次地陷入那些歌詞所營造的情境……

從《坡芽歌書》2006年發現至今,每逢秋之始,一旦我在書桌窗前聽見花園裡的鳴蟲唱歌,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坡芽歌書」女傳人——儂鳳妹親手用仙人掌紫紅色果汁繪畫的那隻簡潔、抽象、生動、傳神的「油螞蚱」,還有同名的這首歌,久久不能忘記其如「天籟之音」的美妙旋律……


我為卿狂!因為,「美麗鄉村」坡芽村——《坡芽歌書》土布中的這隻千年鳴唱的小小紅螞蚱,不僅經常會唱著情歌飛進我的心坎,而且還不時會鑽進我的夢鄉……

文/龍符
主編:劉飛
副主編:鄧凌
編輯:小小吳
審核:藍淽 郭強 秋水
法律顧問:馮在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g5LrW4BMH2_cNUgXJ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