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跑多少都可能受傷

2019-07-19   鐵馬老言


- 1 -


當我們談跑步時,傷病無疑是最重要的話題:

你跑那麼多,一定很容易受傷吧?

你跑那麼快,一定很容易受傷吧?

我從不追求成績,跑很慢應該不容易受傷吧?

我一周只跑三次,跑一天休一天,應該不容易受傷吧?

甚至有一個調侃的貼子:幾個老頭,一個坐輪椅的,說自己當年全馬成績220;一個拄拐杖的,說自己當年全馬成績230;而一個仍在公園裡安然跑步的,說自己當年全馬成績500。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跑得快跑得多就容易受傷,跑得少跑得慢就不容易受傷?

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你跑多少、多慢,都有可能受傷。受不受傷,和跑多少、多快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也就是說,受傷與否,不取決於跑量、速度。那取決於什麼呢?

取決於個人的能力,以及場地、跑鞋、技術、程序、控制等因素。拋開某一個具體的個體來談跑步的速度和跑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對於你是九牛二虎之力的速度,也許在別人只是放鬆跑。你覺得高不可攀的跑量,人家可能只是調整恢復的量。

李子成,中國大滿貫積分排名第一,一年拿幾十個各種跑步比賽冠軍(主要是全馬、半馬),一周的跑量在100公里以上,屬於跑得又多又快的吧,怎麼少見受傷呢?如果老受傷,就不可能一年參加那麼多比賽並且幾乎逢比賽就收割冠軍了。

管油勝,姚妙等人,都是一年參加幾十個比賽的,並且收穫大量冠軍,但他們很少受傷,而且他們受傷反倒是在訓練初期,當他們經過長期系統的訓練後,反而不容易受傷了。

如果說他們是近乎專業選手的頂尖階層,那你隨便看看身邊,很多資深跑者幾乎天天十幾公里,一點事沒有。

那是為什麼呢?一是能力強了,二是學會控制了。

- 2 -

我們先來說能力。

我們把初跑步的人比喻成蘆葦,有一定跑齡的人比喻成筷子,長年跑步的人比喻成鐵棍,來談能力與受傷的關係。

初跑者的運動能力象蘆葦一樣脆弱。跑步落地時各受力部位要承受體重三倍的重量,即使你每次只跑三公里,也是3千次以上的撞擊,一周跑三次,那就是近萬次的撞擊。以你那脆弱如蘆葦一樣的身體(尤其是小腿、膝關節、足弓這些主要的受力部位),發生諸如膝、臏骨、足底疼痛,是大機率事件。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鍊後,中級跑者的身體象筷子一樣,有一定的硬度了。這時,只要不對他進行太強力的撞擊,一般不會發生彎曲、折斷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下子跑太快、跑太多,對他形成的衝擊太大,仍然有可能受傷。

堅持長年跑步的人,加上全面系統的力量訓練,身體已經如鐵棒一樣強硬了。他們如果只是正常的訓練,基本不會受傷。但也不等於說就完全沒有受傷的風險,一種可能是意外,比如說摔倒,還有更大的可能就是挑戰極限。畢竟他們有著更高的追求,比賽裡面對更強大的對手。當向更高的目標衝擊的時候,如果超過了自己的承受極限,同樣可能受傷。

所以,受傷與否,不是取決於你跑得快還是慢,多還是少,而是取決於你的能力有幾分,你是否在跑步時超越了你能力承受的範圍。

當你只有一分能力的時候,跑二分就可能受傷。當你有五分能力的時候,跑六分就容易受傷。而當你有十分能力的時候,你可以在一分到十分之間自由馳騁,揮灑自如。但如果你想突破十分的天花板,也有受傷的巨大風險。

我們要防止受傷,就要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到略有保留。衝擊能力範圍之上的訓練,要慎之又慎,以小幅度、秩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 3 -

有人會說:理論上容易,但是怎麼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在哪裡,併合理的進行訓練呢?

第一,了解自己。你是否有運動的天賦?是否有運動的基礎?是否有進行其它運動的習慣?這是決定你起點的因素。基礎越差,條件越差,開始就要越慎重,跑得越少,甚至不妨從快走開始到走跑結合。

第二,從1開始。開始不坊跑少一點,隨便出點汗就好了,運動完有暢快感而不疲勞。

第三,從慢開始。以跑步的時候呼吸輕鬆不喘氣,能自如的和周邊的人說話為好。如果配戴有心率帶的話,心率控制在120-150之間,初期以120-130左右為好。在跑步的整個初級階段,都是以慢跑為主,不要進行間歇跑這樣的強度訓練,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系統的訓練身體具有較好基礎後(這個階段至少在半年以上),才有必要考慮間歇等速度訓練。

第四,每次只增加一點點。跑完上一個距離後如果覺得輕鬆,可以延長一點,但不要太多,加一到二公里就好了。不要連續加量,每個量多跑幾次打牢基礎再往上加。

第五,隔一段時間嘗試快一點。同一個距離,隔一段時間比如一周,嘗試比之前的最快速度快一點,但只能快一點,不要一下子想快太多。可以前面保持與以前同樣的速度,後程稍稍加快。有人認為自己始終保持慢跑就不容易受傷,但是適當的進行突破,提高自己的能力天花板,會讓自己有更大的運動空間自由。

第六,進行全面的身體力量練習。不僅是跑,還要進行腰、腹、臀、手、膝、腿、足弓等部分力量練習,力量強了,才能給身體以更強的支撐,保持跑步時動作的穩定及給予更強的驅動力。(碎片化時間健身法——不要說你沒時間鍛鍊)

第七,聆聽身體的聲音,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在運動中,還是在運動後,都要時時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如果有不適感,痛感,疲勞感,就需要休息、放慢、減量,根據身體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訓練。最怕就是不顧自己身體的感受,盲目的堅持甚至在已經有傷病的情況下還不斷的去挑戰更高的難度,造成傷痛的加重甚至不可逆轉。要牢記,普通跑者跑步的目標是為了健康、快樂,盲目的堅持與進取有違初心。


按這樣的原則,一方面通過時間、量的積累,讓身體逐步的強大起來,另一方面將運動始終控制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受傷的風險。至於休息幾天?這個沒有一定,當然業餘跑者建議一周至少休息一天不跑,初跑者跑一休一或者跑二休一都是可以的,具體要根據個人情況特點來定,沒有統一的標準。

- 4 -

前面講過,受傷除與身體能力有關,還與場地、跑鞋、技術、程序、控制等因素有關。同樣能力的人,因為以上幾個因素的不同,受傷的機率也會不同,因此需要我們密切關注。

場地:打一個淺顯的比喻,一隻雞蛋如果掉在水泥地上肯定會碎,如果掉在被子上就不會碎。所以,我們跑步時要儘量選擇地面比較平坦、鬆軟一些的路面,尤其是初跑者。比如體育場塑膠跑道,公園綠道,其次就是路面較好的瀝青馬路。儘量不要跑石板路、水泥路、鋪磚路等,不要跑坡太多太陡的路面。

跑鞋:初跑者選擇適合自己腳型的緩衝效果比較好的跑鞋,不要隨便穿雙鞋就跑,能力不夠也不要穿競速鞋跑。(論一雙跑鞋的重要性)

技術:無論是前腳掌還是後腳掌落地都可以,但腳掌前後左右都要儘量放平,落地面積大一些(腦補一下力學原理就知道落地面積越大單位面積受力越少)。腳尖朝前,腳儘量貼地一些,以小步幅快步頻的方式跑。身體挺直微前傾,膝關節微曲,落地點在身體重心垂直下面。

程序:跑前注意熱身,跑後多拉伸,晚上睡前再拉伸一會。開始跑慢一點,身體跑開後再稍加快一點速度。最後階段可以跑較快來提升自己的速度。(開始跑步,你要做對這六件事)(這也許是最全面、最有效的跑前熱身)

控制:了解自己的身體,聆聽自己聲音的變化,根據身體的變化合理調整跑量、速度,需要休息時果斷休息,有傷病需要治療時聽取專業醫生的意見進行合理的治療與恢復。

說了那麼多,希望跑者以後不要再問跑得多、跑得少是不是會受傷了,而是去關注、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幾分,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合適的鍛鍊,並聆聽身體的反應來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