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哉風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馳援中國抗疫物資上的古詩詞「火」了。這八個字不是詩詞,而是偈語,出自公元八世紀奈良時代的日本皇族長屋王,他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上了十六字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據說,鑒真和尚正是被此偈感動,才東渡日本。
順便一提,長屋王后來被人誣告謀反,邸宅被圍,偕妻自殺,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冤案。
從奈良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人寫漢詩的水平一直不賴,出了很多優秀的漢詩名家,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句。比如風哥很喜歡的一首漢詩,高野真齋的《冬日閒居》: 「水縈山抱是吾家,獨木成橋一徑斜。酒熟三冬不出戶,寒禽啄盡枇杷花。」
唐代是中國人對日本最有好感的黃金歲月,這依賴於日本一批一批恭恭敬敬的遣唐使,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舉止溫雅表情謙恭,和唐朝的一流詩人吟和詩詞,留下了中日史上最纏綿的一頁。比如李白那首著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到了宋代,官方雖沒有使者互通,民間的僧侶和客商卻頻繁來往,日本人的形象在中國人眼裡依舊沒有改變,歐陽修在《日本刀歌》里吟道:「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可見,與中國和平相處的日本,在宋人眼裡,完全是一派世外桃源。
但是,到了明代,一首日本人寫的漢詩卻差點惹出戰禍。
那一次,太祖朱元璋接見來華的日本使者答里麻,當面出了一件讓他火冒三丈的事。
明初來朝貢的外國使者很多,一般使者來華先被禮部官員接到京師的會同館住下,第二天到奉天殿接受皇帝的接見。接見時,朱元璋先問:「爾國王安否?」再問:「爾使者遠來勤勞?」然後使者磕頭,貢獻方物,完畢。
這天接見答里麻,朱元璋一時起了興致,多問了第三句:「爾國風俗如何?」答里麻早有準備,直著脖子吟了一首詩作答:「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瓮儲清酒,金刀膾素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這首詩被收入了《明詩綜》,名為《答大明高皇帝問日本風俗》。其實,單看這首詩的詩意,就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五律版。但是,朱元璋卻勃然大怒,《明史》載:「帝惡其不恭,絕其貢獻,示欲征之意。」不過,因為元朝兩次征日失利的前車之鑑,最終朱元璋還是忍了,沒有發兵征伐,但「怒日本特甚」,從此與日本老死不相往來。
這首日本人的漢詩為什麼觸了朱元璋的龍鱗?因為倭寇。
明初,日本乘中國未定,寇掠沿海。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於是,當年「風俗好、工詞藻」的世外桃源日本,突然變成了明朝人人痛恨的「海盜之國」。
朱元璋痛恨「不恭不臣」的日本入骨,自己還寫過一首《倭扇行》的詩,痛罵日本「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在朱皇帝眼裡,日本就是個未開化的海盜國——君臣平時光著腳,說話像青蛙叫。難怪日本使者「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自我讚美詩,會招來他的嚴重反感。
從過去的「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激怒中國皇帝,到今天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動全體中國人,鄰國之間的友好親和與否,向來是靠真誠務實的行動,絕不是靠一兩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