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師娘清水出芙蓉」竟是200萬研究基金成果,學術圈子有多亂?

2020-01-13     壹創新商學

「師娘美,其風姿綽約,雅致宜人,當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除模樣端莊,神情秀越,濃而不艷,美而不嬌外,師娘……」 此段文字摘自中科院博士生導師、凍土學家張中民發表在專業學術雜誌《冰川凍土》中的科研論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



這篇科研論文發表在2013年,當時35頁的篇幅居然是敘述導師的家事,論文的小標題包括:導師的崇高感、師娘的優美感,導師和師娘的和諧結合……大部分論文內容都是稱讚導師和師母,光輝事跡、恩愛故事、人生感悟……看此文雞皮疙瘩掉了一地。



更可怕的是這篇文章屬於張中民申請的科研項目的一項成果,該項目屬於「重大研究計劃「,獲得了200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此事一經發酵立刻衝上熱搜,《冰川凍土》雜誌主編請辭,副主編停職,中科院發文表示:作為刊物主辦單位,編輯部存在學術把關不嚴問題,進行撤稿處理,已經啟動整改,並進行下一步調查處理。這裡需要特別提到,該刊主編程國棟就是張中民的導師。



張中民否認刻意吹捧,他表示是有「深層次含義的」,張中民表示:「現在有爭議的論文實質是勾勒也一種個人未來發展圖景的結構—共同的發展之路,巧妙地解決了依據過去的經驗中預知未來時存在的推斷預知什麼的問題;其次,還巧妙地融合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學術圈有多亂?

有一個業內人士透露,最亂的圈子不僅是娛樂圈,還有學術圈。

繼「翟博士」之後,高校紛紛整改,嚴格把關論文,查重率要求一高再高,不止多少畢業生熬夜改論文,學術作假依舊擋不住「翟博士」要復出的心愿。

還有19年曝出上海某醫院送論文現象,當時關於5篇SCI論文價值的討論上了天,這個現象的背後就是學術界的另一大痛點,論文掛名亂象,屬於學術界公開的秘密。



最常見的就是為了論文能在更高水平的期刊發表,掛「大佬」的名字;學校實驗室有了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也是領導或者高輩分研究員;因為夫妻關係將對方名字署名到論文上;只要掏錢就能買到論文的第一作者……

對於學術圈外的人來說,學術似乎是一個孤獨的職業,但圈中人則了解,研究是極具社交性的——《歷史的邏輯》。

究根到底,學術圈的問題的根源無非是來自兩點:圈內新人的晉升通道完全由圈內資深者決定;絕大多數工作沒有一個量化標準進行比較。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在這個圈子裡,同時做了裁判和運動員,你覺得這個圈子還能幹凈嗎?

新人為了上升必須討好老人,因為老人手裡有基金評審的權利,有人才帽子的給予權利,有審稿的權力……比如此次張中民事件就非常有可能是「自產自銷」,因為《冰川凍土》雜誌一共7個編輯,4個都是張中民所屬的研究所的。

學界已經以帽子為標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圈子。一般人進不來,就跟修真小說一樣,圈子越往上就越封閉,越難進,有的人一輩子都卡在了金丹期。壁壘森嚴的階梯,只能一級一級往上爬,上面的圈子對下面的圈子有絕對的話語權,想要彎道超車,那真的要去修真小說里找主角了。



圈子內部已經形成了利益鏈,今天你給我一個天材地寶,明天我還你一個神兵利器,非圈中人,不帶你玩。

有人還給圈子分了級別,在讀博士屬於鍊氣初期,博士和博士後屬於鍊氣期,都是一抓一大把,到了築基才是「仙途」的起點,比如正副教授,帶帽子的青年教授,築基之後還有金丹,金丹之後還有元嬰,元嬰之後還有化神期,化神應對的都是牛頓、高斯、特斯拉這種存在,少之又少。

仙路盡頭誰為峰?一頂帽子道成空,成仙路上血與骨,惶惶終日不可期。仙途與我等凡人無緣,既然仙途無緣,那便好好吃瓜罷了。

張中民表示: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點文史哲的知識,萬事考慮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學沒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

張中民不是沒有寫專業論文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起一個如此專業的名字(《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論文該有的格式都有,內容卻是通篇誇讚,到底是一種類似行為藝術的表達,還是迫於現實的無奈,或者說是為了評職在自己主管的期刊下隨便寫點東西,亦或者說是一種心理變態?



不管怎麼說,在專業的學術期刊下發表這種文章,著實是學術圈之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UCgo28BbDmBVZuP8n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