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把握今生今世的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2020-08-26   善知

原標題: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把握今生今世的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活在當下順其自然

從前,有個小和尚,每天早起,負責清掃寺院裡的落葉。的確,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深秋,冬天就要來臨的時候,每天一次起風,滿院子的大樹隨風搖擺,樹葉隨風飛舞落下,滿地都是,厚厚的一層。要清掃完這些葉子,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完成。

而且過不了半天,樹葉又飄落滿地。這讓小和尚頭疼不已,他冥思苦想,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

後來有個大些的和尚和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用力搖樹,把要落的葉子統統搖下來,一次性掃乾淨,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掃地之前,使勁的搖樹,把院子裡的樹搖了個遍,樹葉也撲簌簌掉了一地。他想,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和明天的落葉一起掃乾淨了。

這一整天小和尚都很開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裡一看,不禁傻了眼:院子裡同往常一樣,依舊是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樣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會飄落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原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無法提前完成的,唯有認真的活在當下,順其自然,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把握今生今世

有一天老禪師帶著兩個徒弟,提著燈籠在黑夜行走。一陣風,燈滅了。

「怎麼辦?」徒弟問。

「看腳下!」師父答。

當一切變成黑暗,後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摸不著。我們要做的是什麼?

當然是:「看腳下,看今生!」

許多人都相信來生與前世,因為那讓我們能對今生的不幸,用前世做藉口,說那是前世欠下的。也有對今生的不滿,用來生做憧憬,說可以等待來生去實現。

問題是,哪個「今生」不是「前世」的「來生」?

哪個「來生」不是「來生」的「今生」?

來生的緣,可以是今生結下的;來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種下的。前世的債,今生正在還。還不清,來生還得繼續。前世的緣,今生正在實現,好不容易盼到了,還不好好把握?

看腳下!看腳下!

有什麼比腳下踩的地更實在?有什麼比今生更直接?

今生都不積極地把握,憑什麼展望來生?今生都不耕耘,憑什麼盼望來生豐收?

難道我們還要向不負責任的父母,欠下債,等兒女還?打算今生欠債,來生還嗎?

還是勇敢地面對今生。今生債,今生了!連前世未還的債,也在今生了斷。

南無阿彌陀佛!

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在與佛印了元禪師的一次交談中,問道:「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答道:「念觀世音菩薩。」蘇東坡詫道:「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對曰:「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的回答,乍聽起來確實令人驚詫,但是仔細一想,禪師的回答確有其高明之處。

其實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之前已成佛果,號正法明如來,早已三身成就,覺行圓滿,圓佛種智,又有何念,又有何求也?

以其因地發願,悲心特重,倒駕慈航再來,現菩薩身,三十二應救苦救難,且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我們只應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為榜樣,依教奉行才對。

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六祖曰:「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此心具足萬法,不假外求。

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說,「求人不如求己」,這並不是說要捨棄經典,不去親近善知識。佛印禪師只不過是開示蘇東坡居士及後來學佛者,修習佛法主要還得靠自力,要自己去真修、實悟,別人替代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