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美麗的中國「廊橋之鄉」——泰順

2019-08-15     中國鄉村美文

泰順美麗的廊橋

美麗的中國「廊橋之鄉」-泰順

泰順,位於浙江省南部與福建交界的一個縣,是取「國泰民安,人心歸順」之意。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描繪的詩一般的意境,在泰順可以說是隨處可見。那迷人的山巒和溪澗,美麗的廊橋和民居,濃郁的鄉土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最近,筆者的採風之旅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廊橋之鄉—泰順。

世界最美廊橋在泰順

泰順藏著世界上最美的廊橋

提起廊橋,從「養在深山人未知」到如今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200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首批來自8個國家的12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赫然有「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這一芳名。從此,這個世界級的「非遺」吸引造訪者絡繹前來,一睹尊容。其實,我很早就聽聞泰順的廊橋有名,據說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原型就是這些廊橋。泰順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泰順的廊橋數量多、工藝巧、造型美,這在中國境內是無與倫比。

廊橋前的民族歌舞

所謂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廊橋是當地村民休息和交易的場所,這在著名的北澗橋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北澗橋的橋頭,有一條小小的店鋪街,當中有一座神像供鄉民祭祀。北澗橋的橋旁有兩棵古樹掩映,藍天白雲下青山碧水,紅橋和古樹,互相輝映,構成了一幅迷人的畫,難怪會被世人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廊橋。

溫州泰順大院人家

泰順廊橋,是歷史鑲嵌在浙南群山之中的文化瑰寶,是數十萬山區群眾引以為豪的文化遺產。這次來到泰順,因為泰順的廊橋分布散,我們花了三天時間才把大部分的廊橋看完。在泰順的三天,我們走過泗溪,走過筱村,被三魁橋的魁梧所折服,被文重橋的古老所感動,架在潺潺流水上的文興橋也讓我們駐足好久。

泰順縣筱村的文興橋

文興橋位於筱村鎮楓林村,全長46.2米,寬5米,單孔凈跨29.6米,距水面的高度為11.5米,屬編梁木拱廊橋。文興橋始建於公元1857年,1930年重修,至今150多年。文興橋不像姐妹橋那樣耀眼,也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存在。若不是馬路邊的路標,我們根本不會發現它的存在。從馬路邊走到文興橋還有一段泥路,一直到看見橋會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據悉,2016年9月15日,泰順遭遇百年一遇的「莫蘭蒂」超強颱風,一日之內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3座國寶級廊橋相繼被衝垮,國保單位永慶橋、北澗橋以及省保南溪橋不同程度受損,損失極為慘重。時隔4年,為了不讓這些「國寶」失傳,當地政府從下游找回被衝垮的木構件,邀請匠人們開始修復廊橋的工程。我真的感嘆那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啊!在水鄉泰順,廊橋總是跨水而起,隨水而逝。廊橋是泰順的精神所在,廊橋文化是泰順的基本文化,人們從未放棄對一座橋的期待,於是修復廊橋對泰順便有了獨特的意義。過去在山區,建於村頭或村尾的廊橋就是村民的命根子,這裡保留著人們的文化記憶。泰順廊橋不僅僅是一座座橋,它的修復不應只作為橋樑工程來看待,而應該看作是傳統地域文化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來營造,從而留住這美麗的「廊橋文化記憶」。

山巒之間的公路

世界的瑰寶--世界最美廊橋的北澗橋

泰順多橋,緣於這裡崇山峻岭和深澗曲流的隔阻。為方便生產生活和內外交往,先民們突破這一道道天然關卡的有效辦法就是造橋。泗溪鎮下橋村地勢平坦,四條溪流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風景秀麗,環境優雅。人文類、自然類旅遊資源豐富,尤以北澗橋和溪東橋最為著名,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稱「泗溪姐妹橋」。

泰順廊橋姐妹橋-北澗橋

北澗橋是廊橋之鄉泰順最重要的地標,被譽為「世界上最美廊橋」,它是古代人民運用力學原理建造的疊梁式木拱橋,建於康熙年間,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寬闊的溪灘上觀賞青瓦紅身的北澗橋與周邊民居建築連成一片,和橋頭的兩棵千年古樹緊挨在一起,遊客仿佛身處古意盎然的畫卷中。傳統的廊橋,是不用一根釘子的,而仍屹立數百年而不倒,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泰順碇步橋上的行人

我穿過長長的碇步橋,來到了北澗橋邊。矗立在橋頭的兩棵參天古樹掩映著廊橋和民宅,廊橋屋檐上的脊獸和民宅山花上的懸魚在枝葉的搖曳中,若隱若現。廊橋中間,設有神龕用於祭祀。廊橋首當其衝的功能是用以交通,然而,在社會演變中,也與當地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密切相連,這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廊橋上大多供奉佛教或道教的神像,如人們熟悉的觀音菩薩、土地公婆、臨水夫水等,是鄉民祭祀的重要場所。我端詳著橋中央的神龕,觸摸著已經斑駁的廊屋,心中承載著一種歷史的厚重。廊橋就像一部古老的書,當你面對日漸老去的廊橋時,你能從它滄桑的面容中讀出很多的內容。

陳汝昌、林友卿和僧明燈

北澗橋原來建在現橋上游約五十米處,現仍存舊橋遺址,當年為水平廊橋。橋下有三塊岩石,村民們說那是三隻龜,守護著村落的水口。平橋毀掉後,族人在下游改建木拱橋(即現今北澗橋),首事是陳汝昌、林友卿和僧明燈三位。後人為了紀念這三位首事,在橋頭立了他們的雕像,以示尊崇。

泰順溪東橋

溪東橋

溪東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的東側,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清乾隆十年、道光七年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約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溪東橋的兩端分別懸掛著「虹氣臨虛,影搖波月」匾額。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因水道多阻,當地人林正緒提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泗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邑侯張考首書寫「達尊有二」匾相贈。與北澗橋一樣,在溪東橋的東側,也立有建造者林正緒雕像。西側橋頭立有各朝各代的修建(重修)溪東橋石刻數方。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為此橋外型美觀,當地人號稱為「最美的廊橋」。

浙南美麗的泰順風光

溪東橋畔,還有一座供奉臨水娘娘陳靖姑的臨水殿。門臉、前殿均平平無奇,但其後殿之雕飾卻是華麗無比,相較於一些知名的浙式古建,也絲毫不見遜色。溪東橋旁的臨水殿,如今已成為「泰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臨水殿主殿的藻井很有特色,值得一看。

泰順廊橋文化園

漫步泰順廊橋文化園

如今的泰順,這裡已經打造成為具有觀光休閒旅遊的廊橋文化園。泰順廊橋文化園以開發古廊橋所包含的科學、歷史、藝術和觀賞的獨特價值為核心,以「十八學士」的林氏家族文化為文脈,以臨水殿、泗水古街、陳十四娘娘等古建築為主題,通過遊覽南溪(九曲溪)、北溪、西溪、千年古樟、泗水回瀾等自然風光,體驗祭祀文化、廊橋文化旅遊節等傳統文化,感受木偶戲、八寶燈、龍鳳獅子燈、吊九樓、碇步龍等當地民俗民風,形成了以廊橋為標誌,以廊橋文化體驗為主要內容的世界遺產體驗旅遊景區。古往今來,廊橋不但是交通樞紐,也是人類以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創造文化的證物,體現著泰順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傳遞著山區百姓真摯樸素的價值觀念。

碇步橋上的舞龍隊

中國民間藝術博大精深,泰順縣仕水矴步龍就是其中之一,矴步龍表演隊在走矴步橋時身手矯捷配合尤佳,一次次的精彩走位讓當地百姓和四方嘉賓一飽本土風情。碇步橋是一種原始橋樑,泰順共有200多座碇步橋,以仕水碇步的造型最為壯觀,全長133米,共221齒,每一齒寬2米,由高低兩塊石條砌成。

泰順非遺文化扯木偶

距今已經有800多年歷史的泰順提線木偶戲,繁榮於明清,史劇和現代劇都耍得有模有樣,木偶藝人憑藉精湛的手活,將木偶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變化都控制到位,角色栩栩如生。最後,我們進入了北澗橋西側的「廊橋文化展廳」休息參觀。它由建於1958年的下橋村會場改建而成,是當地退休老教師自費建立的,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在那裡你會對廊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館內分上下兩層,下層保留會場格局,只是局部布置了有關廊橋的分布和綜合圖文介紹,同時作為當地農村文化禮堂使用,現在每天都會不定時進行頗具地方特色的提線木偶演出,而且是免費觀賞的。展廳上層呈迴廊狀布置,通過展版和模型,詳細介紹了泰順最有代表性的30多座廊橋,其中的15座國寶級廊橋,不僅有圖文介紹,還配有模型。

大美泰順!!

圖為:美麗的中國廊橋之鄉—溫州泰順廊橋景色和人文風情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Orf2mwBJleJMoPMZ5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