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浮山後套餐了解一下:手擀麵+燒烤+炒菜+散啤

2019-05-15     酉食青島

什麼是典型的青島菜館?海鮮?烤肉?那怎麼帶著老婆孩子去吃呢!主食也得安排上啊。

說起群姐麵館,可以說在浮山後名氣很大,帶起了「手擀麵+燒烤+炒菜+散啤」的模式。

浮山後同安路上的大店面太有牌面了,我這次來的是同樂路上的小店兒,更接地氣。

晚上6點左右,同樂路整條路上只有這個小屋裡滿滿當當的,其他的飯店穿梭的都是外賣小哥的身影。

居民樓套二房間改造的,濃濃的復古風,一個隔斷既是收銀台也是酒水飲料小菜展示台,如果不是那幾個二維碼,真的以為穿越回了十幾年前的小飯店

牆上的菜單倒是與時俱進的裝成了燈箱牌,看來點菜還是剛需啊。

這些小掛牌應該算是「歷史遺留財產」。

畢竟是想吃一頓舒服的晚飯,沒點招牌的芸豆蛤蜊面,炒麵安排上。

這份炒麵真的是太優秀了,一上桌直接就把我的注意力從烤肉和炒菜強拉過來了。

說起炒麵,青島的扛把子應該是1路總站的老三炒麵吧,但是我實在無法愛,我更喜歡這樣「五顏六色」的炒麵。

洋蔥、大頭菜、西紅柿、肉絲完美的融合到了這盤炒麵里。

勁道的麵條吸足了醬汁,因為是類似於烏冬面的手擀麵,麵條沒有因為炒制變坨,基本保持了原貌。

在這麼典型的青島菜館,不點魷魚怎麼可能,要麼燒烤要麼炒菜。

當時,我站在碩大的菜單燈箱前猶豫不決,這盤招牌魷魚爪從廚房出鍋,緩緩從我眼前飄過,半秒決定,就它了!

別看辣椒占了一半的盤子,這可是北方人最愛的黃飛鴻啊~原本已經經過油炸的辣椒和花生米,再和跟著魷魚趟一遍熱油,這樣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嘛。

我最愛的魷魚爪,比擼串吃的更爽,尤其喜歡魷魚爪最粗的那塊兒,嚼勁十足,越嚼越香。前調有嚼勁,後調是酥脆,散啤絕配。

如果外地人來青島,看到林林總總的烤串菜單,可能會很糾結。青島人糾結的是:十串?二十串?三十串?肉筋!

只有包著塑料袋的不鏽鋼盤子,才是青島烤肉的標配。肉筋一定得趁熱吃,再來口扎啤,那化學作用槓槓的。

點菜的時候,影響我思路的還有這一桌子涼菜。辣扇貝、炸刀魚、辣雞脖都是現成的,像極了媽媽在廚房裡給我留的飯。

最後要了兩個五塊錢的小涼菜和十塊錢的辣雞脖。其實就這三盤就夠兩個青島男人吹一晚上牛皮了。

一小盤辣雞脖基本是三個烤雞脖的量,但是切開吃起來更淑女一些。能把雞脖子當涼菜看得出對自家廚師的最大信心了。

拌腐竹是當天晚上第一個賣光的小菜,銷量證明了一切。可我更喜歡拌黃瓜,雖然腌的有點兒過了。

這個綠桶的散啤很快就空了,有位去的晚的大哥和老闆抱怨:「賣完了趕緊把桶收起來,白放在這來饞我。」

今天一開始就說了,群姐在浮山後帶起了「手擀麵+燒烤+炒菜+散啤」模式,這家小蛤蜊麵館同興路上,距離群姐差不多有1KM的距離。旁邊還有我們之前探過的六九小院。

看起來真的像是有神級大廚的小店,門口是菜單和食材相搭配,更具誘惑性。

既然是麵館就先說面。這碗芸豆蛤蜊面就是我沒有在群姐點的的主要原因。

芸豆雞蛋蛤蜊滷子,這絕對是是青島家常面的代言人。還記得小時候去海邊挖蛤蜊,拿回家姥姥給我下了一碗芸豆蛤蜊面,那叫一個香,到現在我還記得。

手擀麵還好吧,感覺不出手工的一些水平。整碗面真的很清淡。

炒麵的面相也不錯,但是配料和群姐家還是有點兒差距的。

味道如芸豆蛤蜊面,清淡。

招牌脆骨,也就只能靠黃飛鴻升華了。

脆骨比較大,練牙口的時候到了,又是一道下酒好菜,不過與豐滿的魷魚比起來,肉感沒有那麼足。

青島老炸肉是網友在某點評上極力推薦的。但點完菜低頭一看,擺在明檔位的炸肉半成品,突然有點兒後悔了。

可能是我們探店的時間不對,大約下午1點多了,趕上了廚師要休息了,這盤炸肉真是有點兒差強人意了。

底部鋪的炸薯條算是混搭出場吧,有點兒想去試試的鴻恩家的炸雞翅,據說是雞翅和薯條堆成山一樣。

酉食探店經常不按套路出牌,都點好菜坐下來,看到了這盤松花蛋,瞬間覺得桌子上應該來一盤拌松花蛋。

松花蛋入味的關鍵全靠澆汁!要了在家裡不怎麼做的杭椒澆汁兒,味道也是挺足的。

松花蛋堪比和榴槤一樣的黑暗料理。還記得我之前安利給你們的台東那家麵館,松花蛋配牛肉炒飯,那味道絕了。

松花蛋在盤子裡粗放的擺放著,撲鼻而來的椒香和藏在碗底的辣油香,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不過,再熟練的手法也夾不住這滑嫩的松花蛋,只能用勺子,慢慢品嘗...

聽說老外已經把松花蛋劃為「世界最噁心食品」,真是太沒有口福了,看看咱們中國的吃貨已經把松花蛋和甜點完美結合了。

今天一口氣說了兩家店,打字打得口乾舌燥,個人比較喜歡小店面的群姐麵館,小蛤蜊麵館也許晚上去會有驚喜,畢竟中午沒有烤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NiiNmwB8g2yegNDyi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