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專注於嬰幼兒睡眠問題及高需求寶寶的養育,每周1、3更新。
本人為今日頭條育兒類簽約作者,未經授權轉載必究,但歡迎大家轉發。
都說孩子大了就好帶了,然而,在靜待花開的路上,卻又半路殺出一個「拖延症」——做什麼都拖拖拉拉,任你怎麼催、怎麼講道理、怎麼發脾氣,就是油鹽不進,自顧自地拖拖拉拉……
最近好些媽媽給我發消息,說2、3歲的寶寶,好不容易熬到夜間睡眠狀態變好了,可入睡卻越來越晚、越來越難,每天晚上上不完的廁所、喝不飽的牛奶、講不完的故事……每每熬到10點甚至更晚才睡著,老母親是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了。
這讓我想起我朋友圈一位老母親對孩子做作業的吐槽,也是異曲同工呢:
那麼,針對大寶寶的睡前拖延症,我們建議這樣做:
一、保持睡前心情平靜
我經常說,平靜的心情是順利入睡的前提條件。
就像咱們要是跑完八百米或者high完一曲《死了都要愛》還能倒頭就睡,那不叫入睡,那叫暈厥。小寶寶們也一樣嘛。
MonMon有陣子就特別喜歡睡前在床上蹦來蹦去地玩「蹦蹦床」,玩得滿頭大汗不說,揚起的塵蟎還能引發鼻涕和咳嗽,每次入睡都得折騰一個小時以上。後來我們達成「協議」,白天可以玩蹦蹦床,但是睡前不可以,情況就好了很多。
所以說,睡前放完熊孩子的電固然重要,但也要看著時間,提前開始平復心情。可以通過一起躺在床上看看書、講講故事的方法,既能親子陪伴,又能幫助寶寶安靜下來。
二、保持作息規律
孩子大一點以後,家長們對寶寶的作息就不像嬰兒時期那麼嚴格和緊張了,特別是小寶寶會說話以後,各種撒嬌賣萌想「多睡一會兒」、「多玩一會兒」,往往都能獲得首肯,於是乎,作息安排就開始隨意起來。
我發現,晚睡的小朋友往往都有早上睡懶覺、午覺推遲睡、或者傍晚打盹的習慣。因為他們整體的作息往後延遲了,自然晚上就不太困,於是更加劇了入睡的拖延。
因此,要想調整寶寶的作息,一定要從早上開始,一般我們建議7點起床,無論寶寶頭一天晚上幾點入睡,都要準時喚醒,哪怕他有很強烈的起床氣也不要妥協,然後全天作息相應提前,最終改善夜間入眠時間。
三、不要拖到睏了再哄睡,要提前進入睡眠環境
很多家長都覺得,既然寶寶上床以後還要拖拖拉拉地喝水、上廁所、講故事……那不如乾脆多玩一會兒,晚點睏了再哄睡。
但事實上,往往晚點上床依然要拖延夠時間才睡,甚至一邊打哈欠一邊拖。
- 一方面是寶寶「捨不得結束這一天」的心理在作祟,他們不像成年人有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他們沒有對休息的渴望,他們只有對不能繼續玩耍的遺憾,因此無論多困,都會拖拖拉拉消極抵抗。
- 另一方面,孩子們在睏倦時,身體會同時分泌一種抵抗睡眠的皮質醇,這種荷爾蒙會讓孩子呈現出亢奮的狀態,從而讓他們錯過睡眠的窗口期。
所以說,如果我們想依靠「拖困」孩子的方法來哄睡,往往只會讓入睡時間越來越晚,甚至孩子會開始不斷試探最晚入睡的時間底線,從而引發不良的睡眠習慣。
因此,針對這一點,我們反而建議,要提前進入睡眠環境。比如平時9點開始準備睡覺,拖延到10點才睡著,那我們8點就開始吃奶洗澡做準備,9點前就已經在床上睡好、平靜下來、聽了好一會兒故事了,那很有可能再過一會兒就睡著了。
堅持下去,慢慢孩子就會養成早睡的習慣。同時也會明白父母對他作息的要求,即便心理還想再多玩一會兒,也會明白抗爭是無效的,早早投降去睡吧!
四、與孩子做良性溝通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越催越慢、越罵越皮。因此,在晚睡拖延症上,我們也要避免正面硬剛,多採用迂迴戰術。比如:
- 媽媽知道你還想喝牛奶,可是你剛才喝飽了也刷過牙了,不然我給你倒點水喝吧?——喝水消解了孩子對喝牛奶的興趣和渴望
- 媽媽知道你還想玩玩具,可是玩具也要睡覺了,來,我們和沙漏比賽,看你能不能趕在沙漏前把玩具全部收進柜子放好?——避免了正面拒絕,同時轉移注意力
- 媽媽知道你還想聽故事,不過我們已經講了3個了,那咱們說好,講最後一個故事好嗎?——給孩子設立時間限制
- 等這個故事講完,你就自己去關燈,然後自己蓋上被子睡覺好嗎?你還可以選小豬或者小狗玩具陪你睡——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覺得睡覺是他自己的選擇。
- 待會兒睡覺你想夢見小熊還是小鹿呢?——引導孩子對入睡有期待
總之,和小寶寶鬥智斗勇,用父母的威嚴去壓迫他們是最無效的辦法,引導孩子們快樂、自覺自愿地去接受,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