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落選的詞-《暗香.詠梅》兼談詩詞寫作:詠物詞

2019-07-07     大晟府小書僮

暗香.詠梅

荒林古驛。正冷香惹雪,寒枝橫笛。獨抱幽芳,不見當年賞花客。歲歲空山自守,閒過了、霧朝霜夕。但記得、執手良宵,雙影倚花側。

岑寂。暮嶺碧。漸翠萼絳綃,亂雪愁織。盼春不到,耿耿芳心苦相憶。羅袖籬邊獨倚,應望斷、天涯行跡。怕夢裡,苔井畔,霎時見得。

這首詞是多年前舊作,當時為一電視劇插曲而寫,慚愧的是並未被採用。

劇中女主角的丈夫為事業而遠行,她在家裡想念丈夫的同時,操持家務,養育兒女,雖一個女人,卻潔身自守,一直等候丈夫回來。她的品格,如梅一樣堅貞高潔。

詠物詞難在哪裡?

張炎說:「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

似,但不能太著於形,否則詞意就粘、滯,拘謹了;不似,但不能脫離所詠之物,否則形象都沒有了。

既要有物的形象,但又不能太實;既要高於物的實象,又不能太虛。就像蘇軾詠物名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開頭說的:「似花還似非花」。

怎樣做到呢?取其神,遺其形。

一.似,要挖掘事物的特徵;不似,要高於事物特徵。

形態的特點,包括事物本身的形態(顏色、形狀等)、行為習性、環境等。

寫形:「裁翦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宋徽宋《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行為習性:「愛貼地爭飛,競夸輕俊」(史達祖《雙雙燕.詠燕》)

環境:「露濕銅鋪,苔侵石井」、「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姜夔《齊天樂.蟋蟀》)

這些特點中,尤其需要注重的是:行為習性和環境。

為什麼呢?因為對於事物本身的形態的描摹,容易陷於形似而顯得太粘。像前述宋徽宋《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儘管將形態寫得很逼真,但終覺缺少了靈魂。

把事物寫得太實了,就寫死了。

環境,是襯託事物的重要因素,通過對環境的渲染,往往更容易凸出事物的「神」。

如張炎《解連環.孤雁》開頭只四個字:「楚江空晚」,就為孤雁營造了一個茫然淒涼的環境:失散於空闊茫茫的楚江,又到了夜晚,既離群,晚上又不知棲身何處,可以想像到一個離群孤雁孤獨彷徨的處境。「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淒冷的池塘,枯草、茫茫水天,也襯託了孤雁的處境。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必須是與所詠事物有關聯的環境,不能是隨意的環境,不能單為造境而造境。

行為習性,因為涉及事物的生長、行為動作等,容易聯想到人類的行為,所以也容易為事物賦予情感。

仍以張炎《解連環.孤雁》為例:「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雁群飛行時,往往會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孤雁隻身一個,就做不到了,它只有「一點」。通過描寫這個行為習性,為雁賦予了人一樣的感情,「只寄得、相思一點」。「寫書」這個行為習性,是雁所特有,由此看出,作者既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又緊扣事物的特徵。

事實上,在詞里,環境和行為習性往往不是截然分開,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宿於蘆花、春天返回、呼叫,都是雁的行為習性。暮雨、玉關,是環境。

二.擬人化:把事物賦予人的感情。

擬人化,則是把遺貌取神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作者在詠物時,大多借物抒情,有所寄託。直接把物擬人,抒情和寄託更加生動感人。這時候,物就是人,人就是物,已經分不清寫的是物,還是人。如蘇軾的詠物神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全詞沒有一個字寫楊花本身形態,把楊花直接比喻作一個被拋棄的思婦,思念、尋找郎君,每一句,既是寫人,也是寫花,把思婦的神態寫得生動感人、淋漓盡致,而且所有的描寫,都緊扣楊花本身的特點。細細體會每一句,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蘇軾高超的藝術技巧、細膩敏銳的詩的感知觸覺和強大的想像力。事實上,大多優秀的詠物詞,都會有大量擬人化的描寫,像姜夔《齊天樂.蟋蟀》、張炎《解連環.孤雁》,都是這一類詠物詞中的代表作品。

三.不粘不脫

當然,也有一類詠物詞,純屬詠物,並無刻意寄託。這類詠物詞,我們欣賞的更多是事物本身的美好,同樣有愉悅的閱讀體驗。如張炎《南浦.春水》、史達祖《雙雙燕.詠燕》、《綺羅香.春雨》。

以《南浦.春水》為例:

波暖綠粼粼,燕飛來,好是蘇堤才曉。魚沒浪痕圓,流紅去,翻笑東風難掃。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絕似夢中芳草。

和雲流出空山,甚年年凈洗,花香不了?新綠乍生時,孤村路,猶憶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觴詠如今悄。前度劉郎歸去後,溪上碧桃多少。

綠波、燕子、蘇堤、漂流的落花、柳陰之下的扁舟、空山溪流、孤村的河等,無不緊扣著春水的主題。全詞風格典雅流麗,雖然句句寫春水,卻不粘不脫,不滯於水本身的形態,把春水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你也有詠物作品或者創作體會,歡迎分享交流。

期望你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GRXl2wBvvf6VcSZVJ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