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煤田地質與勘探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高文泰教授、韓德馨教授

2019-10-04     礦冶園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工業更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看到國家的發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科學家們積極投身煤田地質與勘探事業,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煤田與地質勘探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高文泰教授與韓德馨教授就身在其中。

高文泰教授

高文泰教授於1914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米脂縣,陝北的黃土地給予了他寬廣的胸懷和剛正不阿的性格。1934年,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後,高文泰教授考入了清華大學理學院地質系。懷著為古老卻貧窮的祖國尋找寶藏、科學救國的美好願望,他師從袁復禮,馮景蘭、翁文灝先生等地質界前輩,刻苦學習、不懈求索,為畢生所從事的地質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震驚中華。日本軍隊攻占北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這種形勢下,高文泰教授不願做亡國奴,便隨學校南遷至長沙,1938年又前往昆明。顛沛流離的生活並未磨滅他求學的初心,恰恰相反,1939年大學畢業後,高文泰教授作為當時少有的地質專業畢業生,進入了資源委員會川康銅業管理處地質調查隊工作,在馮景蘭先生的領導下從事銅鉛鋅煤鐵等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在工作期間,高文泰教授從實踐出發,編寫了《西康省天全縣、寶興縣銅礦與鉛鋅礦初勘簡報》等資料,為抗戰期間大量內遷的冶煉廠、兵工廠找到了寶貴而又急需的礦產資源,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高文泰教授一直工作在煤田地質教育的第一線,即使在擔任地質系主任的十年中,也從未離開過講台。在數十年的執教生涯中,高文泰教授先後主講了"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等主要課程。"與生產、科研相結合"是高文泰教授堅持的教學原則,他十分重視地質系學生野外實踐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在實踐現場,他總是身體力行,對每一個地質觀察點都親自觀察、認真記錄、細心講解,其講解生動、精采,給許多學生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高文泰教授還十分重視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在煤田地質學中的應用,尤其是對以計算機、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煤田地質學中的應用潛力十分敏感。比如,早在八十年代初,PC-1500可攜式計算機剛剛出現時,他就鼓勵他的研究生王昌賢、曹代勇在其碩、博士論文中用PC-1500編制了使用極射赤平投影原理製作的構造帶的石英光軸方向和煤岩鏡質組最大反射率方向來反演古構造應力場方向。用傳統的手工方法製作這兩種圖是非常費時費力的,而藉助計算機後其各種投影、角度的計算則十分方便。

北礦師生相聚於晉陽(1978年)

除了在學術研究領域中強調創新之外,在實踐中,高文泰教授也常常另闢蹊徑,將科研與生產相結合,針對重點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比如,通過80~90年代近10年時間在豫西煤田、兩淮煤田等地的成功實踐,高文泰教授和他的助手們總結出了"幾何形態、成因機制、區域背景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地質與物探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井田與區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進入21世紀以來,高文泰教授所倡導的隱伏煤田構造找煤的思路在中國東部深層煤炭資源勘查工作中,仍然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韓德馨教授

韓德馨教授於1918年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自學生時代起,他就積極投身於火熱的抗日救亡工作,為國家興亡而輾轉奔波。1942年,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後,韓德馨教授曾在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此後又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攻讀經濟地質學和沉積學專業。

1950年,韓德馨教授從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畢業,他響應周總理的號召,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返回祖國,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力以赴從事燃料工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礦山建設的實踐。

作為新中國煤田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韓德馨教授於1951年參加領導和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系。1959年,他參與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煤田地質專著《中國煤田地質學》(共3冊)。1974年,他受煤炭部委託,組織有關院校重新編寫《煤田地質學》並擔任主編。在原煤炭部地質局的領導下,韓德馨教授組織參與全國煤田預測以及華南九省構造控煤和找煤的研究,被聘為領導小組成員,他所提出的地殼運動形成的各種構造格局決定聚煤坳陷形成和分布觀點,在指導煤田預測和找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韓德馨教授主編出版的近100萬字的國家"八五"重點圖書《中國煤岩學》,系統闡述了煤岩學基礎理論、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全面總結了中國各聚煤時代煤岩特徵及影響控制因素,並對全國20多個重點煤田進行了解剖研究,科學地論述了煤岩學在煤炭、石油、化工等學科中的應用,反映了中國煤岩學的最新研究成就。

作為地質教育家,韓德馨教授早在50年代就協助蘇聯專家指導研究生,隨後在國內煤田地質領域較早地獨立培養研究生,曾任研究生指導小組組長。80年代以來,他作為煤田地質專業首批博士生導師,共培養了博士、碩士40餘人,其中大多數都成為了煤田地質學界的專家。

幾十年來,韓德馨教授教書育人,科研成果卓著,多次被評為校、部級先進工作者。1990年被國務院授予"有貢獻的早期回國專家"榮譽。1992年因從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績顯著受到國家教委的嘉獎。1997年榮獲我國地質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時光荏苒,如今兩位教授雖已故去,但歷史會記住這些熱愛祖國,為中國煤田地質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其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的精神,則更應該被煤田地質勘探事業的後人學習。

采編:謝樂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EILo20BMH2_cNUgHp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