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繪本為何價格如此貴?會挑、會讀,你就能理解繪本的性價比

2019-07-22     大白的育兒經

最近,家附近的圖書館新增加了一個繪本館,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徜徉在繪本的世界中。「繪本」並不是中國的特色,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恐怕要去到十七世紀的歐洲。

繪本其實很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連環畫,它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紀,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

很多明星也喜歡給孩子看繪本,孫儷就曾經在微博上推薦過繪本《我愛幼兒園》,向廣大的爸爸媽媽建議,用繪本的形式讓孩子更好地了解幼兒園,為上幼兒園的寶寶做好心理建設。鄧超為了去給等等和小花班裡講故事,更是在四、五本繪本中難以割捨,可見孫儷一家的繪本收藏量非常可觀。

孫儷微博

鄧超微博

雖然繪本只有薄薄的幾十頁,但是毫無疑問,它引領了現在兒童閱讀的熱潮,那我們該如何從無數繪本中挑選出最經典的,又如何帶領孩子去閱讀這些經典繪本,從而發揮出繪本最大的用途?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繪本和普通的圖畫書究竟有什麼不同?

「繪本」一詞來自於日文,與英文對應的是「picture book」。從一般意義上講,繪本或圖畫書所指的對象是相同的,即那些圖文緊密結合的圖書。

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故事,表達特定情感、主題的讀本,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織、互動來說故事的一門藝術。但它和普通圖畫書又有不同,雖然繪本有圖畫也有文字,但是繪本中的圖畫不是文字的補充,文字也不是圖畫的注釋,它們相映成趣、互相解釋,使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為一個新故事。

比如:《獾的禮物》這本經典的繪本,談論的是我們平時最避諱的死亡教育的話題。畫面整體感覺都偏暗色調,但是同時又有一些光芒存在。文字也很簡單,年紀很老的獾在一個早上離開了大家,青蛙告訴大家:「獾教我溜冰」,狐狸說:「獾教我打領帶」,兔太太說:「獾教我做薑餅」。

繪本《獾的禮物》

簡單的圖畫和文字背後,我們卻能領悟到:雖然獾離開了大家,但是它留下了最珍貴的禮物:愛和回憶,同時大家把尊敬和懷念作為禮物,回饋給了獾。這對於孩子,乃至成人來說都是很敏感的話題,它教會孩子去接納「死亡」,學會接納親人的離世,畫面由最初暗淡的顏色到漸漸變亮,獾的生命在亮色中一點點展現。

這就是繪本的魅力所在,孩子在讀了繪本後有他作為孩童的認知,成人看到了也會有自己的感悟,這是與自己心靈對話的過程,也是對生活的感悟。就像一位哲人說的:「遇見繪本,就是遇見幸福的開始。」

每一本繪本都是完美的語言和畫面的結合。繪本的作者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充分考慮兒童語言和年齡的特殊性。塑造形象的過程中,力求生動形象甚至誇張。繪本沒有喧鬧,卻讓孩子感受到了無盡的歡笑;沒有說教,卻讓孩子盡情思考。正是如此潤物細無聲的做法,讓孩子實現了視野的開闊和心靈的拓展。

閱讀繪本的重要意義

一、繪本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0-6歲的嬰幼兒時期,是人的生命的起跑線,是人的智慧潛能開發的關鍵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錯過關鍵期,語言發展關鍵期與閱讀能力的投入產出比最大,終生的閱讀習慣始於兒童期的快樂閱讀。

繪本有著神奇的能力,它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在讀繪本的過程中,孩子的理解水平一步步增強,他會發現文字內容和畫面內容相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整體。他會理解「驚嘆」「興奮」是什麼意思,從而讓詞彙更豐富,表達更流暢。

比如:《逃家小兔》主要描述的是:從前有一隻小兔子,它很想要離家出走。有一天,它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媽媽說:「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

繪本《逃家小兔》

小兔說:「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畫面中兔媽媽拿著一個魚竿,上面懸著一個胡蘿蔔。

隨後,小兔子和媽媽進行了一番對話,它想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小花、小鳥、小帆船、空中飛人和小男孩;媽媽就變成爬山的人、園丁、樹、風、走鋼索的人和小男孩的媽媽。在繪本中,小兔子和媽媽的對話反覆呈現同樣一個結構,如果…就…。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理解了媽媽深深地愛,又感受到了語言的節奏性,對這個句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對詞彙的豐富性和理解性都有提高。

二、 繪本能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

孩子怎麼樣從一個家庭逐漸走向社會,同時被接納和認可,這是非常關鍵的過程。特別是獨生子女,從小在溫室里成長,如何與同伴相處,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都是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功課。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他很難用最理智的判斷來向你陳述事實,所以父母要先讓孩子平靜下來再解決。當孩子的情緒來的時候,父母不是要壓住它,而是敞開心扉去接納,然後找到合適的渠道進行疏導,而這些都可以在繪本中找到相應的主題。

比如:《生氣湯》就是一個處理情緒的繪本,講述小男孩生氣的時候媽媽給他煮了一鍋湯,然後娘倆朝著鍋大喊大叫,把生氣的情緒發泄出去的故事。

又比如:《菲菲生氣了》這本繪本,曾經獲得了2000年美國凱迪克銀獎,同時獲得夏洛特·佐羅托夫金獎,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繪本。描述的是一個名叫菲菲的小女孩,因為和姐姐爭奪「大猩猩」玩具生氣了,而且是非常非常生氣。於是,菲菲的臉充滿了整個畫面,小辮子翹起來了,菲菲身後的背景也變成了紅色,甚至連樹的邊框都變成了紅色。

繪本《菲菲生氣了》

雖然這是一本關於女孩處理情緒的書,但是男孩也適用。研究表明,個人情緒管理培養的最佳時期應該從孩子兩歲開始,越小開始培養,孩子越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通過此類繪本能讓孩子「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三、繪本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是誰」這句話,會經常在孩子的腦海里出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難免會有懷疑自己、羨慕別人,盲目學習別人的時候。

其實這並不壞,因為在孩子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他就更接近真實的自己。就像小鳥終於飛翔於藍天之上,孩子會隨著自我認識的提升,一步步走向自己的道路。

《我不知道我是誰》是一本適合3-6歲孩子的繪本,描述的是:兔子大力B有好多煩惱:自己是誰?自己應該在住在哪裡?最讓它疑惑的是,它為什麼長了一雙大腳。當可怕的黃鼠狼潔西D出現在森林裡時,一切真相大白。

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

繪本究竟該怎麼讀?

首先,閱讀繪本要充滿感情。有很多家長說,閱讀繪本一點也不難,照著讀不就好了。但是,這些家長忽略了一個方面,充滿感情不僅是對作品的感情,也是對孩子的感情。有許多父母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變成了一種應付或是任務,孩子是能體察到的,因此充滿感情是先決條件。

鄒市明一家曾被邀請到央視《朗讀者》節目,他們朗讀了一本經典的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在朗讀的過程中,一家人始終充滿感情,爸爸鄒市明會親親軒軒的額頭,媽媽冉瑩穎會和孩子目光對視,全程展示了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更感動了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

正如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所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鄒市明一家在《朗讀者》節目

其次,只有聲音豐富了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來吸引孩子進入繪本的內容。在圖書館裡,看到有位媽媽給她3-4歲的孩子挑選了一個字非常多的繪本,孩子看後一臉茫然。然後媽媽說那我來讀給你聽,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媽媽的聲音很枯燥,看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他沒有融入其中。

在繪本《猴子撈月亮》里,有一句出現頻率很高的句子,差不多每個猴子都在重複:「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裡了。」但是當家長讀繪本的時候,老猴子、大猴子、小猴子需要用不一樣的聲音去處理,孩子不會喜歡聽平鋪直敘的朗讀,感情投入、聲音豐富的故事才會得到孩子的青睞。

最後,要有愛心和耐心。日本作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里說:「父母用自己的口,將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讀給孩子聽,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的語言的種子。當一粒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紮根,親子之間就建立起無法切斷的親密關係。真正讓父母與子女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戶口簿或出生證,而是溫柔的、人性化的語言。」

為什麼專家一直建議親子閱讀,而不是讓孩子自己看,或是聽多媒體里的繪本音頻?那是因為,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激發孩子對繪本的興趣,同時在讀的過程中,孩子會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問題,是需要父母來幫助解答的,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有耐心。特別是孩子在3歲左右,對事物有了一定的看法,父母就更需要設計一些有坡度的問題,引導他發現自己。

要注意的是,親子閱讀不是指母子閱讀,它指的是家人在一起的,長輩與晚輩在一起的共讀,爸爸的角色是不能缺少的。而且,女性和男性在書籍題材的選擇上,都會有明顯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讓爸爸媽媽都參與親子閱讀的重要理由。通過閱讀繪本不僅是營造親子溝通最好的方法,也是一家人充滿愛的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9C7L2wB8g2yegNDj_-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