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的後門橋,依然藏著北京人的安逸勁兒

2019-11-09     老北京故事

北京的中軸線,被人說是北京的生命線,

早在梁思成先生1951年4月發表的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中,

對這條北京的中軸線就有這樣的描述:

地安門,到鼓樓、鐘樓

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

1946年,地安門大街(北中軸線)航拍(南向)。

(轉自陶然先生)

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

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

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

而將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面城樓

——安定門和德勝門。

(圖片來自微博:義留胡同)

在這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地安門

如今有著後海、煙袋斜街等著名的旅遊勝地

您站在這「百年」地安門,回頭望向景山,

感覺好像能「一眼望穿」這條「生命線」似的,

在這條線上有座「不起眼」的萬寧橋,

北京人您還記得!

這座橋對於念舊的北京人來說太熟悉不過了,

這裡是東西城的交匯處,住這周邊的北京人,

天天路過這裡。

(圖片來自微博:北京老壺)

它是北京城裡最古老的橋,

是當時元大都的中心點--「中軸線上的第一橋」

也叫「海子橋」,但老北京愛親切的叫它「後門橋」

因為地安門在以前就是皇城的後門。

所以這裡也被稱為後門橋了。

(圖片來自微博:聖歐亭)

現在您再路過這裡,

不難看到石橋的欄杆已有部分損毀。

如今後門橋有兩種橋欄杆,

一種很明顯已殘破,那是古代的石橋,

另一部分明顯是新的。

而且如今橋身也算是地安門大街一部分了。

(圖片來自微博:義留胡同)

這裡的胡同兒,門墩兒、後門橋的護水獸,

如今被遊人們津津樂道。

(圖片來自微博:聖歐亭)

曾經住過這裡的人,生活過的家,

每天上下班上下學的必經路,

如今走過的還有多少人呢?

(圖片來自微博:義留胡同)

「老人」們的回憶從鼓樓往南捋

馬凱餐廳(湖南風味)、北宏吉副食店、宏吉紙店

公和魁清真食品店(據說:是一個撐櫃的開的)

地百之前有:郵局、光麗照像館、合義齋

再從路東北往南捋有:合成樓肉食鋪

干泰隆大布鋪、理髮館、吳肇祥茶葉、信託商行

北京著名的友誼時裝廠

如今留下的滿滿的回憶!

(圖片來自微博:義留胡同)

有段時間的後門橋曾經是西城交通大隊

近些年文物單位被騰退,

這座火神廟重新修飾一新,

煥發出它應有的光彩。

而也靜靜看著這裡一點點變化。

(圖片轉自微博:夏公的劉陽)

馬凱餐廳如今又新開張了,

貴不貴的,後來沒有再去過了,

但還是有好多人只記得那裡的肉包子!

地安門新華書店,買過好多小人兒書的舉手!

如今,估計都搬家走了吧。

暑假什剎海游完泳,就在地安門副食店買酸奶和扎啤喝,

如今下「海」就好難了,小賣部來瓶北京洋回憶回憶。

(圖片來自微博:義留胡同)

那時路兩旁商鋪林立熱鬧非凡,

而後海從夏天到冬天

老北京人的安逸勁兒也全在這裡了。。。

(圖片轉自微博:see2one)

再回到後來逛這裡,我們長大了

這代人記憶好多是天意買文具批賀卡、

考好了獎勵你一頓麥當勞。

好多來自「地中」的朋友,

總給我講這曾經的「東城名校」

當然最終也消失在了歷史中。

如今聊起來,依舊有小小的震撼與不舍!

多少人的兒時的記憶重現眼前,

仿佛又年輕許多許多…

過去的58路是以前的8路還有老3路…

(圖片來自微博:義留胡同)

如今的60、107路依然每天路過後門橋。

同是一條線路,

不同的稱謂、不同的記憶、也有著不同的年齡。

而這座後門橋繼續承載這一代一代。。。。。

(轉自微博:向巴卓瑪。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3uSUW4BMH2_cNUg97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