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微信轉帳的 QQ錢包背後的商業圖景

2020-01-16   運營的小事

千呼萬喚終於來了,從 1 月 14 日開始,「微信轉帳到QQ錢包」這個功能終於實現了。

這意味著從今天開始,你可以用微信給任何一個實名認證的QQ號轉帳了。

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我們先看具體如何使用,一共有三步:先關注微信的「QQ錢包官方帳號」(ID:QQ-qianbao);然後點擊菜單欄中的「轉帳到QQ」,進入轉帳頁面;輸入收款方 QQ號和該 QQ號實名認證的真實姓名以及轉帳金額;核對一致成功支付後,收款方會在手機 QQ上收到「QQ錢包」(QQwallet)公眾號的到帳推送。

使用體驗上並不繁瑣,就比微信互相轉帳多一個輸入姓名進行校驗的環節,和我們日常的銀行卡轉帳一樣,甚至還不收手續費;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條件限制:

其一,轉帳僅支持單向,也就是微信轉帳到 QQ錢包;

其二,一個微信帳號最多只能給 10 個不同 QQ 號轉帳;

其三,單筆轉帳上限 1000 元,每個微信號每個月轉出金額上限 3000 元,每個 QQ 號每個月轉入金額上限 6000 元;

換句話說,這個「打通」的力度雖然不大,但意義卻非常重大。

微信和QQ是中國最大兩個的社交產品,QQ擁有 8 億用戶,而微信的月活則高達 11 億,如今這兩個社交產品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對於QQ尤其是QQ錢包來說,對於其支付、生態、電商、乃至小程序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01

QQ錢包的由表及里

推出這個功能的一個核心目的還是因為QQ群體現在越來越年輕化。

近幾年來,QQ的年輕用戶如同一汪活水。自然也會如實地呈現出年輕一代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真實訴求,消費便作為一個典型動力推動了這次新服務落地。

比如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精確概括了 QQ 的地位:「流水的青春,鐵打的QQ」。2004 年時,馬化騰向海爾 CEO 張瑞敏推銷 QQ 的時候,就曾表示 QQ 中 90% 用戶都是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而如今QQ 對於「年輕社交」這一標籤依然攥得很緊。

比如,早在 2017 年的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當時任騰訊公司社交網絡事業群內容平台部總經理的楊達志就曾透露 QQ 用戶中,有 70% 都是95 後、00 後;

而在今年五四青年節 QQ 發布的《 00 後在QQ:201900 後用戶社交行為數據報告》依然顯示,2018 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21 歲及以下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 16% 和 13%。

現在QQ上的年輕用戶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和意願,無論是電商還是虛擬道具亦是如此。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年輕的用戶沒有辦銀行卡,那麼他們獲得資金的來源只能通過QQ平台內轉帳,開放微信轉帳到QQ,意味著QQ的用戶和微信上汪洋大海般群體產生了聯繫——有可能是用戶本人,有可能是用戶的父母,親人,甚至是朋友,老師。

騰訊這一招,把兩個社交平台的用戶都盤活了。

CBNData 今年 8 月發布的《Z世代圈層消費大報告》中就明確指出,中國約有 1.49 億 Z世代人群,其每月可支配收入高達 3501 元,且消費能力同比增速遠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年輕一代們作為第二代獨生子女有著優越的成長條件,財富安全感也更高;另一方面在於,消費主義的盛行,使得「為信仰充值」成為年輕一代們的日常。

年輕一代消費觀從過去的「先攢錢,再消費」,逐漸成為了如今的「先消費,再還貸」。但與之相對的是。這部分人大多數還是在校學生,消費能力依賴於家人支持。

企鵝智庫發布的《2019 Z世代消費力白皮書》指出,多達 41.5% 的 Z世代面對支付能力以外的商品會尋求解決方案,其中不乏使用消費貸產品和向父母、同學/朋友借錢:

一邊目睹年輕一代膨脹的消費力與現實的經濟實力的錯位,一邊面對年輕一代占據支柱地位的用戶群體,對於一貫「慣著」年輕人的 QQ 而言不做點什麼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打造「年輕人自己的支付」由來已久。拋開結合 AR 之類的 QQ紅包的層出不窮的新奇玩法不說,QQ錢包早在 2017 年便開始了與小黃人等 IP 合作將其植入到支付密碼彈窗、付款碼頁面中;通過「句有料」讓每一句話都帶有紅包功能等支付的娛樂化探索。

如果說早期通過產品設計語言提升年輕用戶的使用體驗是「表」,那麼如今開通微信轉帳到QQ錢包則是「里」,瞄準的正是年輕一代亟待擴充的支付渠道。

在 QQ 上不乏這樣一群用戶,他們沒有綁定銀行卡的能力、或者因為個人原因沒有綁定銀行卡,但卻有充足的消費場景。微信轉帳QQ錢包的實現,使得哪怕沒有 QQ號的微信用戶也可以向 QQ用戶轉帳,實現了快速便捷地實現資金充值。

這一點,從官方透露的限制條件限制亦能看出。單向、限號、限額……收款方處處都明顯透露出了被管轄與關愛的意味,而轉帳的微信支付明顯是更主動的一方。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一服務好比是財付通體系下的信用卡,經濟實力更強的年長一代通過微信支付手握主卡,而囊中羞澀的 QQ上的年輕人們手握副卡。

02

「QQ式創新路徑」

其實不僅僅是解決燃眉之急,轉帳服務的開通從長遠來看更是對於 QQ生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加碼。

其實很多人觀察 QQ 的時候,總會跌進一個精英教條主義的思維陷阱,將琳琅滿目的玩法與功能甩鍋到變現壓力的頭上,並對花花綠綠的裝飾與特效嗤之以鼻。

而我更傾向於將其定義為「QQ式創新路徑」。

有一個我印象很深刻的細節,在 2017 年的一期《吐槽大會》中,1995 年出生的脫口秀演員池子說了一句「 95 後都在用QQ厘米秀」後彈幕瞬間爆炸,95/ 00 後們紛紛炫耀起了自己的裝扮。

厘米秀是什麼呢?它是 QQ 於 2016 年將 QQ秀移動化的產品,不僅有不同的表情與服裝,還能在用戶與好友聊天時在聊天框中實時互動,據上文提到的《 00 後在QQ:201900 後用戶社交行為數據報告》顯示,厘米秀已是00 後最喜愛的 QQ 功能之一。

厘米秀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順應 Z世代「孤而不獨」的特質,將線下的社交場景線上化、遊戲化。這背後切中了一個我們一直非常認可的趨勢:遊戲是人類適應未來的工具。

一方面是是狹義的遊戲,也就是那些大眾熟悉的《英雄聯盟》、《穿越火線》等;另一方面,則是廣義的遊戲,伴隨網際網路長大的年輕一代,愈發習慣於將社交形象作為真實人格的投射,自然會有更多類似於厘米秀的應用成為消費場景,比如蓄勢待發的 QQ小程序。

不同於微信小程序的中心化,QQ小程序呈現明顯的中心化特徵;且小遊戲,尤其是角色扮演類遊戲(比如熱血沙城、斗羅大陸等)以及社交類占據了絕對主力。

這意味著大量「社交貨幣式需求」正被激活,在社交場景加持下為求「悅己」,表情、服裝、道具、特效……虛擬消費將不斷攀升,這自然對支付環節提出了新的需求。

所以,這一新服務從長遠來看,一方面以實打實的「資金援助」提升實名認證率,穩固城池;另一方面,反過來以社交+娛樂的場景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中,培養「娛樂支付用QQ」的用戶認知,徐圖更廣闊的生態空間。

03

移動支付的戰火未熄

站在 QQ 的角度,支付環節的確是完善 QQ生態的關鍵環節,如果站在騰訊的角度將眼光放得更長遠,這背後其實反映出騰訊以場景撬動更大的支付市場的雄心。

如今提及移動支付「兩分天下」似乎已成定局。但在我們看來事實並不是這樣,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盤頂到天花板的前提下,移動支付充其量只是進入了階段性的增長放緩。

艾瑞諮詢發布的《2019Q1 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數據報告》便顯示,從 2017 年 Q1 至 2019 年 Q1 來看,中國無論是線下掃碼支付還是移動智能終端 NFC 支付,交易規模增長速度都已逐漸放緩,而環比增速更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



在 8 月的媒體開放式日上,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就曾直言:「大家都在焦慮我們往哪裡走,還能再翻多少。不可能再翻百分之百了,(不然都)超越中國人口了。」

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長的爭奪將會進一步白熱化,對於工具屬性更強的移動支付而言尤甚。如何向前走?向什麼方向走?目前反映出的趨勢是場景化。

支付寶 IoT 事業部總經理鍾繇曾表示:「我們沒有增長焦慮。如果硬要說焦慮,那就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時間不夠,時刻要想著如何創造更多的行業價值。」

井賢棟則說過這麼一番話:「支付寶不必追求用戶時長,用戶大可以在社交、遊戲、視頻上耗費時間;對於支付寶來說,只要用戶在解決剛需問題的關鍵時刻,能想起我們,就夠了,甚至停留時間越短越好,因為這才代表解決問題的效率夠高。」

我將其稱之為支付寶完成了「從微信到58 同城」的底層邏輯轉變,類似於後者將「電線桿小廣告」搬上網際網路,通過大量加碼「剛需+低頻」的業務打造「一站式支付」,最終「攢」出一個高頻應用。

這一趨勢,實際上與 QQ 近年來的多元化的布局不謀而合。區別在於,支付寶以醫院挂號、社保查詢、水電繳費等生活場景為切口,QQ則以電競、二次元、直播等娛樂場景發力。

換句話說,移動支付的未來競爭最終將落腳到「場景之爭」。道理很簡單,只要能用強勢內容鎖定用戶,不愁實現支付平台的截流。畢竟,支付工具的轉換成本,最多只是一點銀行轉帳的手續費。而遊戲數據、直播平台等級等積累則耗費了巨大的心力,轉換成本極高。

所以說回這次的轉帳功能,長遠來看本質上其實是通過進一步強化 QQ錢包在年輕一代中的習慣與認知強化 QQ的支付環節,以最終在未來實現整體生態與支付之間互相推動的飛輪效應。

「兩超」,遠不是移動支付的終局。


原創作者/公號:科技唆麻

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