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少年派」遇上「中年憂」,我們「望子成龍」的心該何去何從?

2019-09-27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01/一考真的能定終身嗎?

近兩年,家庭教育類電視劇成功翻紅,占據了熱播劇的半壁江山。孩子們和家長的鬥智斗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觸碰到了家長們的敏感神經。似乎在劇中,我們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振。

曾經,我們熱追過的電視劇《小別離》,深刻地反應了當前家長們困郁於應試教育,堅信「一考定終身」的執念。

海清飾演的童文潔和黃磊飾演的方圓代表的是一眾家庭,他們心裡的人生邏輯線就像海清在劇中說的一樣:

「不努力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養不起家——引起家庭矛盾——一拍兩散——這輩子就完了」

所以,家長們為了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今後的生活能無憂無慮,而不是被迫謀生。他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逼孩子進步,說是「趕鴨子上架」也好,「拔苗助長」也好,最終只有一個目的——把學習成績搞上去。然而,最後卻常常是吃力不討好,惹得孩子一通埋怨。

這不是電視里為了博人眼球的劇情,這是很多家庭子女教育的真實寫照。

都說,孩子就像彈簧,你壓得越緊,他就會反彈的越高。但是,這種反彈往往伴有反抗、叛逆、不情願。甚至,父母過重的壓力,會把孩子脆弱的心靈壓垮,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就像《小歡喜》里,英子的媽媽陶虹為了讓她每次考試都守住年級前三的名次,一個勁地給英子試壓,變著法地逼她學習。最後,把英子逼得患上了抑鬱症。此時,陶虹才略有醒悟和後悔。

每每看到這裡,我就想起當初自己上學的時候,天天被父母「監視」著,做任何事情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那時候,我也沒少和父母對著干過。父母讓我往西,我偏偏往東;父母讓我吃飯,我偏偏看書。總之,就是兩個字——叛逆。

真是應了那句話:人不叛逆枉少年!

最近,又有一部家庭教育類的電視劇《少年派》再次在朋友圈刷屏了。很多父母看了以後直言:那個被林妙妙(趙今麥飾演)稱為女魔頭的王勝男(閆妮飾演)簡直戰鬥力爆表。閆妮犀利的語言常常把我們的「林妹妹」損的一無是處,她那句「腦子難道跟括約肌相連嗎」也成為了大家相互調侃的流行語。而偏偏林妹妹又不是省油的燈,刁鑽任性似黃蓉的她想著法地和閆妮對著干,常常把閆妮氣得火冒三丈。再加上「愛充好人」的張嘉譯在她們母女中間來回遊離,讓閆妮好多事情都欲罷不能。

那個被閆妮罵作「腦子和括約肌相連」的林妙妙就好比千千萬萬個真實生活中的孩子,掙扎著、反抗著,時時上演著「母女鬥法」的大戲。這部代入感十足的電視劇,極易引起家長們的情感共鳴,他們紛紛感懷道:這不就是我們家的事嗎。

的確,中國的絕大部分家長都把孩子的學習看的比天還大。似乎,孩子是他們這輩子活著的最大意義。所以,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而這種帶有功利性的「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焦慮感,常常讓他們既傷神又傷心。

傷神是因為,「一考定終身」的成見常常讓家長擔心孩子學習不好,長大後便沒有出路。會無法適應競爭越來越殘酷的社會,生活的不好會被人瞧不起;傷心是因為,既不敢把孩子放得太松,太鬆了,孩子自控力差,根本不可能主動學習。又害怕逼的太緊了,孩子精神上會受不了,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抱怨父母,把父母視為仇人。

誠然,父母督促孩子好好學習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往往無法把握一個度,過猶而不及。為什麼這個度那麼難把握?我想還是因為成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句經典的台詞:「成見,是一座大山。」

「學而優則仕」就是成見,「一考定終身」就是成見,這些成見就像大山一樣,把家長壓得透不過氣,也把孩子壓得透不過氣。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孩子9歲,上小學三年級,每天都被他媽媽給安排的滿滿的,幾乎沒有一點兒自由支配的時間。

放學後,孩子被奶奶接回來,連家都不用回,直接送到小區裡面的「小課桌」,有專門的老師看著寫作業。2個小時後,朋友再去把他接回來。吃完晚飯後,休息個半小時,便要求他複習和預習功課。

禮拜六、禮拜天孩子更是忙的四腳朝天,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把孩子搞得暈頭轉向。奧數、書法、英孚口語、吉他......,看著孩子小小而單薄的身體,真是讓人心疼。

我們有時候也勸她,別把孩子逼的太緊,快樂健康最重要。

可人家卻說:「快樂有用嗎?快樂能讓你擁有好的學習成績嗎?快樂能讓你適應這殘酷的社會嗎?」

反問三連擊,竟然把我們整的啞口無言。

朋友接著給我們分析道:「小時候把孩子逼得緊一點,是為了長大後他們能過得輕鬆。我可不想看到孩子長大後,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吃苦受累不說,還要到處看人家臉色。所以,我寧願現在狠一點,即使孩子不理解,或者埋怨我。」

聽完了朋友這段感人肺腑的話,我想到了龍應台曾經說過: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為了生計被迫謀生。」

「為了生計,被迫謀生!」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位做父母的心。

為人父母,何嘗不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放飛自我的童年;何嘗不想母慈子孝、其樂融融地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但是,現實不允許,社會不允許,孩子的未來不允許!

一想到自己當前的處境,一想到自己每天拚命掙錢的狼狽樣子,一想到越發殘酷的社會競爭,一想到孩子長大後能有個輕鬆從容的生活,家長們便就不自覺地狠下心來,逼著孩子優秀。

雖然於心不忍,但是別無他法!

孩子的「怨恨」和家長的「無情」就這樣交織著。

或許,總有一天孩子會明白當初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02/你會感謝曾經拚命逼你變優秀的父母嗎?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搖滾圈教父級人物汪峰和妻子章子怡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我很感謝父母逼我練琴,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源於父母當初的逼迫和堅持。」

汪峰說:「小時候,我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為何要無情地剝奪我的童年,我牴觸過,也反抗過。甚至,因為長時間待在家裡練琴,不與外界交流,有點自閉。但是,現在想想,父母要求我做的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都在一步步地成就著我。」

無獨有偶,天王周杰倫近期在謝霆鋒的《鋒味》中也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練琴的辛酸史。他說,自己從4歲開始學琴,還被要求每天練2—3個小時。小時候非常好動、根本坐不住,媽媽就會拿著藤條在一旁督促。當時聽到窗外其他小孩的嘻鬧聲,自己非常痛苦。「為什麼我要學鋼琴」,雖然以前不懂,但長大後真的體會到了媽媽的良心用苦。所以,周董在鏡頭前直言:「我現在真的很感謝媽媽,所以我寫了《聽媽媽的話》」

周杰倫揭秘寫《聽媽媽的話》的原因

還有,連續十三年主持央視春晚,連續八年被評為「央視十佳主持人」,集美貌、才華於一身的央視一姐董卿,在台上她收穫了無數的鮮花、掌聲和讚譽,在台下談到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時也忍不住淚崩。

董卿的父親嚴肅是出了名的,對董卿的教育更是嚴苛。她曾經說:「當別人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個飯,我還要坐在地毯上,反思這一天的過錯。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母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母的各種期待。」

董卿曾一度也不能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那樣嚴苛地要求自己,直到工作多年以後,她才慢慢理解了父親的苦心。

她說:「現在回想,父親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對。我甚至想,等我有了孩子,我可能也會用那樣的方式去教育他。因為我認同我父親的教育方式,雖然我當時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現在回想起來,沒什麼不好,他讓我成為一個內心很強大的孩子。

於是,我們看到了台上的董卿是如此的端莊大方,賢良淑德,還有她的謙遜與大愛。她會為了採訪受傷的民警而下跪,她也會為了讓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聽得更清楚而下跪。

父母,於他們閃閃發光的明星是如此,於我們普普通通的人也是如此。

為了孩子以後可以從容地面對競爭壓力,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能力去應付和對抗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順和困難,父母們甘願扮演孩子眼中的「壞人」,甘願用這10餘年的高壓緊逼,去換取孩子一生的輕鬆自在。

03/年少時,你不逼自己;長大後,生活就會把你往死里逼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說:「我沒讀過多少書,現在不是過得也挺好的。」

誠然,「一考不能定終身」,上大學也並非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客觀地說,知識改變命運絕不只是一句口號,高學歷可以提高一個人成功的幾率。

美國國家教育中心(NCES)的調查數據顯示:20—24歲,受教育程度和就業率呈正相關,與失業率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學歷越高,越容易找工作,工作也相對更加穩定。

就業率似乎和學歷的高低還不直觀,也無法觸動人們的敏感神經。現在是,「錢途」和前途劃等號的年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學歷和收入的關係。

美國統計概要(SAUS)的數據顯示:學歷和收入同樣呈正相關關係

更為扎心的是,最低學歷群體(高中以下)收入的5倍還沒達到最高學歷群體(博士)的平均收入。而本科以下的收入,還未達到整個群體的平均收入。可見,不同受教育階層的收入鴻溝還是很大的。

或許,很少有人聽說過「馬太效應」。但是,一定聽說過「強者恆強,弱者更弱」。坦白的說,學歷和收入已經逐漸形成了固化的壁壘。

那些相信「讀書無用論」的,基本上分布在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人群。而越是「讀書」受益人,越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

其實,這個世界,也在默默地懲罰不學無術的人。

當然,職業本無貴賤之分,這裡面沒有貶低任何勞動者的意思。雖然,他們拚命掙錢的樣子很狼狽。但是,靠自己的樣子真的很美!

本文只是想藉此說明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還是對未來有好處的,也是一種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曾經,無意間看到這張圖,瞬間淚目了。

突遇大雨,一個小販無處可去,只好捲縮在小車下躲雨,窘迫又可憐!

有位網友評論道:人到中年,自己就是那個屋檐,再也無法找到一個舒適的地方躲雨了。

而這條評論,竟然引來了幾萬條跟帖熱議。

這似乎也隱喻出了一個道理,至於是什麼。我想,不必我多言。

當父母們頂著風吹日曬,在各大建築工地上渾汗如雨時;當父母們被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得心力交瘁時......,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放養?隨便孩子怎麼玩?由著孩子的性子去瘋?

別傻了,他們是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轍、步他後塵的。他們也一定會拿自身的「無能」和「窘迫」去告誡孩子: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得像我這樣吃苦受累!

所以,每個父母都像打了雞血似的,狠命地逼孩子學習,狠命地逼孩子優秀。

或許,父母不能給你想要的。但是,他們能給的一定是自己竭盡所能最好的。

我們能否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多一點理解?我們能否在自己年少時多逼逼自己?

於我看來,對未來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這,既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也可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一份底氣和籌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yBfdG0BJleJMoPMKM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