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主題:家禽產業發展趨勢與模式創新
主持人:
周寶貴: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公司黨委書記
嘉賓:
呂 攀:正大集團農牧視頻企業(中國區)副理事長
梁志雄:溫氏集團肉雞事業部總裁
鞏新民:山東益生股份公司副總裁
王廣勝:思瑪特(北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紅松: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助理總裁
徐 雷:天津瑞普生物股份營銷總經理
育種是中國家禽產業發展的根本
周寶貴:種業是產業發展的根本。請各位行業大咖談談您對中國肉雞育種的想法。
山東益生股份副總裁 鞏新民
鞏新民:第一,搞育種是對的。中國是肉雞生產大國,總存欄量目前超過100個億,發展空間很大。從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出發,育種是必須的。第二,育種是一條很長的路,面臨育種技術、市場競爭力等難題。育種定位,品種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面對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產業群體和消費者,還有國際育種公司和消費者。
溫氏集團肉雞事業部總裁 梁志雄
梁志雄:WOD系列肉雞,讓中國家禽業感到驕傲,掌握了核心育種技術。黃羽肉雞品種眾多,有86個品種,出欄日期從45天到180天不等,滿足中國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目前單個品種的市場量相對較小,僅有幾個品種年銷量能超過2億隻。目前企業進入白羽肉雞領域,包括種雞、肉雞、屠宰、分割、深加工等,實施全產業鏈發展。
思瑪特(北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廣勝
王廣勝:WOD系列四個品種,WOD188接近白羽肉雞長速,42天達到2.5公斤,料肉比1.5-1.6,而WOD168規範了肉雜雞這一市場,WOD178的長速介於WOD168和WOD188之間,WOD158則對接黃羽肉雞系列。WOD系列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肉雞的品種,以「安全、美味、高效」為目標,共同滿足中國多樣的消費需求。
周寶貴:這代表了中國的消費結構,從30多天到180多天都有市場,有不同長速、不同品質的需求。中國的肉雞育種,一定是針對消費需求去開展的育種。
國家政策促進家禽業轉型
周寶貴:隨著「禁止活禽交易」政策推進,對消費市場和家禽產業有哪些影響,又如何應對?
梁志雄:「禁止活禽交易」已經很明確,黃羽肉雞一定要適應和轉型,實施屠宰、分割。溫氏通過兩年探索,發現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非常快,黃羽生鮮雞銷售突破1億隻。黃羽肉雞屠宰,將推動生產、銷售、交易的全面變革。未來,白羽肉雞可能會快速發展,黃羽肉雞發展速度可能會較緩慢。
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公司黨委書記 周寶貴
周寶貴:肉雞屠宰、冰鮮,首先會促進品種的集中。以往根據羽色進行區分,現在屠宰後外表沒有標誌的區別,這會促進品種集中。
第二,飼養模式也會發生變化。比如雪山草雞一定要地面散養,否則不會有那麼好的羽色。如果屠宰冰鮮,就不一定只能地面散養。
第三,加工方式也會隨之改變。黃羽肉雞均勻度相對沒有那麼高,這就對屠宰生產線提出了挑戰。因此我們提出公母分飼,帶動肉雞屠宰升級。
另外,還會給信息化、區塊鏈技術和品牌建設提供新的機遇,黃羽肉雞的標識不再是毛色而是品牌。因此,國家政策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可能會導致白羽肉雞、黃羽肉雞、肉雜雞系列結構上的變化,可能來自黃羽肉雞的冰鮮化、白羽肉雞慢速化,也可能來自中國消費趨勢的變化。品種,一定是圍繞終端來服務的。
國際貿易對家禽產業的機遇和挑戰
周寶貴:蛋雞領域,國際貿易量非常低。而肉雞國際貿易量大,面對的是國際化市場和競爭。同時,肉雞也有中國獨特的消費需求,如黃羽肉雞。因此,這是一種互補的關係。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肉雞產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副理事長 呂攀
呂攀:國家政策積極擁抱開放,最先進入中國是消費品,消費品中關注度最高的是食品,食品中農副產品關注度最高。從全球來看,美國、巴西的雞肉產量都很大。因此,中國肉雞產業面對的是國際競爭,如何滿足各國消費者的需求,如何培養國際競爭優勢。
現在世界最大的雞肉進口國是日本,進口雞肉大概占全世界的12%。日本也有地方品種,但是無法滿足消費需求,現在從他國引進,成本優勢明顯。開展國際貿易,中國擁有地緣優勢,按照日本市場的需求去探索。
國際貿易帶來更多的是挑戰:美國等國家的雞肉有成本優勢,產品結構具有互補性。許多國家的副產品能夠進入中國,但是中國雞肉製品在出口上存在很多難點。
周寶貴:中國擁抱世界,向世界打開大門。但是,敞開的大門不是雙向的,面臨成本優勢、技術壁壘、消費結構等問題,中國肉雞產業更需要謹慎對待,最容易受衝擊的是中國的白羽肉雞行業。目前,中國白羽肉雞引種量為近年來最高,國家逐步放開雞肉等產品進口。隨著產能提升和進口量增加等因素迭加,中國肉雞市場是否有那麼大的需求量,又能出口多少,消費者如何建立消費者對中國肉雞的信任,這是值得政府和產業深度思考的問題。
「安全、美味、高效」消費需求引導創新和升級
周寶貴:目前,消費群體結構發生變化,需求也隨之變化。白羽肉雞不再過度追求產能,也出現了慢長雞。肉雞市場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如何把慢長、美味的雞養好。
梁志雄:滿足消費者 「安全、美味、高效」 需求,把家禽作為滿足消費者的食品。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尋找市場,從各個領域去探索,找到禽類發展的空間。養不是問題,市場才是問題,需要從原材料深加工等滿足消費者需求,如做成熟食製品,增大消費量。
周寶貴:我們要擴大禽類消費,從結構上進行思考。一方面是引導消費需求,改變消費結構,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禽肉消費,另一方面豐富產品結構,通過產品深加工,更好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鞏新民:肉雞數量增加是肯定的。美國是肉雞消費第一的國家,2018年人均雞肉消費48.6公斤,中國白羽肉雞消費水平是7.9公斤,世界平均水平為13.3公斤。
在美國,雞肉80年代超過豬肉、90年代超過牛肉,成為第一大肉品消費。雞肉消費增加的原因,第一,通過深加工解決口感問題,凸顯成本優勢;第二,食用方式快捷性,加工廠願意使用雞肉;第三,環保角度,全球提倡發展雞肉,因為資源消耗最少、料肉比最低、資源利用率最高,獲得動物蛋白的成本最低。
消費量的增加是逐步的,越是年輕人,對雞肉的接受度越高。快捷、營養、低成本,是雞肉的競爭優勢。在中國,要開展模式創新,研究哪種加工方式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這將促進雞肉消費的增加。
天津瑞普生物股份營銷總經理 徐雷
徐雷:第一,商業模式創新,無論蛋雞還是肉雞的育種,都是以消費端需求出發,滿足需求、發展需求、引導需求。
第二,肉雞育種,滿足無抗、慢長。在歐洲,「替抗、慢長」已經做的很精細,滿足動物福利,提升口感,消費者願意買單。在中國,肉雞產業也要主動創新,滿足無抗、慢長的需求。
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助理總裁 鄭紅松
鄭紅松:在蛋雞領域,企業建立產業鏈,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德青源成立食品公司,負責蛋雞淘汰後的深加工,一方面賦予產品商業化價值,另一方面打造產品品牌。宰殺後的雞,無法分辨其品種,做好產品深加工,建立品牌,就能夠逐步引導消費,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無論是慢長雞、快長雞,首先考慮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雞、什麼樣的肉。如果深加工能夠保證口感和味道,消費者選擇品牌,而不是品種。
另外,家禽產能過剩,既是挑戰,也是產業改革和升級的機會,淘汰落後,提升優質產能。只要企業做好準備,同心協力,就能推動行業朝著美好方向發展。
周寶貴:感謝各位企業家對中國家禽業發展趨勢和模式創新的深度解讀,讓我們攜手共創整個家禽業的美好未來。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whgRm8BMH2_cNUgZF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