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尚小雲兩位大師的弟子——87歲京劇藝術家王紫苓談藝術人生

2019-04-29     文化叨叨令

「我四歲時,有人送了我媽一張戲票,是老白玉霜的《蘇小小》。因為那個座是後排,我就貼著牆站在我媽後邊,看了這齣戲。打那起,我心裡就跟自已說:將來一定要唱戲。」

王紫苓,京劇表演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工青衣、花旦、刀馬兼武生。

上世紀40年代,先後拜荀慧生、尚小云為師,成為兩位藝術大家早期入室弟子。

王紫苓的表演細緻入微、風雅大方,有「天津四大名旦」之美譽。代表作有《大英傑烈》《坐樓殺惜》《拾玉鐲》《十三妹》《武松與潘金蓮》等。時至今日,87歲的王紫苓依然能夠登台。

王紫苓

今日的【文化叨叨令】,且聽王紫苓的藝術人生。

四歲時站著看了白玉霜的戲,為戲著魔

王紫苓是天津生人,四歲的時候,有人送了她媽媽一張戲票,是老白玉霜的《蘇小小》,於是就帶著王紫苓去看了。因為那個座是後排,王紫苓就貼牆站在媽媽後邊,看完了這齣戲。打那起,心中就迷上了、埋下了戲曲的種子,整天學白玉霜的身段。她心說:將來我一定要唱戲。

王紫苓

到了差不多九歲,來了一位魏效荀。他是荀慧生先生的大弟子,到天津文化局工作,住在弟弟家裡。巧的是,王紫苓家和魏效荀弟弟正是鄰居。他看見王紫苓,覺得這個小孩兒聰明伶俐,長的苗條,也秀氣,適於演戲,主動要給王紫苓說說戲。王紫苓喜從天降,連街坊四鄰都高興地誇她命好,說她可找到老師了。

口傳心授,記得最清

就這樣,王紫苓開始跟魏效荀學戲了。開蒙戲是《女起解》,緊接著是《鐵弓緣》《拾玉鐲》,還有刀馬戲《虹霓關》《十三妹》。

王紫苓

因為兩家人住一個院,學戲很方便。但魏效荀在教學上要求很嚴格,規矩一個不少。戲曲教學講求的是「口傳心授」,王紫苓識字,但老師也堅持不給唱本兒,因為只有口傳心授,才記得最清楚。王紫苓回憶說,魏老師拿著一把尺當戒尺,坐在那,他唱一句,我直直地站那學一句。魏老師說必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眼睛直接看著老師,這樣學得才清楚,腦子才集中。如果眼睛稍微一耷拉,老師就朝著腦袋「梆」一下,說我分神了。

拜師荀慧生、尚小雲兩位大師

1946年,魏效荀帶著王紫苓到北京拜見荀慧生先生。

荀慧生先生

那時荀慧生家住北京西單白廟胡同,他們到荀慧生家時,正趕上荀先生在吊嗓子,吊完嗓子之給人說戲。王紫苓就站在那,看著、聽著,也長了不少知識。然後,王紫苓給荀先生唱了一段《鐵弓緣》。唱完之後,荀先生非常高興,還說王紫苓愛捂嘴笑,笑起來還特別甜,天然帶著戲。「這個學生我收了!」

大家一看大師答應收徒了,就讓王紫苓趕緊磕頭。王紫苓給師父、師娘磕了頭,拜師儀式就這麼簡單。

荀先生說,既然拜了師,那就不能空落其名。於是把《玉堂春》「嫖院」一段教給了王紫苓。王紫苓在那住了一陣子,荀先生給她說了不少的戲。後來,王紫苓常去,荀先生就常給她說戲。那段時間,王紫苓在荀派學習道路上可謂如魚得水。

王紫苓與尚小雲先生

1949年,王紫苓又拜了尚小雲先生。王紫苓說,尚先生非常具有大家風範,學戲的同時也學了好多規矩、禮貌。

學戲好比蓋樓,得從底下一點點來

學藝以後,王紫苓是這麼練基本功的:早晨四點多起床,從家裡走到現在的六里台、七里台、八里台,提氣快走,再提氣回,不緩氣。如此,一舉兩得,既喊嗓子,還練了氣。王紫苓如今87歲高齡還能登台、還能給學生說戲,也正是那時打下的深厚基礎。

王紫苓也唱武生戲

都說「千斤念白四兩唱」,王紫苓也苦練念白。《金玉奴》後邊的大段念白,一邊練嘴皮子,一邊練感情,練輕重。青衣的韻白她也練,就是《宇宙鋒》里「金殿」那一大段。王紫苓說,這段不能練拙了,使勁使大了容易僵,使輕了嘴皮子練不出來。所以說,基礎要一步步走,學戲好比蓋樓,得從底下一點點來。

相府里的丫鬟、富豪家的丫鬟,不一樣

京劇講四功五法,王紫苓認為這就是法則、是規矩。一戳一站,怎麼站,怎麼坐,都在「法」里。老師教會了大章大法,如何用,要看自己的。

王紫苓《紅娘》

王紫苓善於分析人物。比如紅娘,她是相國府小姐的大丫頭,身份高、有層次、有規矩;同樣是丫頭,《花田錯》里的春蘭,是鎮子裡富豪家的丫頭,甜言蜜語奉承小姐,手上一套嘴裡一套,走道勤快,腦子靈活。《勘玉釧》的韓玉姐,《拾玉鐲》的孫玉嬌,《鐵弓緣》的陳秀英,都有著不一樣的人物性格。

演出的大戲小戲,總共有一百二三十齣

王紫苓在天津、北京演時間比較長。不管大戲小戲,加在一起,大約有一百二三十齣。上世紀五十年代,她在天津、北京輪著演。後來,就從北京回到了天津。到了天津京劇團,王紫苓唱了好多戲,《勘玉釧》《釵頭鳳》《楊排風》《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打耶律休哥》……

王紫苓跟厲慧良先生、張世麟先生等好多大家也合作演出。跟這些大家在一起,讓她深感長學問、長能耐。跟厲先生排《治海降龍》時,厲先生問她:「你用什麼傢伙呢?」王紫苓答:「我用棍吧。」厲先生說:「那好,來倆耍綢子的」。王紫苓疑惑,要耍綢子的幹什麼呢?「這是水!治海降龍,你那棍是『分水棍』」。排成之後,這段舞蹈果然很受歡迎。

我要把所學、所會、所悟的,毫無保留傳下去

後來,王紫苓給年輕演員讓了台,到天津市表演藝術諮詢委整理劇本、挖掘戲曲、錄音錄像,對青年演員傳幫帶。

2018年王紫苓在天津登台演出

王紫苓說,她那一百多出戲裡,有好多失傳了,但是在藝術上都有獨到之處,所以更需要挖掘。有一出《棋盤山》,她整理並傳授給了上海京劇院的熊名霞。

《棋盤山》本是王(瑤卿)派戲,但那次表演只給三刻鐘的時間。於是,王紫苓久動腦子,除了劇情「大動干戈」,只能留戲核兒,在表演和演唱上也重整理了。荀先生這齣戲唱腔比較柔媚,在這基礎上,王紫苓把筱派《打焦贊》的演法糅進其中,她覺得這樣更吸引人。

熊明霞《棋盤山》

經過王紫苓的「手術」,終於把這齣《棋盤山》整理出來了。她對熊名霞說,這個戲不是文的,是武的,但這個武,不按武旦唱,要按花旦唱,既有荀派的柔媚,還得抓住剛勁。這個剛,是像膠皮糖那樣,剛里有柔、柔里有剛。所以就是四個字:美、媚、柔、脆。熊名霞學得很快,演出反響也非常熱烈。王紫苓想:也算是為先生做了件好事。這件事也更加堅定了王紫苓的信念:要把所學、所會、所悟,毫無保留傳下去,為戲曲的傳承盡心竭力。

更多戲曲資訊,歡迎關注【文化叨叨令】,一個有營養的文化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vB5GWwBmyVoG_1Z_E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