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之死,告訴你留學生想畢業有多難

2019-07-22   北木教育


「論文被頂級學術會議接收之後,留美博士陳慧祥畢業在即,卻在會議召開前夕自縊身亡。通過遺書,陳慧祥指稱,那篇論文是其導師通過關係發表,有嚴重的學術問題,也是其自殺的直接原因。

但在採訪了陳慧祥眾多的朋友、同學和導師後,我們發現,『問題』論文只是壓垮陳慧祥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之前,漫長的海外求學生涯里,他曾長期處於複雜困境當中,而用陳慧祥一位朋友的話來說,『我們應該有更好的解決途徑,不至於讓任何一個人處於如此的困境』。」

——記者 | 王海燕

陳慧祥放在中國絕對是學霸級的學生,他在2013年研究生畢業時,收到了兩所學校的邀請,一所加拿大高校,另一所就是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在美國的各類榜單上排名30名左右)。他選擇了後者,師從該校電子工程系的終身教授李濤,主攻計算機體系結構。

陳慧祥初入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和很多學生一樣,有著明確的人生規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在旁人眼裡也是前途一片光明。然而,經歷了5年畢業無期的博士生涯,陳慧祥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激動之情,剩下的只有迫切想要畢業的焦慮。

在美國,博士畢業往往沒有硬性要求,幾乎由導師100%控制,而在李濤門下讀博並非易事,李濤要求自己的博士必須以第一作者發表兩篇頂會論文才能畢業。

普通人很難確切體會兩篇頂會的難度,李濤在2017年一次採訪中提到,這一領域的博士生如果有3篇頂會,就可以在美國找到名校教職了。

為了能順利畢業,陳慧祥每天夜裡2點才睡,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趕Paper,到了晚上8點還要去實習,且5年沒有回國了。

好不容易終於熬到發表第二篇頂會論文,眼看著馬上就能畢業,卻因為論文出現嚴重的學術錯誤,而李濤無視這個問題執意要求陳慧祥發表,在和李濤溝通無果之後,陳慧祥因為長期以來的學業負擔,以及對內心道德標準的堅持,選擇了自殺,以死明志。


看完這篇報道,不少人覺得陳本可以採取其他方式避免悲劇的發生,而不是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麼,在國外讀書,畢業真的很難麼?學生和導師是怎樣一種關係?怎麼才能順利畢業呢?

以美國為例,多項數據都表明,美國畢業率很低。只有不到一半(45%)的學生6年內在同一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大約12%的學生轉學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總畢業率57%;12%的學生尚未完成大學學業,仍註冊在讀;近三分之一(31%)的學生輟學。

雖然前有陳慧祥的故事,現有數據證明在美國畢業有多難,但這些並不是為了勸退大家,而是想告訴各位拿到大學offer只是跨過了第一道難關,更重要的是對待學業必須拿出百分百努力才能順利畢業,修成正果。

在美國,導師和研究生是「僱傭關係」

一般說來,美國的研究生也稱導師為「老闆(boss)」,這與中國的情況比較類似。

美國的研究生大多數都有獎學金。獎學金主要來自導師的科研項目,導師不僅要負責研究生的學費,還要支付研究生的生活費。一般研究生每年的學費都在2萬美元以上。平均說來,研究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在1600美元-1800美元之間,也有高於這個數目的。這樣的生活費可以使研究生在美國過上「有房有車」的生活,做到「衣食無憂」。算上學費和生活費,導師為每個研究生每年支付的費用在4萬美元以上,因此導師的確是研究生的「老闆」。


可以看出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簡單的「師生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僱傭關係」美國的導師權利很大,導師決定是否錄取研究生,有開除(fire)研究生的權利。當然研究生也可以fire導師。

而對於本科生來說,導師的作用也同樣很關鍵。絕大多數美國大學會為每一位入學新生指定一位教授作為學術導師。學術導師主要的職責是引導學生的學術興趣,以及確保學生完成學校所有的畢業要求。

在大一、大二時,學術導師一般會鼓勵學生上不同領域的課,以探索自己的學術興趣,同時滿足大學的博雅教育要求。到了大三、大四,學生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專業,那麼學術導師就會相應地確認學生理解所有的專業要求以及畢業要求,以確保學生能夠按時畢業。

另外,如果學生有意在大三時去其他大學參加交流項目,也必須與學術導師溝通,徵得學術導師的同意。


怎樣才能按時畢業?僅是埋頭苦學是不夠的

在美國,期末考試的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切。論文、小組作業、學期演講、期末筆試,這些是考核學生是否能夠畢業的項目,但也往往是部分中國留學生的致命弱點。

1、保持95%以上的出勤率

不像中國大學,只要出勤率看得過去,到最後老師還是會讓學生順利畢業,而在美國大學都採用小班教學,一般要求學生的出勤率在95%以上,否則會影響畢業。


2、修滿學分,認真對待期末論文

如果想要順利畢業一定要修夠的學分。一般本科學位4年,約120學分;碩士學位 2 年,約 40 個學分。

在美國,多數課程都會有論文,而且論文的成績在期末成績中占30%。

3、主動溝通交流,小組作業很重要

小組作業通常會在學習半學期後展開,這也是西方教育的傳統,在學生的整個考評中可以占25%的成績。它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合作對象,組成一個五人左右的小組,進行半學期的學科研究,最後完成30分鐘的學術演講。

而且在小組討論時的發言也是成績考核的一部分,這對於長期以來習慣以聽為主的中國學生來說有很大的挑戰。

4、做好心理建設,理智面對落差

留學生初到國外在學習和生活中肯定會有很多的不適應,特別是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有很多學生的狀態都比較鬆懈,導致課程會跟不上,要及時調整心態,必要時嚮導師尋求幫助。

5、入行隨俗,融入環境

認真了解所在地區法律法規和學校的校規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也是留學生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


國外大學寬進嚴出,只有50%的畢業率真的不是說著玩兒的,想要出國留學的同學們一定要做好熬到頭禿的心理準備。

當然,除了這個,更關鍵的還是要做好語言準備,很多學業問題和人際關係問題都是因為語言不好導致的。語言測試的第一關就是雅思托福,在這裡,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複習資料,為同學們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