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要拿到第一份成績單的留學生,你準備好了嘛?

2019-10-24   北木教育

和中國高校不同,國外一般是聖誕節前放假,放假時間在12月中旬前。具體時間要看學生選擇的學制,以美國學制(Academic Calendar System)為例,因地域和學校不同一般分為學期制(semester),學季制(quarter),早學期制(early semester)和三學期制(trimester)幾種方式,所以在放假時間上會有所不同。




咦,為什麼談到放假時間呢?主要是因為今年出國留學新生將會迎來第一份國外的成績單——期末考試成績。對在國內的「三好學生」不知道出國後是否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成績?相信各位留學生的家長比較拭目以待,不過也可能會翻車......成績單上面的成績不理想原因或許不是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是在學習方式上和國外大學不適配,還需要慢慢磨合。

為什麼成績不理想呢?

如果出國留學在成績上沒有比較好的表現,對於很多留學家庭來說是不滿意的,那分析成績單不盡人意原因,大家可以了解一些實例會更加直觀一些。首先以美國大學為例,很多學校都採取「寬進嚴出」政策,也就是說,在學校錄取相對容易,但並不意味著學校在給分的時候會寬容。幾個月前哈佛大學開除50名學生的消息震驚世界,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所以大多數學校通常是不會採用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判標準。

很多留學生需要慢慢去適應,要認識自己的「成績定位」。第一次看到成績單的時候,失望的情緒肯定會有,畢竟成績和自己的預期會有差距,以為自己得A-的科目只得了B+或者更低的分數。和周圍其他同學相比,別人都得了A+,心情更加的糟糕。


在英國上學的吳同學表示:「如果只是考試,有固定答案和分數,一般成績和想像的不會偏差很大,但是有像論文、演講這類的期末課程總結時,和別人形成平行對比,那競爭就會變得非常激烈!」


另外康同學在國內大學學習一年後,插班進入了韓國某國立大學。剛入校時並不了解韓國大學的學分制度,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留學的意義

「經歷一個學期的學習,慢慢了解到一般韓國學業的評分標準是包括出勤、作業和演講、考試幾大部分。其中,出勤率能占最終評分的20%左右。作業也會有不小的比重,如果能做好前兩個部分,即使期末考試發揮不理想,但是最終成績還能接受。除了學生們熟悉的考勤、每周作業、隨堂測試等,甚至還有不少教師會以學生平時發言次數作為學期總分數的一部分。」


擺正心態積極應對

由此可見,你會發現國外大學的教育目標和國內的確是有差異,不少國外課程偏開放性,更注重的是你平時的表現,所以學期總評根本沒法靠「臨時抱佛腳」來有所改變的。大部分學員出國之後對於成績的在乎程度比國內更高,一方面是考慮成績會影響自己以後領取獎學金、就業等問題;另外身邊同學都在力爭全A過關,你很難在拿著60分就阿彌陀佛了。而且對於普通中產家庭的留學生來說,期末成績直接關乎到下學期能否拿到獎學金!能拿到獎學金可以減少家庭的不少壓力。

總而言之,出國留學的第一個學期對中國留學生而言格外具有挑戰性,因此第一份成績單上的分數或許並不是你的真實水平,但正如學習不是「一考定終身」一樣,一兩門課的成績,也不會影響學生前途。只要調整好心態,認真對待學業任務,仔細分析長短利弊,就一定能在未來取得滿意的成績。



不難想像我們在海外求學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對於這些問題來說,同學們更多的是會選擇逃避而非正式面對,缺乏這樣的勇氣,主要是因為大家沒有把握做好一件事情所導致的。就拿成績來說,在每一節課上都認真投入的去學習,積極發言和學員一起談論,按時出勤,把作業保質保量的完成,這些小事對你來說並不難吧,所以不必擔心結果,用100%的努力去面對迎接留學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