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朗朗上口的有一大堆,比如諸葛亮、荀彧、荀攸、龐統、賈詡等等,實在太多了,但是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這人就是郭嘉。但是對於郭嘉的評價,卻是呈現兩極分化;喜歡郭嘉的人,一直都尊郭嘉為三國第一謀士;但也有人認為,郭嘉最多是中品謀士。
為何對郭嘉的評價,會出現這麼兩極分化的評價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郭嘉這個人很少出計謀,和荀攸的「十二奇策」簡直不能比;但是郭嘉卻對曹操影響和意義極大,曹操對郭嘉幾乎言聽計從;為何是幾乎呢?因為劉備那次,曹操只聽了一半,雖然沒殺劉備,但也沒軟禁劉備。
不過史書上是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也是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郭嘉是很少出計謀的。有記載的,也就在曹操進攻袁譚和袁尚時;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
郭嘉給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其實郭嘉對曹操作用最大的地方就是其對人心的把握,實在是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整個三國史中,估計也就賈詡能與郭嘉相比了;但是賈詡更多的是用來保全自身,而郭嘉卻是為曹操指引前進的方向,相對來說,無疑是郭嘉的更勝一籌。在郭嘉21歲時去拜見袁紹,僅見了一面,就知道袁紹必定難成大事,而後離開。
之後經由荀彧的推薦,去拜見曹操,結果兩人相談之後,郭嘉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果然,曹操最終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比如在曹操在與袁紹爭鬥之時,曹操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於是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公元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對曹操說,放心去打劉備吧,而且越快越好,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不用擔心袁紹。
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
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在此緊急關頭,郭嘉神預測孫策必定不能伐魏,因為其必定會被刺殺;果不其然,孫策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在最後,曹操想徹底掃平北方之患,欲征討烏桓,但又怕劉備會偷襲;結果郭嘉對曹操說,想去就快去吧,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結果果不其然,曹操在掃平了烏桓之後,劉備依然無法北伐,被劉表所鉗制著……
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可以說,在郭嘉短暫的一生中,雖然並沒有給曹操出過多少高深的計策,大多都是給曹操分析一通道理,然後就讓他去打就行了,看起來似乎很不起眼,但這才是最難的。
郭嘉的計策,簡單而又直接,直指人心;甚至可以說,這就是「陽謀」,但對方卻無可奈何;比如就算劉備知道許都是空的,想去打,劉表會讓他去打嗎?就算劉表知道,也依然不會讓他去,因為劉表怕的根本就不是失敗,而是怕劉備做大,成為自己將來的對手,劉備雖然暫時不得勢,但野心極大,而且也有能力,這點劉表是知道的。
可以說,郭嘉就是曹操的「明燈」,指引曹操前進的方向,在曹操難以選擇的時候,給出正確的答案。在曹操平定北方的過程中,郭嘉的功勞才是最大的;如果發動赤壁之戰前,郭嘉還在世的話,恐怕歷史的格局,將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