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窯火承天錦,十里陶歌動地詩。」景德鎮市,一座誕生於泥與火之中的「千年瓷都」。
瓷器是泥與火的藝術,在燒瓷過程中,「火」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元素,與之相關的,如何防火、滅火就成了瓷都人民最關心的頭等大事。
一場大火 媽媽集結
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景德鎮,上千座柴窯遍布在居民住宅區,板房連板房,竹片連竹片,再加上夜夜點燃的煤油燈和蠟燭,極易發生火災。
1952年,五間頭沿河裡弄,一把突如其來的大火致使 105戶人家339人受災,42人被燒傷,許多家庭損失慘重。
大火之後,珠山區石獅埠街道居委會的李蓮蘭、毛金月、周小燕等6位三四十歲的「媽媽」在一次閒聊中一拍即合,自發組成了「義務防火小組」,這就是「媽媽防火團」的雛形。
每天晚飯後,她們走出家門,成為防火安全的「守夜人」,那一套 「小心火燭,水要滿缸,沙要滿箱,人走火滅,爐灶清潔!」的口號,在瓷都的夜晚,自此喊了68年。
防範火情 卓有成效
2002年的一天傍晚,孫大爺看領居們下象棋正入迷的時候,「媽媽防火團」喊著防火號子正好從他身邊經過,他猛然驚醒:「不得了!不得了!我家的紅燒肉還在廚房的灶上燒著……」他立刻奔回家,發現鍋里的水快燒乾了,鍋底就要被燒穿了,還好回來得及時...
發展至今,「媽媽防火團」已經從一支6人隊伍,發展成遍布珠山區每條街道,擁有10752名成員的群眾性組織。
據數據統計,「媽媽防火團」共 消除了火災隱患40多萬處,撲滅了居民初起火情1000多起。
1994年加入「媽媽防火團」的萬雙娥由衷感嘆: 「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每次我們的敲鑼聲在巷子裡響起來的時候,他們都會立刻起身檢查家裡的電線情況、煤氣灶是否關緊,防火意識一瞬間警覺起來。」
薪火相傳 綿延不息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媽媽防火團現在已經有「第四代」成員了。而上個月,「第一代」里的最後一位成員毛金月也已離世。
團長程贛生講述了「毛奶奶」身上發生的一件小事:
她七十多歲時,有一天晚上輪到她鳴鑼巡查,然而那天她發著高燒,屋外又在電閃雷鳴下起瓢潑大雨,家人都勸她留在家中,但她執拗地說:「媽媽防火團成立以來,沒有一天中斷過巡查,今天輪到我,我也不能斷!」語罷,小孫女攙扶著她走向了雨幕中。
如今,毛金月的弟媳汪小蘭也是「媽媽防火團」的一員,談及這種傳承,程贛生說
碩果之後 新的起航
1997年,公安部消防局、全國婦聯宣傳部聯合下發通知,號召全國各地推廣景德鎮「媽媽防火團」長期做好消防工作的經驗。
公安部稱讚: 「『媽媽防火團』是中國第一支消防娘子軍。不圖名不圖利,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詩篇。」
2000年
「媽媽防火團」的事跡飄洋過海,幾位老媽媽還遠赴日本交流經驗。
2005年
「媽媽防火團」走進中央電視台,參與了《中國驕傲》的角逐。
2008年
「媽媽防火團」喜獲「中國百個優秀志願服務集體」稱號。
2011年
「媽媽防火團」被公安部評為「全國熱心消防公益事業先進集體」。
2012年
「媽媽防火團」被公安部授予「全國首屆119消防獎先進集體」。
珠山區消防救援大隊的陳堅大隊長向我們介紹道:「媽媽防火團」已經成為全國志願消防組織的一塊金字招牌,得到珠山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
目前,政府已經將「媽媽防火團」的 陳列館建設納入社區改造之中,真正將「媽媽防火團」融入到社區工作的一個版塊,在政府層面推進志願組織納入社區行政體系,更好更充分地發揮「媽媽防火團」消防宣傳的作用。
同時, 珠山區消防救援大隊結合暢通生命通道行動工作,組織「媽媽防火團」創作《生命通道整治「三句半」》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消防宣傳。
弦歌未止 薪火相傳
「媽媽防火團」的故事
從68年前的瓷都說起
也將一直流傳並堅守下去
END
▐內容來源:媽媽防火團、珠山區消防救援大隊
▐製作:景德鎮市消防救援支隊全媒體中心
▐編輯:肖芬
▐文字:胡榕
▐審核:劉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uRIu3MBeElxlkkarR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