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技術突飛猛進,未來有望成為飲食新選擇?

2019-06-11     珠江頻道

人類對於肉類的喜愛,是亘古不變的,現如今隨著發展,肉類也成為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然而,飼養這些動物需要占用全球大約70%的農業用地,耗費全球約60%的穀物資源。

除了耗費地球資源之外,禽畜養殖還對環境造成極大壓力,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到2030年,禽畜養殖產業排放的CO2氣體將占據全球排放溫室氣體量的一半。

因此,隨著細胞培育技術的興起,科學家們設想並發明了一種「人造肉」技術,據說可以大大增加肉類產量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大壓力。

人造肉技術採用的是細胞體外培養技術。科學家利用這項技術,從動物體內提取肌肉組織,從中分離提取得到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並將其肌肉細胞放置於血清中進行培養。血清中富含肌肉細胞生長分裂所需的營養物質,如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肌肉細胞利用這些營養成分,可在血清中迅速生長、分裂,並連結成細長的肉絲狀物質。這時,再在其中加入適量的脂肪細胞,可使得肌肉細胞與脂肪細胞交聯形成類似肉類的組織,這即為通過細胞體外培育技術製備得到的「人造肉」。

「人造肉」與普通的肉類有什麼區別?

形態

「人造肉」相比普通的肉類,其形態不是常見的完整塊狀,而是呈肉糜狀;色澤、口味也比正常的肉類要淡很多。

營養成分

」人造肉」的營養成分比普通的肉類更為可控,人們可以通過控制加入脂肪細胞的多少,調節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從而培育出更適宜人類各種需求的肉質。

「人造肉」的產量比普通養殖高,甚至高出普通養殖業39倍。理想情況下,通過「人造肉」技術,僅通過1小塊牛肉組織就可培育出10000公斤「人造」牛肉。

「人造肉」存在哪些弊端?

「人造肉」有著產量高、營養成分可控等多個優點,那它是否就真的適合大力發展作為人類肉質食物的來源呢?

答案是不確定的。

「人造肉」受技術限制,目前還存在著以下這些缺點,若要大規模發展,仍需再經過一些深入研究。

成本高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單價高達4800美元/千克,遠非普通消費者所能承受的。

造成人造肉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有兩個因素:原料成本高、產物產量低。目前培育細胞採用的多為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目前的售價極高,造成人造肉的成本奇高。

實際操作存在難點

「人造肉」的製作過程屬於精密的細胞培育,在培育過程中,細胞對環境中的滲透壓、溫度、酸鹼度、CO2濃度都有著十分精密的要求,且細胞培養液非常容易受到雜菌(如酵母菌、黴菌)污染,從而導致產物製備失敗,若這類肉流入市場被人體食用,則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實際監管困難

由於「人造肉」市場發展剛剛興起,這種肉類屬於新型肉類,有關監管部門對於其屬性的劃分尚不明確,現有的監管法規範圍也不適用於人造肉。

口感區別

目前的人造肉口感,還只能應對漢堡包、香腸等快餐式食物。若是嘗試做成更有代表性的肉菜,諸如牛排、紅燒肉等等,口感離普通肉類差距甚遠。

更多投資熱點

敬請關注珠江頻道

周一至周五晚17點40分

《今日財經》

編輯 | 大穎

廣東電視珠江頻道

微信公眾號

GDTVZJPD2013

微博@珠江頻道

給珠珠加雞腿,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gaZ6GwBJleJMoPM9D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