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之山西右玉:不毛之地如何生出綠洲?

2019-09-16   網連中國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周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6月的山西右玉,鳥語花香,充滿生機。2019山西右玉生態國際馬拉松賽剛剛落下帷幕,林蔭大道與草原丘陵間又穿梭著中國公路自行車聯賽車手的身影;《歌唱祖國》《長城長》……一首首悠揚的樂曲如同綠色旋律躍動在林海之間,「西口之夜」長城交響音樂會的舉辦,奏響了右玉2019年生態旅遊季的樂章。

7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荒蕪,林木覆蓋率僅為0.3%,是不毛之地;70年後,這裡綠意盎然,林木覆蓋率達到55%,成為塞上綠洲。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右玉幹部群眾艱苦奮鬥,以戰天鬥地的決心,植樹造林改善生態,譜寫出自強不息的壯麗凱歌,孕育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迎難而上、艱苦奮鬥,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

如今,綠水青山已經圓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右玉縣把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正在實現向「金山銀山」的嬗變,賦予右玉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好日子從改變開始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變生存環境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十山九禿頭,風起黃沙飛;白天點油燈,晚上土堵門」是過去右玉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右玉縣右衛古城北城牆外黃沙侵襲

1949年初夏,張榮懷受命擔任右玉縣解放後的第一任縣委書記。剛上任的幾個月,他徒步考察了300多個大小村莊,土地沙化、百姓窮苦牢牢印在了他的心間。

一次考察中,莊稼漢曹國權的一句話讓張榮懷深受啟發,「我就知道種了樹,才能擋住沙子,擋住沙子,才能打下糧食」。

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

張榮懷對全縣幹部提出了要求。此後70年,右玉人接力相傳,植樹造林從未停歇。

圖為當時右玉縣群眾生活貧苦那時的右玉,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沙化嚴重,難固形、不存水,常常一擔澆下去,瞬間就沒了影,樹苗枯死更是常事。種樹最怕缺水,群眾就自發組成挑水隊,肩挑馬馱提水上山,反覆澆水直到樹苗成活。

「當時想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孩子還難。」造林大戶王占峰揉搓著滿是繭子的手,眼中儘是回憶:「沒錢買樹苗,就到別的地方剪下楊樹枝壓條、扦插,自己育苗。餓了吃點燒土豆,渴了喝口消凌水,幹部和群眾吃一樣的、穿一樣的、干一樣的。」

黃沙窪是當時右玉老縣城東北方的一道長20公里、寬4公里的流動沙丘,風起時這裡黃沙蔽日,因此得名。為了根治這個大沙丘,右玉縣組織城北6個鄉的幾千名群眾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治沙大會戰。

圖為六十年代,右玉縣植樹造林所挖的魚鱗坑

會戰中,「黨員幹部爭先鋒,黃沙灘里挖樹坑」,第一年就種下9000多畝樹。然而第二年,一場八級大風刮過後,樹只活了幾棵,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淚。

巨大的打擊並沒有擊碎右玉人的綠色夢

反而激發了右玉人民的頑強鬥志

繼續二戰、三戰黃沙窪

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努力

「綠龍」終於鎖住了黃沙

三戰黃沙窪」讓右玉幹部群眾認識到科學種樹的重要性。風口沙丘搞防風固沙林、高山陡坡搞水土保持林、小溝河岸搞喬灌混交林……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條經驗,讓種植林木成活率更高、品種更多、面積更大。

70年間

生態文明建設的這張藍圖在右玉一繪到底

一任接著一任干

他們在播種綠色的同時

孕育出了右玉精神

依靠這種精神,右玉縣人工種植各種樹木1.3億棵,有林面積達170萬畝,治理沙化面積200萬畝。逐步實現了村莊道路林蔭化,坡梁地帶梯田化,灘灣盆地園林化,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花果山,盆地流域米糧川,生存環境得到改善,人退沙進的局面蕩然無存。

財富從累積開始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積蓄綠色資產

有了好環境,才能旺產業。

右玉縣馬營河村黨支部書記朱義一語中的。

馬營河村西頭,蒼頭河蜿蜒而過,與兩岸青草綠樹交相輝映;村東頭,300畝油菜花含苞欲放,綠海蕩漾。

好山、好水、好景色讓馬營河村敞開了旅遊的大門,2018年舉辦了第一屆油菜花節和農民豐收節,接待遊客10萬人次。村裡有了產業,集體經濟破了零,村民的日子更是節節高,越過越有滋味。

圖為右玉縣殺虎口景區

我們以殺虎口堡周邊的歷史古蹟遺存為中心,結合馬營河、二十五灣、樊家窯這3個特色旅遊目的地,準備打造一個大景區,目前景區的一路兩橋已經申報,其它提質升級工程正在施工。

殺虎口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黨委書記王禕指著景區規劃圖娓娓道來。

不斷改善的自然環境,為右玉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提供了「美麗」資本。眼下,右玉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區建設如火如荼,玉龍文體產業園、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院、蒼頭河濕地公園景區、右衛特色小鎮、長城旅遊路等一批項目接連上馬,推動旅遊文化產業成為全縣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過去種沙棘,為的是阻止沙丘移動、涵養水源、減少水分蒸發,誰曾想,現在右玉縣的幾萬畝沙棘搖身變成了大產業。

經過品種換代,果大、肉肥、汁濃成為右玉沙棘的一大特色,通過規模種植帶動龍頭加工企業15家,催生農民專業合作社14家,初步形成了從良種繁育、批量保鮮貯藏到系列產品加工的沙棘產業鏈,扶持項目34個。2018年全縣沙棘產量達到8000噸,實現產值2億元

荒漠變林海,產業發展依附於好環境,得益於好生態,路子也會越走越寬。

圖為如今的右玉縣,坡梁梯田化,灘灣園林化。

「如果生態得不到改善,就不會有今天的小香蔥種植基地。」今年已近70歲的劉軍,曾親身經歷過右玉惡劣的生態環境。

劉軍從一個地道的農民打拚出一家自己的公司,建立了3500畝小香蔥種植基地,通過凍干技術對小香蔥深加工後,主要出口日本、韓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

一次,歐洲的客商來公司考察,剛踏入右玉,客商就對劉軍說,「你們公司處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中,我對你們的產品很放心,也很期待我們的合作。」果不其然,經過兩天的考察,雙方很快簽了一個大單,為公司產品進軍歐洲市場奠定了基礎。

「今年,我們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活動中,按照山西省委要求,對標一流,主動作為,在脫貧攻堅和旅遊興縣上發力,加快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的轉化。」右玉縣委副書記、縣長王志堅信心滿滿。

現在,右玉縣積蓄多年的綠色資產散發著與日俱增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企業前來落戶,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農產品種植加工、畜牧業、中草藥種植、清潔能源、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一批綠色產業正在崛起,為右玉的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富裕從百姓增收開始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右玉生態好了,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我這涼粉攤子一年能掙5萬,手裡這個涼粉碗變成了『金飯碗』。

右玉縣殺虎口村村民李四紅一邊掂著碗一邊說。

像李四紅一樣,不少村民在殺虎口景區周邊開起了超市,賣起了土特產,做起了小買賣。2017年,殺虎口村成立了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吸納全村80戶144名貧困人口。景區的衛生保潔、綠化美化、停車場管理等工作都是合作社的業務範圍,貧困戶不僅實現了就業,還掙上了1500元的月工資

圖為右玉縣蒼河牧歸

2018年,馬營河村的朱美麗蹭著旅遊熱辦起了農家樂,頭一年就嘗到了甜頭。「幾個月的時間,我就掙了2萬多。」聊起自己的收入,朱美麗笑得合不攏嘴。

這幾天,在右玉縣梁威生態產業園裡,綠油油的小香蔥長勢喜人,已經到了收割的黃金期。元堡村村民王立儒正忙著把一筐筐小香蔥過稱、裝車。從2010年開始,他就承包了20畝地種植小香蔥,平均每年收入都在10多萬元,說起現在的日子,王立儒喜不自禁,「有了好環境,再加上黨的好政策,現在地里長出的都是『金疙瘩』」。

小香蔥不僅讓王立儒這些承包戶鼓起了錢袋子,每年還有6000多人的專業收割戶同樣受益。「我一天能收割100來斤,1斤1塊錢,幾個月斷斷續續地干,也能掙1萬多元。」下堡村村民孔英笑呵呵地說。

打好生態底色,生產力就能發展,養殖合作社、中藥材合作社、林業合作社……一個個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老年人在家裡做手工編織,錢包鼓了,生活好了。現在,右玉縣已經全面開啟了「生態+」模式,以產業帶動發展,加快了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節奏。

圖為右玉縣樂源湖生態宜人

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加速了右玉縣的脫貧步伐。2017年底,右玉縣實現126個貧困村退出、15918名貧困人口減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0%以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甩掉了貧困帽。2018年,右玉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4萬元,比2017年增長6.9%;農民人均純收入7870元,比上一年增長9.9%。

怕難沒有出路,窮熬不如苦幹。回顧右玉縣70年的滄桑巨變,不僅僅是一部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的綠化史,更是一部踐行群眾路線、創造幸福生活的奮鬥史。環境好、產業優、人民富,右玉縣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嬗變已不再是夢。

朔州市委常委、右玉縣委書記吳秀玲說出了心裡話。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主編:唐嘉藝

編輯:於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