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滄桑輪迴。
這是太行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名字叫里峪村,位於衛輝市獅豹頭鄉,地處豫北衛輝、淇縣、林州三縣市的交界處。明清之際,這裡曾是來往彰德、衛輝兩府的官道要隘,商旅南來北往,熙熙攘攘。
這個小山村在經歷了百年的沉寂之後,最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再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這次吸引人目光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個小山村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文化秘碼呢?
始於「殷商」?
根據人們的考證,里峪村最早的建築建於明清時期,但是對於里峪村兒來說,它的歷史絕對不是從那時開始的。
里峪緊靠淇縣,而淇縣則曾是殷商的都城「朝歌」,里峪村有皇姑庵,相隔一座山就是淇縣黃洞鄉的紂王殿村,有關殷紂王的傳說在這裡俯拾即是, 皇姑庵傳說就是紂王女兒避難的地方。
拍攝:王新賓
相傳比干剖心後離開朝歌向南逃亡,想必也打此經過。比乾的兒子林堅也就出生在距離里峪不遠的山洞裡。
既然里峪村的歷史這麼悠久,那麼里峪村的建築為什麼最早只是明清時期的呢?根據史料記載,豫北在元朝末年,曾經是元朝統治者和農民起義軍之間戰爭最激烈的地方,殘酷的戰爭讓豫北地區民不聊生,十室九空。
拍攝:孫紅洲
到了明朝洪武年間,里峪村所在的衛輝府六個縣總人口數僅為11.7萬,其中還包括1.7萬的軍籍、2.2萬政府紀錄簿冊中的移民,另有約1.95萬屬自發性移民。至於衛輝一縣那人口就更少了。
里峪村村民遵循著傳統的農耕方式
源於「李玉」?
明朝初年,一個名叫李玉的人帶著自己的家眷來到了這裡,這裡四面環山,滄河的一條支流由南向北從這裡流過,李玉在這裡停了下來,建起了自己居住的第一座房子。而後劉氏、魏氏、徐氏家族相繼遷入。他們在這裡和大自然和諧相生,這裡成為他們能夠安頓靈魂的家園。
里峪村的劉家茶樓
劉家茶樓的正面,古老的格柵保存完好
拍攝:孫紅洲
為了在這裡生存生活,里峪村的先民們就地取材,石頭就成了各種建築和生活設施的主角,房屋是石頭、地面是石頭、圍牆是石頭,還有石磨、石凳、石灶、石槽等等。
里峪村村間小巷,絕大多數為石板鋪路
里峪村的石碾盤,再也沒有誰使用了。
在里峪村,村黨支部書記郭新海帶我們來到劉氏家族蓋的院子。劉氏家族在這裡蓋了四座院子,建築四面圍合形成院落,院落圍合度高,安全性、私密性強。
同時,由於院落四周為房間圍合,較為密實,不易透風,非常適宜北方寒冷冬季越冬保暖。有的依據地形參差錯落,一樓向底層開院,二層向上層開院,形成了足不出戶的垂直交通。
拍攝:孫紅洲
郭新海書記告訴我們,里峪村之所以叫里峪,除了李玉最早遷來之外,還有一個吉祥的說法。
劉氏家族在李家對岸蓋房,還修了兩個寨門,從高處俯視,形如一條鯉魚,兩個寨門就像鯉魚的兩個眼睛。劉家的四個院落就座落在鯉魚的脊背上,院子建在滄河邊上,含魚躍龍門之意。里峪和鯉魚諧音,里峪之名便暗含了如意吉祥……
拍攝:孫紅洲
郭新海書記帶著我們一個院子一個院子參觀,一邊走一邊說著里峪村的風水如何如何好。
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據說清乾隆年間,魏家蓋了個院子,一位風水仙兒正好路過,他告訴院子的主人,說這個院子要出三個縣令。碰巧的是,當時這裡出了個案子,由於這裡三縣交界,誰都不管,於是知府便把衛輝、林縣、淇縣三縣縣令召集到里峪村,來到這新蓋的院子商量解決辦法。至於案子咋解決沒有傳下來,但這院子出三個縣令的說法的確應驗了……
文化密碼
山為壁匾額
雲深處匾額
里峪村有幾十座的山居院落,這裡的先人們把雲深處、山為壁做成匾額掛在大門之上。白雲深處有人家,看著年代久遠的匾額題詞,從心底能感受到里峪村的先人們對這片山水的熱愛和自豪。
站在山居院落之中,藍天白雲和滿山的青翠便會映入眼中,這裡的院落和山水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里峪村的古民居在古代雖沒有整體規劃,
但錯落有致,富有立體的美感。
拍攝:孫紅洲
走在里峪村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牆上隨處可以看到拴馬樁,這眾多的拴馬樁可以讓人想像當年裡峪的繁華。
拴馬樁
劉氏家族經營著藥鋪、茶樓,富甲一方。他們重視家族子弟的教育,把「詩書門弟」「忠厚傳家」鐫刻在門楣之上,寄託著整個家族的期望!
詩書門第匾額
「雲深處」的院裡有一座房子上面刻著四個字「累洽重熙」,我不解其中之意,專門查詢才明白這四個字的出處和含義。原來這四字出自東漢班固《東都賦》,意思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累洽重熙匾額
從詩書門弟,忠厚傳家到累洽重熙,這裡包含的是里峪村祖先們濃濃的家國情懷……
如今的里峪村依然保持著山村的樸素和安靜,走進里峪,仔細品味,人們會越來越多地體會到里峪村所隱含的文化秘碼,那就是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敬重中華傳統文化,把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融化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來源:相約新鄉 孫紅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