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眾號:嬌嬌媽
今天的話題,來源於嬌嬌最近的一次小「抱怨」。
「媽媽,好想回到以前的小學啊。」
「為什麼呢?」
「因為現在的學校,下了課老師都不讓我們出去操場玩,在走廊也不能大聲說話,好沒勁啊。我還是喜歡以前的學校,因為在那裡,下了課可以在操場上瘋跑。」
聽完嬌嬌的這通「抱怨」,我竟第一次無言以對。
嬌嬌小學的第一個學期,被分配到一個稍遠一點的老學校,一年級的教室就在一樓。
通常是下課鈴聲一響,一年級的孩子們撒開腿就往操場上跑,有的跳繩,有的捉迷藏,有的追逐打鬧。
一年級下學期,為了方便接送,就把嬌嬌轉學到離家最近的學校。
這是一所新成立的學校,嶄新的教學樓,高大有氣勢,標準的運動場,還配了綠油油的草地。
環境是比以前的老學校好很多,但孩子卻不如以前開心了。
因為,下了課,他們不能在操場上瘋跑,老師規定只能在走廊上活動,不能上下樓,不能私自到操場上。
孩子幼小的身體里,那天生好動的基因,那需要被釋放的天性,被完完全全禁錮住了,哪怕是在課間的10分鐘。
不僅如此,有的學校,連體育課都被取消了。
不久前,在教育部召開的學校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相關情況發布會上,提到了這樣一個無奈的現象:
一些學校擔心發生安全事故而取消體育課、社會實踐。
對於這種情況,有關部門的回應是,學校這種做法,有不當,也有無奈。
因為體育課上孩子偶爾有磕碰,但家長太在意,學校都被家長的「校鬧」整怕了,為了減少糾紛的發生,有的學校只能取消體育課。
體育課的取消,課間10分鐘活動的減少,看似是讓孩子更安全了,但其實也讓孩子的身體更差了。
中國的孩子,每天的課餘時間,已經被大量的作業和輔導班、興趣班擠占,運動的時間本來就少得可憐。
這樣一來,只會造就一批大腦裝滿沉甸甸的知識,羸弱的身體卻沒法扛起這個大腦袋的,大人眼裡的「好孩子」。
「運動沒什麼用」
「運動沒有學習重要」
「打什麼籃球,撞傷了怎麼辦」
「作業都完不成,哪有時間運動......」
相信這是大部分家長或學生的潛意識,其中也有無奈。
在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中,有接近半數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不參加體育鍛鍊是怕影響學習。
有46.3%的孩子在休息日的運動時間不超過每天1個小時,學習日就更不用說了,每天運動時間少於1個小時的高達66.3%。
甚至還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基本沒有運動」。
作業太多,不運動;興趣班太多,不運動;
而害怕運動的衝撞和強度給孩子帶來傷害,就不讓孩子運動,甚至取消體育課,更是因噎廢食。
所有為了學習、為了安全,就讓運動從孩子的日程表中消失的家長,都讓孩子錯失了成長過程中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運動,這件看起來「不務正業」、沒有價值的事情,非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能提高學習效率,更能培養一個心理健康、向陽生長孩子。
在芝加哥,有一所中學實施了一個名為「零時體育」的計劃。
即在沒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早上7點到學校,跑步、做運動,要運動到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才開始上課。
一開始時家長們都反對,認為孩子本來就不願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跑累了上課豈不是更想打瞌睡?
但結果正好相反,學生反而更清醒,上課的氣氛好了,記憶力、專注力都增強了。
這是因為,人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
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大腦中的多巴胺多了,人就會更快樂。
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關,血清素增加,記憶力會變好。
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係,它在面對敵人或要決戰的時候分泌得最多,是一種能讓孩子的專注力增強的好東西。
運動能讓人同時產生這三種物質,所以,愛運動的學生,心情愉快、上課專心、記憶力好,學習效率和效果都會提升。
他們還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最不喜歡、最頭痛的課,如數學,排在體育課後面。
結果發現採取這種排課方式的班級,學習成績比普通班級好了兩倍以上。
因為運動完的神經傳導物質,在接下來的一節課里還在孩子們的大腦里,學習效果自然就好。
一學期下來,這組參與「零時體育」計劃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比上正常體育課的學生高了10%,而且打架事件也減少了。
這些數據開始讓美國的父母看到運動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的幫助,就不再反對零時體育計劃了,反而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學校運動。
現在孩子的學習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如果孩子很少運動,生理上沒有得到足夠的舒展和釋放,壓力會繼續加大,陷入一個死循環。
在一次節目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
「現在的孩子,從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家,白天的時間幾乎全在課堂上,在操場上的時間很少,回家以後基本寫作業,周六周日又去補課。
當孩子在生理上沒有運動起來的時候,他的神經就沒有興奮透,沒有興奮透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很多心理問題,其實是他的神經系統問題。」
回想一下,每當我們鬱悶、難受、壓力大的時候,跑兩圈,大汗淋漓了,心病貌似不知不覺就好了。
孩子,也一樣。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釋放壓力,宣洩壞情緒,還有著非常多的好處。
比如,運動能夠塑造更好的性格。運動需要孩子付出努力,克服困難,學會堅持,這些都是能讓孩子更加樂觀、開朗、堅韌。
運動會讓人遇到挫折,經歷失敗,體會勝敗的情緒起伏,能夠很好地鍛鍊他們的抗挫力,以及從失敗中學習的心態和能力。
籃球、足球、跑步接力等運動,都需要集體協作,孩子們能學會如何輪流上陣、學會如何傳球、學會如何配合隊友。
這些在運動場上學到的團隊精神,會讓他受益終身。
柏拉圖說過:為了讓人類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兩種管道——教育與運動。我們也越來越看到,這兩種管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的確如此。
很多國家都深知運動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將運動放在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他們的孩子也將運動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動。
在英國私立學校,有一句很出名的口號,叫做「運動第一,學習第二」。
就拿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來說,他們格外重視團隊運動和競賽項目,每學期有8門必修體育課,另外還有27門供選修。
在美國,兒童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參加運動,很多孩子甚至是三項運動一起上的。
無論私立還是公立學校,體育達人比學霸吃香,學校里受老師和同學喜愛的是校橄欖球隊、籃球隊和棒球隊隊長。
在日本,體育教育早已納入政府監管範圍。
中小學每天都有體育課,學生放學後還有規定的1小時鍛鍊時間,有統計表明,日本每天鍛鍊2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總數40%多。
他們的冬季耐寒訓練更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參加「冬季持久走大會」。
在最冷的冬天,赤著腳,光著上身或者只穿一件短袖,去操場上跑步訓練耐力,1-2年級孩子得跑10圈,5-6年級孩子得努力達到20圈。
訓練很殘酷,但效果卻很明顯。
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與日本相關機構合作研究發布的《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顯示:
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身高、體重和BMI)大部分年齡段雖然高於日本,但在體能指標的比較中卻被日本兒童青少年完爆。
日本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等方面均顯著高於中國。
相比之下,在運動這件事上,我們做的真的太少了,而帶來的後果更是讓人憂心忡忡。
在教育部建立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中,監測結果表明:中國學生的體質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與2000年相比,現在的孩子長得更高了、更重了,但跑得更慢了、跳得更近了、力量更小了、耐力更差了。
除反映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下降幅度較小外,其餘各方面素質的下降幅度明顯。
廣州市越秀區某重點中學醫務室的張老師曾反應過一個現象:
「每周升旗儀式,才10分鐘的時間,次次都有學生暈倒。最誇張的一次暈倒了5個!」
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運會取消了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兩個項目,引發熱議。
但實際上,有的高校10年前就取消了,原因是不時有學生在長跑後猝死。
在某地級市的徵兵工作中,數據顯示,應徵人數的體檢淘汰率竟高達56.9%,大多數人都存在血檢尿檢、體重、視力、心臟、血壓、心裡素質等不合格的情況,體質偏弱是主要問題。
那些順利通過體檢入伍的士兵,體質也好不了多少,不少新兵由於體質弱,影響了作戰訓練。
少年強則中國強,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但如今,這種運動和體育嚴重缺位的教育,怎能讓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
就更別談去構築一道防線了。
還記得,1993年「讀者」雜誌發表的《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中,中日孩子和家長的差異,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這篇文章記錄了1992年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在內蒙古共同參與的草原探險夏令營的活動表現。
中國孩子的表現在我們心中壓上沉甸甸的問號。
運動場,其實就是微觀的人生。
在那裡,孩子可以體會人生道路上,也一樣會經歷的前進、後退,領先、落後,堅持、放棄,成功、失敗,也一樣會面臨各種困境、考驗、抉擇、取捨......
我們的孩子在運動場上有怎樣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在學習上,表現也跟運動場上的八九不離十。
當然,中國學生體質不強,看上去是體育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出了問題。
雖說很多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家長可以從自己的觀念入手,從對待運動的態度入手。
先選擇改變,再影響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時間去運動,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健康的體魄和靈魂。
我想,這是無奈之下,我們能做的第一步。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