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2020-09-04     也可自話

原標題: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五服」這個詞現代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在農村或老一輩人口中,每每論到親緣關係,常常會說「出五服了」,或者說我們關係不遠,「沒出五服」,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先看一張圖:

什麼是五服?

現代人基本很難弄清「五服」到底是啥意思,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五服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也不止一種含義:

1、古代王畿外圍

在周朝以前,以王畿為中心,國土向外擴張,每五百里為一個單位,由近而遠分別為:甸服、侯服、綏服(或賓服)、要服、荒服。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國語·周語》

周朝之後,擴展成九服。跟「出五服」沒關係,這裡就不展開了。

2、古代的五種服飾

古代等級制度森嚴,自天子而下,有諸侯、卿、大夫、士,共五種服飾的吉服。這五服主要根據衣服的制式、顏色、配色、圖案等加以區分。

「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漢書·地理志》

跟「出五服」也沒有關係,不贅述。

3、五種喪服(重點)

以死者親疏遠近關係,分出來的五種喪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cuī):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是最重的喪服,服喪期限為三年,子(包括未出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臣為君等,都應著斬衰。

齊衰(zī cuī):用粗麻布製成,比斬衰輕一級,服喪時間也視親疏遠近有所分別,不同朝代也有不一樣的規定。比如在清朝,子為父母齊衰三年,若為庶母、或已嫁女為父母,則齊衰一年。

大功:也稱「大紅」,用粗熟麻布制,喪期為9個月,為堂兄弟、已嫁姊妹、未嫁堂姐妹,均服大功。

小功:也稱「上紅」,用比大功更細的熟麻布製成。服期5個月。為從祖父母、從祖兄弟、外祖父母,妻子為妯娌、丈夫的姑母姐妹等,皆服小功。

緦(sī)麻: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服喪3個月。為族曾祖父母、表兄弟、岳父母、舅舅女婿外甥等,服緦麻。

五服與九族

上面說的五種喪服,可以明顯看出一些區別,如父母有別、親屬有別,在古人觀念里,嫡庶也有別,更為明顯的是男女有別,古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五服體現得淋漓盡致。總的來說,五服制度是古代宗法制度原則下的產物,或者說五服制度,是宗法制度最明顯最外在的表現形式,現代人雖然在喪葬方面已經不太講究這些制度,但是在農村依然會在老人去世後披麻戴孝,這也是五服制度在現代社會的一種延續。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父系家族社會,以父宗為主,自高祖而下的男性後裔及其配偶,都屬於本宗,我們常說的「九族」,就是指從高祖至玄孫這九個世代: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另一種說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在九族範圍內的支系、旁系親屬,都屬於有服親屬,若有人去世,有服親屬都應為其服喪,根據親疏關係,喪服也分輕重。

由此可見,五服與九族也是有一些不同的,五服更注重父系,而九族包含了父系與姻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QFdWXQBeElxlkkaJQ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