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在商場玩,一個小男孩非要媽媽給他買最新型的玩具槍,媽媽解釋半天,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槍了,可是小男孩就是不聽,嘴裡還特別有道理,爸爸剛買了大汽車,媽媽還買了新包,為什麼我不可以有玩具槍?最後媽媽有點生氣了,想要玩具槍自己掙錢買,大汽車和新包包也是爸爸媽媽通過自己努力掙來的,而不是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要來的。
我偷偷地給這個媽媽點贊,說得真好,帶著孩子也就離開了,但商場就這麼大,大概過了半個小時,當我和女兒走累了在休息時,又發現了這對母子,此時小男孩明顯被訓斥過了,站在媽媽的對面,臉上掛滿了委屈,媽媽嚴肅地跟他說,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掙到錢,你隨便買都沒人管你,現在,在你沒有能力時,就必須學會克制。
小男孩抽抽搭搭的,但思路依然很清晰,奶奶說,她將來的房子要給我,爸爸媽媽的房子以後也是我的,還有姥姥家只有你這麼一個女兒,她將來的房子還是要留給我,我以後就有五套房子,我一輩子都不用發愁了,我不用努力也可以很有錢。我為什麼要努力?一時間,媽媽竟然好半天沒有回應,顯然,他也被小男孩的理論問住了,要如何回答孩子這個問題呢?
如今的孩子,都是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在物質條件最豐富的時代,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愁滋味,更不知道什麼是受苦,想當年,80後為了買一套房子,幾乎挖空了父母畢生的積蓄,一輩子都在當著房奴和車奴,可是再看看眼下的孩子們,父母本身有房子,有的還不止一套,父母的父母還有房子,將來繼承給父母,傳下來也是孩子的,有人計算過,未來的孩子,爺爺奶奶的,姥姥姥爺的,爸爸媽媽的,三個家庭的房產,都會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就算是吃老本,也能休閒體面地過一生,天天掛在嘴邊上的,讓孩子努力學習,努力上進,可是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感--茨威格。而這種使命感,卻是現在的孩子,最為缺乏的。
網絡上曾經有一個段子,幾個清華畢業的學生在計程車上聊起某一位同學,幾年前就買了房子,言語間頗為羨慕,覺得人家的人生贏家,就在這時,計程車司機說話了,我們家拆遷了幾套房,可我就是個開車的,這輩子也就會這一件事,如果你們這些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人生目標就是買一套房子,那麼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值得悲哀的還有這麼一件事,一位美籍華人的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美國的一些名牌大學中,一些帶博士生的教授基本上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儘量不要從中國過來的博士,理由很簡單,中國學生很聰明,有很強的考試能力,比其他國家的孩子都要優秀,但是有一點,他們很不贊同,那就是中國的孩子畢業找工作,標準只有一條,哪個公司給的薪酬高,就去哪家公司。
很多學生明明可以有更高的成就,在某個領域能夠大有作為,但只因為一份高薪的工作,就放棄了值得追求一生的目標,轉而換了專業,這些博士生導師會感到惋惜,覺得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何必在這些孩子身上浪費精力呢?
中國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源於家庭和父母對生活和人生目標的設定。他們從小告訴孩子,你不好好讀書,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將來就不能買大房子。而父母考慮孩子將來的專業,也都是挑選的社會上最熱門的學科,將來最有可能賺到大錢的學科,一個高考生填報志願的時候,想報心理學,因為他特別喜歡,但是父母覺得心理學沒有前途,轉手就給孩子報了師範,認為將來當個老師,不但受尊敬,還可以受到家長送的紅包和開學習班,賺得比一般人都多,孩子最終趴在桌子上嗚嗚哭起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所以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成長環境就是逐利的,我們每一分努力的背後,都需要一個利益的切合點,但當孩子找到了好工作後,卻好像突然失去了人生的動力,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但如果,當孩子知道了他以後不必為房子奮鬥,不必為生活辛苦奔波時,他又會拿什麼當做動力的源泉呢?其實,很多父母忽略了一點,這可能也是至今他們也沒有想明白的一點,那就是人的使命感。
使命感是什麼?當一個工匠在幹活,別人問他在做什麼,一個工匠說我在鑿石頭,第二個工匠說我在砌一堵牆,而第三個工匠說,我在建一座偉大的建築。前兩個工匠只是幹活,第三個工匠,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一個人的使命感,是自我的驅動力,能夠讓人把內心的渴望變成前進的動力,他擁有價值感,覺得自己在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僅僅為了活著,為了過上比別人優越的生活。
記得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說法,如果我中了500萬,會立刻辭職,回到老家買幾套房子,下半輩子就靠收租金了,再也不出來工作了。可也有人提出反駁,李嘉誠夠有錢了吧?可能他比誰都有資格享受生活,這輩子賺取的財富,可能未來十輩子都花不完,可是他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熟悉和喜歡李嘉誠的人都知道,李嘉誠是一個特別自律和克制的人,他不管幾點睡覺,都會在早上五點五十九分的鬧鐘鈴響起後,準時地起床,然後就是聽新聞,打球,每天早晨體會閱讀全球經濟和行業變遷的新聞,然後進行思考,開會去改變,做出戰略性的調整,他是一個很有危機感的人,會提前預設出公司的困境,這就是他的使命感,他所考慮的不僅僅是家族和企業的發展,他已經把企業和社會責任感緊密連接,從這個角度考慮,他已經突破了小我,實現了大我,這是一個企業家的使命感。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人的一輩子要活出三條命,分別是性命、生命和使命,一個比一個高級,而很多人只活在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第三個卻是人的最高境界,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想擁有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賺錢,為了大房子,當這些都實現後,孩子又要如何自處?他會覺得生活好無聊,好沒勁,剩下的人生將如何度過?
孩子為什麼要有使命感?
可能也有人說,普通人過好一輩子就不錯了,談什麼使命感,那都是天才需要考慮的事情,可是網上曾經有一個針對20萬人的研究分析,那些相信做事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比那些做事只是為了賺錢的人,表現得好得多。使命感在某個方面,就是理想,是一個人內在的驅動力,他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面貌和狀態,一個整日裡喊著無聊的人,肯定沒有使命感,一個每天元氣滿滿,幹什麼都動力十足的人,肯定有著堅定的理想,這就是使命感對於人的巨大作用。說白了,使命感能夠決定人生的長度,是坐吃等死過一生,還是真的做點什麼,當老了回憶起來,不負此生。
如何培養使命感?
使命感說到底,就是孩子發現自己,認清自己,認清自己和周圍以及世界的關係,知道我要做什麼,知道我能做什麼,知道我會做什麼,繼而產生的一種內下驅動力,培養使命感,首先要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父母不要給孩子灌輸終極人生的理論,比如爸爸媽媽掙的錢,夠你花一輩子了,將來我們的財產都留給你之類的,這會讓孩子不求上進,渾渾噩噩過日子。另外,對孩子做的一些有意義的事,父母要給與肯定和鼓勵,不能消極打壓,讓孩子只顧著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第三,幫助孩子設立目標,給予孩子人生的正確引導,這樣的孩子一般動力十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奮鬥。第四,多讓孩子讀書,在這個浮躁的,唯金錢論的社會,少讓孩子接觸手機,多看看書,在書的廣闊世界中,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使命感。
回到問題的最開始,當孩子問出媽媽這個問題,媽媽到底要如何回答呢?人生不僅僅是房子,房子也不代表整個人生,你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你又做過什麼?我想,這個問題一次性並不能回答清楚,需要媽媽在未來的日子,一點一滴地告訴孩子,他的使命感是什麼,以及孩子自發地去尋找自己的使命感,他會發現,生命開始變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