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吟:鄉村放電影

2019-09-21     最憶是巢州

作者:張祖勝

元旦返鄉,聽弟弟說村裡晚上放電影,我思想的野馬倏的脫韁,無序地狂奔疾馳開去……



我在故鄉土生土長到初小三年級尾期,1958年才離開,所以我的心靈深處,依然標記著永不磨滅的鄉土烙印。儘管我的家鄉還算文化發達,儘管全球上世紀四十年代就發展到普及彩色電影階段,由於總體上我國經濟薄弱,科技落後,故此,我們小時候——特別是學齡前後,對電影充滿著好奇與渴望,而實際接觸的機會甚少。

幸喜在離家三四里地的黃山腳下,有一所黃麓師範學校,那裡有時候放電影,我就死皮活賴地跟隨大人們去看。黑白,無聲,銀幕上的人物戴著高高的禮帽,拿根文明棍,一聳一聳的和我們真人行動不大一樣,令人感到彆扭。有時候,在放映機旁邊,還有人拿個白鐵皮做的喇叭筒像是在解釋什麼,但我什麼也不明白,鬼才聽得懂!隨著時間的流逝,所看的東西大體都已忘卻,只是有一個瞪著眼睛的老頭兒給我的印象忒深,他身著叮叮棒棒的戲裝,戴著長長的鬍鬚,背後還插著數根小旗。現在我知道,那便是我國1905年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影片《定軍山》。

到上小學的時候,黃麓師範放映的次數似乎多了些,而且畫面與聲音同步,「偉大的啞巴」開口了,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終於吻合。此間,我有幸看過我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可惜我當時還不開竅,只見一個女人窩著小嘴,尖溜溜的唱,不知道好壞,也無所謂是非。

後來,隨著我們村由互助組到合作社,到大社,再到人民公社,農村也開始有電影隊放映。



農村放映得依序挨著排。輪到哪個村,白天先派幾個社員去抬發電機,放映機等等。空場上布幕還未掛起,一條條長凳就擺上來了,金烏尚未西墜,有人甚至不及吃晚飯就早早在場內坐等。好容易熬到天黑,人們前呼後擁的簇著放映員開動發電機,哇塞!場內放映機旁吊著的電燈泡突然亮起來,把四周照得通明,刺得人睜不開眼睛,全場譁然。不過,可不要高興的太早了,離放電影差得遠呢,幹部還要講話。大幹部、小幹部挨個講,東扯西拉的講,顛三倒四的講,語無倫次的講。講,講,講,似乎講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過話癮。殊不知,大家都急等看電影,全場小孩哭,大人叫,發電機轟鳴,還有誰能聽進他們一句話!只落得罵聲迭起。

終於,話講完了。照例先是放幾段「新聞簡報」,基本都是興修水利,工農業生產大豐收之類的消息,再放所謂正片。簡報還沒有放完,那些剛剛還在嬉鬧的孩子就都酣睡,小的在小媳婦們懷裡緊緊地抱著,那大些的便依偎在爺爺奶奶的身邊做夢。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影片的內容慢慢已能理解大概,也和大人們一樣,時常電影散場之後,還捨不得離開。這時候,國民經濟已經好轉,電影愈來愈精彩,我們小孩子當然是對戰鬥故事片和反特片情有獨鍾,像南征北戰、智取華山、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董存瑞、虎穴追蹤、撲不滅的火焰、上甘嶺、鐵道游擊隊、地下尖兵、羊城暗哨、紅孩子、古剎鐘聲、黑山狙擊戰、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等,至今記憶猶新。我們當時學習負擔可沒有今天的孩子們繁重,有的是時間跟著電影隊轉,七里八里,在所不辭,同一部影片看個八遍十遍也不足為怪。有時跑了白趟,就自我解嘲,所謂「革命英雄跑白路」,或者說看的電影是「無影無蹤」。雖然我後來離開了故鄉,但是農民喜聞樂見的這种放映形式,一直在農村延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無論怎樣說,電影在廣大農村寓教於樂,其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是毋庸置疑的極其深刻,功不可沒!

隨著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利好,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農民開始富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認識水平空前提高,思想觀念自然會緊跟著發生變革更新。經濟體制的調整,審美情趣的飛躍,電視在農村廣泛普及,一時間使得電影藝術在農村漸消漸散,像我們昔日那般看電影的鼎沸場景經久不見,猶如那些過時的淘汰農具,電影似乎也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被農民甩到一邊塵封不動了。

現在忽而聽弟弟說要放電影,心裡一時說不出是喜悅還是感傷。我得收韁勒馬,候著開映,姑且重溫兒時舊情。

真乃滄海桑田,心急火燎地熬到晚上,感今懷昔,在我的面前幾乎樣樣變味,淮橘為枳。首先是沒有幹部講話了,一上場就放映。這是唯一的好現象,觀眾不用著急,也無需耗時了。

但是,放映員卻太不靠譜,他接通電路,萎靡不振的把放映機搗鼓了好半天,好!放出來了——只有圖像,沒有聲音,——簡直就是我小時候的「無聲電影」。重新搗鼓半天,好!又放出來了——有聲音,沒有圖像,——像是在讓人聽收音機。停了一會,乾脆說:放錯了。於是,再反覆搗鼓好半天……


終於真放出來了,有圖像有聲音,——竟是老掉牙的動畫片——「猴子撈月亮」,圖像走形,音樂走調,話語走音,明明是皓月當空,但是糊里糊沓的猴子們就像在大雪中亂鑽,說話的聲音當真和猴子鳴叫也差不了多少。

觀眾實在少得可憐,沒有青年人也沒有兒童,只有東零西落的幾個中老年人心不在焉的閒聊、抽煙,卻並不朝銀幕看,聽說沒有戲劇片,大多先後便拍拍屁股走了,我也不尷不尬地溜回了家。據說,去年也放過一次,只有一個人觀看。

中國的電影歷經百年,從無聲發展到有聲、從黑白髮展到彩色,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健步走向世界。依靠現代科技的裝備,高新科技的發展,當代電影已從普通銀幕電影發展到寬銀幕電影、立體聲電影、環形電影、全息電影。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現在還用電腦來拍攝新的電影。那麼,為什麼我們農村放映不但不能與改革開放形勢發展同步,反而不進則退,出現斷裂?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沉思!


儘管現在農村有許多富餘勞力赴城市打工,但農村仍是地廣人多,經濟文化相應處於弱勢,人們的素質亟待大大提高,才能乘上時代的列車,否則,必定會尾大不掉,牽制社會發展。

電影是一門方便利行的宣傳教材,舉措倘能得法,它在農村不但沒有過時,不會淘汰,而且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於任何有責任心的人,無論是從政治需要還是經濟效益上講,決不當讓電影藝術敗離廣大的農村陣地。有司慎思!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N6_T20BJleJMoPMmd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