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御心四術》教你管住不聽話的孩子

2019-10-12     養育完美男孩

孩子過了12歲,進入青春期,往往有這些特點:

1、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對大人的話反感,反應激烈。

2、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總是和父母對著干。

3、如果家長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非常厭煩。

4、成績急速下滑,厭學情緒嚴重,抗拒學習。

5、情緒波動起伏大,容易跟其他孩子經常發生衝突。

原來很乖很可愛的孩子,忽然間怎麼變成這樣了呢?他們腦袋裡都在想什麼呢?

每當孩子直接頂撞,對父母的話軟硬不吃的時候,家長們恨的牙痒痒,有的甚至直接一拖鞋就拍過去了。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鬼谷子提出的《御心四術》,不僅用於職場,也可以用在教育上。

家長們用心學習,再不聽話的孩子也能管得住。

第一招,順心術: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跟孩子說話之前,務必要做到沉穩的思考;要求孩子做的事務必要做到遵循規律、順理成章。

想要管住孩子,就要下足功夫:

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情緒狀態,事情的來龍去脈,利弊得失,再據此分析,選擇最優的解決方式,把該想的都想到,梳理清楚脈絡,想好該說的話。

和孩子說話時,有條不紊,娓娓道來,才能讓人信服。

俗話說:順情好說話,耿直討人嫌。

和孩子談話,教育孩子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避免在孩子情緒差,或者在其他人面前說。

並且,父母一定要注意,對孩子的要求必須合情合理,並且保證孩子經過努力一定能做到。

不然,如果父母提出的要求如果不合情理,或者不切實際,孩子怎麼努力也做不到,就會降低父母的權威性。

第二招,御心術: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隱秘地、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頭腦里不斷思考是否可行,明確指出成敗得失,以此來引導別人。

父母說話之前,先要在腦中千百次的思考、衡量,看是否可行。

人都是趨利的,孩子也不例外,要想引導孩子,就要指出利害得失。

不過,不同的孩子,喜歡的事物不一樣,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心理需求也不一樣。

家長和孩子說話前要做好調查,投其所好,才能百發百中。

比如,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中,5、6歲~8、9歲之間的孩子認識到必須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思想,努力做一個成人眼裡的「好孩子」,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就要誇他聽話,告訴他如果怎麼做更乖,引導他向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

而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再誇他聽話,告訴他怎樣做更乖則只能激起他的逆反,更要跟父母對著干。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要想引導他們,就要誇他們有個性,告訴他們怎樣做看起來更酷,怎樣做更有面子,他們才會乖乖聽話。

第三招:變言術: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說過去的事情,要用順應孩子喜歡的言辭,說未來的事情,就需要用變言,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滿。

說話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因為凡事總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意外,以免自己將來下不了台。

記住清代名臣曾國藩的一番話:「福不享盡有餘德,勢不使盡有餘力,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

和孩子談話,切忌對立情緒,不能直來直去。

家長可以用故事來轉移孩子的情緒,緩和一下,孩子更能聽進去。

有個萬能的故事開頭:「媽媽小時候……」,非常好用。

有了媽媽小時候的代入感,技能轉移孩子的情緒,避免對立,又能通過故事鼓勵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

第四招,合心術:方來應時,以和其謀。

剛開始應對時,要迎合孩子的想法,以揣測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預測孩子下一步的謀略,藉以順應孩子的心思。

說話要抓住時機,說應景的話,只關注當下,切忌翻舊帳。

很多家長,尤其是媽媽,特別喜歡翻舊帳,說著說著就跑題了,談話變成了情緒發泄,一點收穫都沒有,最後演變成一場雞飛狗跳。

教育孩子一定要避免嘮叨,一件事只說一遍,處理完就不再提, 絕不翻舊帳。

在談話過程中,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先說目前的問題,問問孩子的想法,再順著孩子的思路往下想,分析利弊得失,提出假設,告訴孩子各種做法對應的後果,讓孩子自己選擇。

說話的過程,其實也是觀察的過程,看人下菜碟,對症下藥。

教育孩子,要說服而不是壓服,壓服的結果只能是表面服了,內心卻是越壓越不服。

鬼谷子的《御心四術》,不僅可以用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一定要認真學習,做足工作,才能教好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H0Nw20BMH2_cNUgTS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