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亮:超級產品助增長:激發網際網路企業發展新活力

2019-10-17     艾永亮產品創新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殺戮四起,三足鼎立。


超級產品:變局

1993年至2019年在網際網路發展趨勢來看,這也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這個大變化的時代,我們見過利益至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巨擘,在網上當鍵盤俠,幽默在線的段子手。

但我們看到最多的還是那些聰明的收割者「大佬」,他們並不是技術的先驅者,也不是新模式的引領者,但卻能憑著雄心勃勃和上下其手,最後獲得了勝利。

英雄枯骨無人問,巨擘上位天下知,這才是時代進行大變化的本質。

我們有幸知曉這段崢嶸歲月,從印刷時代到數字文明。

也許若干年後,仍然會有人感嘆1993年至2019年這段刷新歷史的「信息革命」。

在馬雲的告別晚會上,他與六萬多名員工合唱《追夢赤子心》,在點燃情緒之時,不僅讓人感慨,這哪是簡單的「赤子之心」那麼簡單,馬雲眼眶裡的未流出的眼淚,隱藏著「一個網際網路世界」


超級產品:捆綁

一、被捆綁的網際網路

在網際網路信息時代,用戶在下載某個軟體時,稍不注意就會被捆綁上一系列的插件,例如,它們會在你裝殺毒軟體的時候,附帶自家產品的瀏覽器,會在你下載遊戲的時候,附帶自家的播放器,每次上網下載軟體時,用戶都得拿出5.5視力的架勢仔細看看,該軟體有沒有捆綁什麼軟體。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起百度了

當時的百度作為中國三大網際網路公司,按理說它是不差錢的,但它最愛走的還是捆綁插件路線,它們旗下的軟體企圖占據用戶電腦硬碟的種種舉動不禁讓人心生厭惡,但那時的你又無可奈何,畢竟當時的百度可謂是橫著走的存在,你在網際網路上的操作得用上它。

就是百度的做法打開了捆綁這條道理後,許多網際網路公司將捆綁插件當做最有利的「武器」,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從2003年開始流行的hao123,它將捆綁插件用得爐火純青,於是在2005年時就被百度高價納為己有,這可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而金山毒霸、瑞星、魯大師,這些殺毒軟體也不甘示弱,被捆綁插件折磨的懷疑人生,作為小白網民你不可能不用殺毒軟體吧,有時候就連程式設計師也難逃它們的「毒手」稍微不慎,電腦又多了一堆不知名的插件。

時至今日,捆綁插件仍然在PC端肆意放大招,唯一有所進步的大概是現在捆綁插件用戶還有選擇權,只要你不需要的插件點擊取消均可,再加上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手機比電腦更受用戶的歡迎,也讓不少用戶逐漸遠離被捆綁插件的煩惱。


超級產品 :模仿

二、網際網路的模仿之路

1998年,新浪模仿雅虎

1998年,QQ模仿ICQ

2000年,百度模仿谷歌

2003年,淘寶模仿易趣

2009年,微博模仿Twitter

2012年,滴滴模仿Uber

2019年,綠洲模仿Instagram

從這些數據中心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個別產品,不少後來者都超過了它們的模仿對象。

而從這些技術思想來看,網際網路創新產品都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沒什麼關係。

從萬維服務連接html超文本協議中,從微博到wordpress的網站插件,從Android開放系統到Linux開源架系,從P2P再到如今的區塊鏈TPS。

這些技術思想都與中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包括網絡運營技術,谷歌有三大技術文檔:Google File、Bigtable、System、MapReduce是目前網際網路企業大數據業務的運營基礎。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美團CEO王傑也是模仿中的佼佼者,早期他建立的人人網就是模仿Facebook獲得人生第一桶金,後面又折騰出個迷你博客網站飯否是模仿Twitter。後來因為特殊原因被關閉,要知道在2007年時飯否差點取得了成功,美團CEO王傑真是模仿界的勞模。

國內網際網路從誕生至今,它們的技術思想基本上都是模仿國外模式的,就連今天幾乎遍布全國的阿里巴巴,它們在技術上並沒有多大的突破,有時不僅是模仿還會跟風,一時之間冒出許多的P2P、B2B、SNS網站,卻沒有人會去在意這種模式是否會侵權。

模仿的基因早已深入骨髓,當然,我們了解每一個網際網路創業者的艱辛,在那樣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時代,任何規規矩矩的人生失敗率較大,但這並不是企業一味地模仿別人的理由。

在國內模仿網際網路技術的26年來,曾經發生過一個經典的事件,據傳聞,某位網際網路大佬曾經痛罵自己的下屬:「創新?那麼麻煩,趕緊給我把XXX的圖片也給我模仿過來。」


超級產品:鍵盤俠

三、網際網路中的鍵盤俠

在早期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內容上還會有所追求,但發展的越好就越追求「即時滿足」。

1997年的網易一直打著「有個性」的定位,想要輸出價值觀。

但到了2013年開始了新的資訊平台後,它們逐漸迎合網友所喜歡的。

1998年騰訊網為了搶奪用戶,還特地建立了評論部,推出評論「今日話題」的功能。

2014年的自媒體內容,企業們為了吸引住用戶的目光更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從1997年開始初試鋒芒的文學網站、論壇BBS等,那些曾經文采斐然的原創者至今威名遠播,天涯社區更是臥虎藏龍,那些原創者都有著自己的顯著的個性,而如今的媒體內容幾乎都在迎合用戶。

而如今的網際網路理性聲音日益減少,迎面而來的是充滿情緒化的內容。當我們打開App時,滿屏的美女廣告讓普通用戶迷失自我,人性中的獵奇和惰性,讓大部分的用戶一輩子都在低俗的泥坑裡「即時滿足」。

現在的網際網路也早已發展到視頻時代,碎片化+多媒體讓更多人成為低俗內容的「寵物」,曾經給人們帶來認知的網際網路,現在只剩下少數自律的用戶才能主宰自我。

從網際網路發展的這20多年來,它並沒有讓人類進化,反而使人性墮化。


超級產品:知識版權

四、知識版權該何去何從

在2005年以前,用戶可以在網上找到任何想看的內容。

到了2010年,用戶可以在網上找到絕大多數內容。

在盜版深受用戶喜愛的時代中,有免費的音樂、視頻、軟體,任何一款需要收費的產品,在用戶的印象中都會大打折扣,定義網際網路只有兩個詞:免費,只有免費才會受歡迎,現在的人連電影院都不太願意去了,寧可網上自己搜免費的資源,或者等待官網上免費的資源。

1999年至2011年,盜版在文學界橫行無忌,就算某些網站開啟了VIP閱讀模式,但仍然有許多人可以在其它網站上看到文字內容。

直到2010年,樂視網開啟了產權保護這條路,雖然它在發展上極具爭議,但在推動網絡版權方面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樂視網創始人賈躍亭先是用低價收購了許多版權內容,再通過維權的方式提高了IP價值,從此,各大音頻的版權問題得到了極大的保護與尊重。

要知道在那之前,百度MP3直接將許多內容據為己有,直到以韓寒為首的百名作家發起維權,然而並沒有什麼用,百度見招拆招,輕鬆化解、時至今日,各大媒體平台仍然在肆意拿著別人的心血晃悠,知識版權的文件更是堆積如山。

所謂的」知識版權「真的能夠幫助那些原創者嗎?


超級產品:中心化

五、去中心化至中心化

如今你使用的已經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了

全球資訊網之父,蒂莫西·約翰·"蒂姆"·伯納·李爵士,他認為網際網路本質是去中心化的結構,每個人都可以建設屬於自己的網站,但現在,網際網路早已成為了中心化的結構。

如今的網際網路創業者,你需要域名就得去購買,而伺服器也可以選擇阿里雲或騰訊雲,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畢竟你還能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網址。

隨著蘋果的出現,它用iOS系統和Phone將網際網路企業給鎖住了,唯一能與其抗衡的是Facebook、Google、Amazon.....但你會發現這些企業跟蘋果好像也沒什麼多大的區別。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中心化亦是如此,從1998年的騰訊,到1999年的阿里巴巴,再到2000年的百度。

這些似乎在20年前就註定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構建,新巨頭位元組調動、拼多多、美團、京東都是自成一派的存在。

現在的創業企業都覺得建設自己的網站沒什麼用,服務可在小程序內完成,產品也可以開個淘寶店就能完成,新聞可以在某些信息網站上發布,他們已經不屑於創建網站了,流量來得太慢,還不如直接「抱大腿」。

如今的網際網路中心化也並不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主要還是巨頭們用流量控制住一些新的可能,一旦有新的競爭對手,要麼咱們來個模仿大賽,你有什麼,我就有什麼,我的流量還比你多得多,看誰耗得過誰,還在堅持?那我就收購你,反正總有一種手段可以把你據為己有,這不阿里巴巴就收購了考拉和領投雲音樂。

網際網路已經完全中心化了,我們認為網際網路能給每個用戶帶來自由,現在才發現,太過於依賴網際網路的我們已經逐漸不太想去思考。最終這種壟斷的方式,讓巨頭們將用戶緊緊的抓在自己手上。


超級產品:發展

總結

網際網路在發展的這些年來,總是變化多端,不僅輝煌過,也有過溝壑,再鋒芒畢露的網際網路企業,最終也會被形勢所迫沾滿「污垢」。

那些經歷網際網路洗禮的企業,無論是哪個行業,在創建神話的時候,也背負著社會口碑,就像如今的網際網路媒體內容一味地去迎合用戶,只顧著模仿他人產品的企業,最終失去了自己原有特色的產品,結局只能「自食其果」。

對此網際網路企業應當反思,開始尊重創新與產品,最後才能造就高回報的超級產品。這又何嘗不是為用戶著想的一環,一家輸出積極內容的企業對如今的網際網路用戶尤為重要。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6Gv120BMH2_cNUgGf1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