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梅江兩岸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便有:東有三坑,南有泮坑,北有鸕鶿坑的流傳。東邊的三坑,盡出讀書人,留餘堂張屋,開基百多年來,人才輩出,文風鼎盛,軼事連篇。
一、孝創開基留餘堂
話說距今一百八十多年前,有張姓十六世祖應謙公孝創,在梅城郊區選址做屋。他與地理先生來到梅城東郊東靠蘇姑寨,背臨周溪河的廣闊田野上,地理先生告知,此地為「烏鴉落洋」,是建陽宅的風水寶地,但是財丁不能兩旺,可選其一。
孝創公考慮再三,問道:「丁旺如何?」地理先生說:「丁旺是子孫綿延,人才輩出。」孝創公心想,有人何愁無財,便朗聲答道:「如此便足矣」。於是主人買下了做屋的土地,擇吉日動工。經二年努力,一座三堂四橫,70間房,占地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客家民居終於落成。在熱烈的鞭炮聲中,孝創公冷靜地思考該給新屋取什麼名堂……他想起先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告誡,想起「創業難守業更難」的哲理,他就給新屋取下「留餘堂」這個不落俗套,又富有內涵的屋名,希望子孫凡事要留有餘地也!
隨著留餘堂新張屋的落成,家族人丁果然興旺了起來,接著又在屋旁邊建了「京卿第」、「松雲精舍」、「西農望歲之居」、「泳花書屋」等屋舍和學堂,造福後裔,惠及鄉鄰。
留餘堂人本分、忠厚,深得四鄰的尊重,周圍新建的房屋大都面向留餘堂,如七星拱月,若百鳥朝鳳。
二、堂聯勱志傳後人
春節貼春聯,是中華民族傳統風俗,留餘堂人也不例外,也是年年「總把新符換舊符」。但是不同的是,有自己的特點:堂聯內容不變,三副堂聯內容相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孝創公乃是飽讀詩書經文、真知灼見之人,他興建留餘堂之後,考慮到已為子孫後代置業留下物質財富,也應該為子孫留下精神財富。於是,他撰寫出一副寓意深刻的堂聯。這堂聯是:
「孝友一家,庶可承忠厚綿延之澤;
蒸嘗百世,其毋忘艱難締造之勤」。
此後,年年春節,廳堂兩邊柱上貼的都是這副內容的對聯。副堂聯,張貼在圓柱兩旁牆壁上。後來,玄孫資度也擇毫這副春聯,張貼在圓柱兩旁牆壁上。三副不同書法風格、氣質、內容相同的對聯,同時,貼在廳堂上,的確不同尋常,一時傳為佳話,後裔承祖傳至今。這真是:物換星移山河變,勱志堂聯未曾改啊!
三、人才輩出譽滿城
張資平誕生於留餘堂,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家,出版多部愛情小說,稱為「鴛鴦蝴蝶派力主自由戀愛,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敢於封建制度的創辦婚姻唱對台戲,可說是獨樹一幟。
張資平
在抗日戰爭中,寫過大量文章與小說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也客觀地介紹過日本的社會、人文風情。
張資平和郭沫若一起在上海創辦了「創造社」,他的作品編入《中國十大作家小說選》。
留餘堂被列入名人故居。
留餘堂張屋以人才輩出而聲蜚嘉應州,以造福梓里而譽滿鄉間。
曾資助孫中山先生命運的張淑是名進士,訪讀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獲法學士學位,歷任東京使署,橫濱總署,神戶領事館總領事。
前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的老師張資珙是「中國文化學會」的發起人。多次講學於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等,是轟動西歐科學界的中國少有的科學家。
書香門第,源遠流長
曾在聯合國國際勞工局任職的張天開,在加拿大學特婁、日內瓦等地為國際勞動經濟、勞動組織運作之研究作了一定的貢獻,為國爭了光。
書畫家張資度的作品入選全國美術展覽參加過美國芝加哥博物展。其國畫至今仍被北京博物館收藏。
曾任雲南省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張盛祥在解放戰爭中出生入死,在中越反擊戰中任邊防指揮。參加部隊條例,作戰原則等編寫。
葉劍英元帥當年在東山書院的鄰座同窗張伯裕是梅州中學資深老師。葉帥有次回來曾跟問過張資群。遺憾的是沒人知道就是伯裕老師。
四、春風不省封疆界
應謙孝創公,生有三子,分長房、二房。子孫衍繁,香火甚旺。上廳中央擺有兩行六台八仙桌,每到年節敬神時,以桌縫為「三八線」,左邊歸二房人使用,右邊歸長房人使用。當時,二房人丁較旺,左邊二房人總是爭先恐後排隊上供茶、酒、三牲、果品。而右邊長房人丁較薄,總是不慌不忙,不愁無位子可擺。有一次,二房舉子資溥斜睨瞧見右邊有空檔,便輕輕的將奉品往右挪去。那邊站著一位叔公,假裝未看見,只咳了一聲。舉子是機靈人,早已會意,出口成章道:「春風不省封疆界,雨露於時豐麥苗」。叔公轉面望著這侄孫,露出了讚許的笑容,點頭捻須連聲叫好。
從此,敬神擺供品不再分房界了。「春風不省封疆界,雨露於時豐麥苗」這兩句詩句,成了留餘堂年年的春聯。
五、珠聯璧合好姻緣
歷史上一次一次的戰亂,使一批一批的中原人南遷。在這人群中有兩宗人患難與共相互扶老攜幼。一同來到嶺南梅城下市,這就是張黃兩家的淵源,兩家情誼共一心,一塊璧玉分兩半。
先是彥高公之子孫女麟寓公之女張素珍嫁與黃遵濤(立夫);後來,黃遵憲之妹嫁到了張家。外甥張資度,字亦權,詩書畫具佳,與舅爺興趣愛好相同,經常一起棋琴書畫,詩詞歌賦。人境廬還保存有黃遵憲寫給外甥的信函:「多日不見甚念,有暇望來一敘……」
後來張資度的長女翠雲又許配給了長孫黃能立。
再後來,張資度的孫振華,上海讀大學回鄉,黃又找到了黃遵憲的曾孫敬昌。兩人由世交進一步成了文友。張黃兩家姻緣不斷,從此還有多次的姻緣。留餘堂年年歲歲,不管是春節,祝壽婚嫁彌月,大門的紅聯一直是:「珠聯璧合,鳳翥鶯翔」。
(來源:客家精英手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