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每個器官都由不同的細胞組成,大腦里有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心臟中有心肌細胞;肝臟中有肝細胞……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胞各占其位,各司其職。
如果細胞「長錯了」地方,會發生什麼呢?比如:胃裡長出了「腸細胞」……
1,胃裡長出「腸細胞」是怎麼回事?
胃裡長出「腸細胞」,其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理現象——腸上皮化生。
1
什麼是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它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胃粘膜自我修復的過程和結果。多種慢性胃病均可出現腸上皮化生,更有數據顯示,在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中,10%以上人群可見腸上皮化生。
正常情況下,胃表面生長的應該是具有胃酸分泌功能的胃粘膜上皮細胞,腸道表面生長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腸粘膜上皮細胞,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結構不同。
而如果胃黏膜細胞嚴重受損,結構出現一定的改變,就會越長越像腸粘膜細胞,也就是胃粘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替代。輕者僅有少數腸上皮細胞存在,重者可見腸絨毛形成。這種改變,看上去就像是腸粘膜細胞長錯了地方,因此稱為腸上皮化生。
2
腸上皮化生的診斷
腸上皮化生需要藉助胃鏡進行診斷,病理檢查是金標準。通過胃鏡取下部分組織並製成切片,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特點,即可確診。
2,腸上皮化生會導致胃癌嗎?
比起單純地討論腸上皮化生,大家可能更關心它會不會導致胃癌。那麼,究竟會不會呢?
一般認為,腸上皮化生是可以發生癌變的,這可能與它具備了吸收功能,吸收了有害物質卻難以及時排出有關。不過,癌變的幾率不超過5%,而且並非所有的腸上皮化生都可能發生癌變,這還與它的分型有一定關係。
1,胃癌與腸化生分型有關
根據黏液分泌的情況及性質,腸上皮化生可以分為兩類: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
小腸型化生:即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其上皮分化好,在良性胃病中的檢出率達57.8%,尤其多見於慢性胃炎,炎症加重,腸化生也隨之加重;這說明小腸型化生可能屬於炎症性質,與胃癌關係不大。
結腸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檢出率為11.3%,而在腸型胃癌旁粘膜中檢出率達88.2%,說明可能與胃癌相關。
一些患者的腸上皮化生也可能介於兩者之間,既有小腸型化生,也有結腸型化生,這種情況也存在癌變的可能性。
2,腸化生到胃癌還有一段路要走
即使查出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也不必整日憂心忡忡的,因為從腸上皮化生到胃癌,還有一個異型增生的階段。有研究顯示,腸上皮化生合併異型增生時,根據病理改變的嚴重程度,發生癌變的幾率高達25%~40%。
不過,通常來講,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到輕度異型增生需要5~10年的時間,而從輕度異型增生到上皮內瘤變又需要5~10年的時間。如果能在這段時間內做個胃鏡,及時發現病變,積極控制或切除,從而阻斷它發展成胃癌。
【小貼士】
胃癌的發生常常悄無聲息,早期很可能沒有症狀。45歲以上人群,無論有無不適,都建議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尤其是有胃部腫瘤家族史的人。
3,查出腸上皮化生,應該怎麼辦?
腸上皮化生在某些情況下有一定的癌變風險,大家也難免多有顧慮。如果查出腸上皮化生,究竟應該怎麼辦?
其實,腸上皮化生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密切相關。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結構變化,慢性萎縮性胃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
有研究顯示,腸化生人群中,萎縮性胃炎患者占65.5%,而且年齡越大、萎縮區域越大,腸化生的比例也越大。腸化生的發生部位與萎縮性胃炎部位基本一致,大多出現在胃竇部(也是胃癌的高發區),其次是體竇移行部位。
也就是說,如果查出腸化生,可以按照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或保養,減少胃粘膜萎縮,從而避免腸化生進一步發展。具體怎麼做?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過熱、過咸的飲食容易刺激胃黏膜細胞,影響其增殖,甚至促進細胞凋亡,從而可能誘發慢性萎縮性胃炎,增加腸上皮化生出現的幾率。
長期吸煙、飲酒者患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風險明顯升高:香煙中的焦油和尼古丁、酒中的乙醇都會對胃黏膜造成強烈的刺激,增加胃炎風險或進一步加重胃炎,腸化生也會隨之加重。
因此,平時生活中應儘量做到飲食規律、清淡溫和,避免吸煙飲酒,還要少喝濃茶,注意葉酸、維生素B12的攝入。
2,清除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時治療,有1/3的患者可能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而引起腸化生。對於已有腸上皮化生的患者而言,應積極清除幽門螺旋桿菌,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
3,積極治療膽汁反流
如果患者存在膽汁反流,也需積極治療。因為膽汁中的膽鹽會削弱胃粘膜的保護機制,使原來分泌入胃腔中的胃酸反彌散入胃粘膜,從而造成胃粘膜損傷,進一步加重腸上皮化生。
4,不亂用藥物
很多藥物都可能損傷胃黏膜,如常見的解熱鎮痛類藥物: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生素類藥物:四環素、紅黴素等;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強的松等。經常亂用藥物就可能導致或加重胃炎,促進腸化生的發展。
5,避免不良情緒
胃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之一,長期處於緊張和壓抑的情緒中,會引起神經調節系統紊亂,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胃酸過多,傷害胃黏膜,進而導致慢性胃炎,誘發腸上皮化生。
此外,必要的藥物治療和定期複查也必不可少。如果只是單純的腸上皮化生,一年後複查胃鏡無變化,可過2~3年再複查;如果腸上皮化生合併瘤變、異型增生等,建議6~12個月複查一次。
4,避免腸化生守好「防線」是關鍵
前面說到,腸化生這種病理現象其實是胃粘膜自我修復的過程和結果。也就是說,守護好胃粘膜,避免胃粘膜受損,就能有效避免腸上皮化生的出現。
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胃粘膜呢?
1,適當多吃蛋白
成人每日攝入的蛋白質含量應在30g左右。人體內缺少蛋白質,不僅會導致胃酸沒有中和物,也會因為胃裡排空過快,而導致胃酸腐蝕、損傷胃黏膜,導致腸化生的出現,增加胃癌風險。
而蛋白質可以中和胃酸,降低胃酸的PH值,保護胃黏膜。日常飲食中不妨適當增加牛奶、魚肉、蝦、瘦肉、豆類及其製品等食物。
2,多喝白開水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科的魏瑋主任認為,多喝白開水在某些程度也能保護胃黏膜。經過燒開後又晾涼的白開水,在中醫上被稱為太和湯,是胃部養護劑,有助於避免胃黏膜損傷,減少腸化生。
3,吃點甜菜頭
甜菜頭也是養胃食材,因為甜菜頭不僅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還富含果膠和天然紅色素,都能保護胃黏膜,對減少胃黏膜損傷有一定作用。具有類似作用的還有南瓜、紫甘藍等。
4,白芨+黃芪
取白芨、黃芪各30g,煎煮40分鐘後代茶飲用,每天喝200毫升。
白芨生肌護膜,黃芪托瘡生肌,兩者搭配可固護胃氣,提升免疫力,有助於減少抗凝藥物、生冷食物對胃部的損傷,幫助修復胃粘膜。具體用法用量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