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小軍和媽媽一起回老家。剛上動車時,他把臉貼在車窗上,媽媽在一旁說:「怎麼能把臉貼在窗戶上,多髒!」媽媽剛說完,孩子能忍住不把臉貼在車窗上,可過了一會,孩子又開始貼臉。媽媽忍不住發火:「和你說了那麼多遍不要把臉貼過去,你怎麼就是不聽?」
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說什麼不聽什麼,其實啊,三四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他們表現得越來越有主見,其實這是好事。而這個年齡的孩子犯錯,家長也需要掌握一些應對技巧。
一、如何把糾正錯誤這件事變容易?
1. 明確規定
家長不用在細節處與孩子錙銖必較,只要和孩子共同規定,這件事應該如何做,不能怎麼做,如果這樣做了會產生什麼後果。孩子只要保證在大框架內不犯錯,不出格,家長都不必事事追在孩子身後,糾正孩子的不足之處。
同時,家長在糾正孩子錯誤前,要捫心自問,這個錯誤真的不可饒恕嗎?自己是想要一個完美小孩還是有些缺點的小孩?比如,孩子搭了個雙層動物園模型,家長卻說「你錯了!動物園只有一層。」這有什麼好糾正的呢?
2. 感同身受
有些孩子不論家長如何苦口婆心、千叮嚀萬交代全當耳邊風,家長不妨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比如,一個孩子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出門,回來時竟然把姐姐忘在了外面,他媽媽什麼責怪的話都沒說,只是拿了一塊布把孩子的眼睛蒙上,讓他走路。孩子慌亂了,媽媽這才說出道理「你看不見的時候是不是很害怕?姐姐看不見也很害怕,你把她丟在外面,她就更害怕了!」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弄丟了姐姐。如果這位媽媽一開始就劈頭蓋臉地大頭呵斥,孩子不僅不肯認錯,還有可能導致姐弟倆的關係惡化,孩子會覺得「帶著姐姐出門太麻煩了!」
3. 幫助解決
有的孩子道理都懂,可依舊屢犯屢錯,孩子也很無奈和茫然。這是因為家長只是說了一些廣而泛之的「官話」,和孩子說「你要乖哦!」「出門前,要記得拿好自己的東西!」這些孩子都懂,可孩子不知道怎麼實施才能改正自己的毛病。比如,孩子上學經常忘帶作業,家長已經說了很多遍「不能丟三落四」,孩子也知道這個毛病不好,可每次總是忘記。
首先家長可以先和孩子說清楚孩子這樣習慣會給他人帶來什麼不便,當孩子依舊沒有改變,家長不用去指責孩子,而是要和孩子商討如何徹底改變這個不足,可以用寫好紙條貼在書桌前或者門前,隨時提醒自己;或者讓家人一起幫忙記住,相互提醒。
孩子屢教不聽,八成是父母說了太多無用的廢話,讓孩子無法從中辨別真偽好壞。因此,父母在平常和孩子溝通時也要注意些問題。
二、家長平時和孩子溝通需要注意的問題
1. 注意表達
家長說的話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不要說些反話,孩子涉世未深,聽不出「好賴話」。而要把孩子的錯誤明確指出來,讓孩子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正確的做法。同時,家長要耐心聽孩子說話,了解孩子行為後面的原因,不能自己想當然地就給孩子「判刑」。在不涉及大是大非上,也可以選擇按照孩子的意願來做,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才會更願意和家長溝通。
2. 就事論事
孩子偶爾犯錯很正常,家長在糾正孩子錯誤時,要有的放矢,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不能孩子今天打翻了碗,家長就開始翻舊帳,「上次就打翻了一次,這次又打翻!」或者直接上升到對孩子的「人身攻擊」,孩子在外弄髒了衣服,家長不直接問孩子為什麼弄髒衣服,而是不由分說就給孩子貼上「不愛乾淨」「調皮搗蛋」的負面標籤,以偏概全。
3. 放寬心態
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功能,如果孩子屢教不聽,家長暫且不用心急如焚,偏想著要改造孩子。比如《紅樓夢》中寶玉特別喜歡吃女孩的口紅,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大逆不道的,可旁人怎麼勸說,寶玉依舊改不了這個習性,可到大了的時候,寶玉自然就不吃了。所以,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怎麼管都管不過來,索性就讓孩子自由發展好了,誰長大後不會自己走路、自己吃飯的。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lRx4m4BMH2_cNUgxh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