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五子良將之一,戰功無數,最讓人傳頌的卻是那次投降

2019-08-31   杯酒品歷史

魏國五子良將中,于禁是最有悲劇色彩,半生盡忠職守,戰功無數,只因為一次投降,功績無人記起,還要留下污名。

自古降將何其多?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夠生,為什麼要求死?來到現代,他每每淪為嘍囉,今天,我們來談談這位可憐的勇將。

先來看看《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

操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簡單點說,于禁治軍十分嚴格,嚴守軍法,而且為人清廉,就算得到敵軍財物,都不會私下取走,所以甚得曹操重用,大抵是一位很守紀律的可靠人物。

于禁字文則,漢泰山巨平人,黃巾之亂,他最初追隨鮑信,很來加入曹軍,屬將軍王朗覺得他有才能,推薦他任大將軍。曹操親自跟他對談,就封他為司馬,之後主下軍功無數。破黃巾餘黨、討呂布、陷袁術斬四將,等等,功勞甚多。

張繡背叛時,曹軍與戰不利,四散,只有于禁嚴守軍律,大軍不離不棄下且戰且退,順道捉拿打家劫舍的友軍,于禁堅持要先穩住陣營才向曹操報告事件,最後成功守住陣地,得到曹操讚賞,由此事,我們知道于禁重紀律重自軍安危多於自己安危的個性,得曹操讚賞,實在合情合理。

被後曹操跟袁紹的大戰,他作為先登(先頭部隊),以二千人守延津力拒袁軍。及後聯合樂進的歲騎五千,擊覆袁軍別營,殺數千敵軍,降二十餘將,戰果輝煌。及後回到官渡,負責守土山,袁軍死傷多。破袁軍後,被封為偏將軍。

于禁的朋友昌豨背叛,于禁領命討伐,及後昌豨雖然投降,但因為已過投降限期,于禁還是帶淚斬了這位好友,可見他守法之嚴。

公元219年,這位嚴謹的猛將,遇上改變他一生的大事件。關羽發動樊城戰爭,于禁和龐德前去協助曹仁,可惜遇上大雨,大軍被湮沒,被圍之下,于禁投降,龐德不降而亡。及後孫權擒關羽,將他留在吳。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放于禁回魏,回國時,他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曹丕表面上安慰他,卻命人畫上些關羽戰勝、于禁投降的圖畫,當他拜謁曹操時看到這些圖後,覺得丟臉,之後病死,下場悲慘。死後,被封為厲侯,忠義大半生的猛將,最為人傳頌的,卻是那一次投降,教人婉惜。

天雨被圍,那刻形勢比人強,于禁投降,可能不夠忠義英烈,但留下有用之驅以望將來報國,也實在合情合理兼可諒,而且投降後,他也沒有反叛投誠,只是被困,算不上反骨。

一個忠義大半生的將軍,難道連輸一次都不可以?三國時代,敗將無數,投降反骨者數不勝數,偏偏于禁得此下場,實在同人不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