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唐詩五首》
1.文學常識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hàn)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
王績,字無功,號東鎬子,唐代詩人。
崔顥,唐代詩人。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
王維,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有「詩佛」之稱,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他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稱為「詩王 」「詩魔」。
2.文章思想內容
《野望》: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黃鶴樓》: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通過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話傳說的觸動,抒發了弔古懷鄉之情。
《使至塞上》: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塞外壯闊綺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出使邊塞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荊門送別》: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錢塘湖春行》: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3.古詩理解性默寫
1、《野望》/王績
(1)詩中通過描寫傍晚景色,表現詩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詩句: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詩中通過對季節的描寫,表現山景蕭瑟寂寞的詩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3)詩中交代牧人獵者遂願而歸,收穫頗豐的詩句: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4)詩中透露出詩人閒情野趣中隱含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之情的句子: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2、《黃鶴樓》/崔顥
(1)詩中詩人從傳說入筆,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景物的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2)詩中能夠表達詩人對世事變遷的無限感慨之情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3)詩中描寫了自己站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象的句子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4)詩中情景交融,道盡無限思鄉之愁的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王維
(1)即景設喻,以物自比,敘事寫景,一石二鳥的兩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悵、抑鬱心情的語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3)刻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筆力蒼勁,意境雄渾的兩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渡荊門送別》/李白
(1)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2)化靜為動,用遊動的視覺描寫過荊門入楚地的壯闊景象,含喜悅開朗心情、朝氣蓬勃活力的語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4)藉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語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5、《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1)借鶯燕的活動來傳達春天來臨的信息並表達自己喜悅之情的句子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描繪春花初綻,春草吐綠的詩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3)描寫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描寫所見早春景象的句子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重點問題
(1)《野望》中尾聯運用典故有何表達作用?
借「採薇」的典故,表現詩人知音難覓、孤獨無依的苦悶與惆悵之情。
(2)《黃鶴樓》中詩歌運用典故有何作用?
詩的前四句從傳說入筆,寫由黃鶴樓而生髮的聯想,敘昔人乘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無限飄渺的感覺,其實蒼莽,為黃鶴樓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樣理解「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含義?
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飄飛的蓬草一樣飛出「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暗寫出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激憤和抑鬱。
(4)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
這兩句形象地描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直」字和「圓」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於景,寓悲涼之情於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託了守邊將士淒涼艱苦的生活環境,藉以反映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5)怎樣理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詩人用遠景勾勒出一幅氣勢雄渾的萬里長江圖。一個「隨」字,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生動再現出來,給人以空間的流動感。「入」字寫出遠處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詩句也蘊含著詩人喜悅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氣。
(6)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鶯爭暖樹」「燕啄春泥」寫出了一種充滿活力的動態美。這句話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結構對稱,節奏鮮明,熱情地讚美了具有無限生機的大自然,從而體現了詩人無限喜悅的心情。
課外古詩詞誦讀
庭中有奇樹
1、分析最後一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進」在全詩結構上起的作用。
卒章顯志,點明詩旨;升華情感(詩人在前面著重渲染之後,情感逆轉,眼前物不再是那麼重要,更令人傷感的是別離那麼久的時間,至此全詩的情感突然得到升華)。
2、分析本詩寫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在寫景上層層推進,由樹到葉,由葉到花(榮),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寫景過程中不斷醞釀升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樹、眼前的花,誰來欣賞誰來贊?一個獨守閨房幽怨憔悴的思婦形象躍然紙上;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奇樹」「綠葉」「榮」「馨香」等一組繁榮旺盛的意象,來突出自己的孤單寂寞,抒寫心中的哀怨傷感。
3、前人在評價此詩時說有一詩句非常有「新意」,表現了詩人的創造性,你能斷定是哪一句嗎?簡單說明一下理由。
「馨香盈懷袖」。香氣本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作者卻能把它寫得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很生動形象。
4、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門在外的丈夫。
5、「馨香盈懷袖」是值得讚賞的佳句,其中哪個字用得好?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懷袖」,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一個「盈」字,暗示主人公手執花枝,站立了很久。這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表現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6、試著用自己的話描繪詩中所描繪的景象。
在春天的庭院裡,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花的香氣染滿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這花有什麼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7、詩歌前四句借春景圖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前四句寫了在春天的庭院裡,一株綠葉旺盛生長的嘉美的樹開出了茂密的花朵。女主人公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目的是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丈夫,以此表達對遠方丈夫的的深切思念。
8、從前面六句看,詩人對於花的珍奇美麗,本是極力讚揚的,可詩人為什麼突然又緊接著說「此物何足貴」?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後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後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
曹操《龜雖壽》
1、開頭四句分別寫神龜和騰蛇,詩人的用意是什麼?請簡要說明。
告誡人們要尊重自然規律,神龜壽命再長,騰蛇本事再大,也難免一死,人生也是這樣,自然規律不可逆轉。托物起興,托神龜、騰蛇之物,引出下文對人生的感慨。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這樣的人生態度表現了詩人的什麼精神?請簡要分析。
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奮鬥拼搏,即使到了晚年,胸中也要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保持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壽命長短,不能被動地讓天決定;事在人為,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種人生態度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奮鬥不息、樂觀豁達的精神。
3、如何認識「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靈異的神龜雖然活幾千年,但它總還會有完結的時日。飛騰的異蛇雖然會乘雲駕霧,但它最終一死仍會化為灰燼。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4、「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體現作者何種哲學思想?
體現辯證的思維,既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
5、賞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句詩用比喻修辭寫出曹操雖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業,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壯志。
6、曹操所云:「養怡之福」指什麼?
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7、這是一首抒懷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詩,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它怎樣的人生態度和精神思想?全詩抒發作者何種思想感情?
《龜雖壽》體觀作者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表現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思想感情。
8、比」,是中國詩學傳統,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句,就表達了詩人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你能從你所學的古代詩詞中另舉一例加以說明嗎?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現了詩人不甘年老,報效祖國的情懷。
贈從弟(其二)
1、三、四兩句詩中的兩個「一何」,表達上各有什麼不同?
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全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象徵手法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3、詩是怎樣表現松樹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質的?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淒淒,松樹的腰杆終年端端正正。詩人採用反襯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惡劣的環境,通過描畫它與狂風、冰雹的搏鬥,突出了松樹的經寒不衰、凜然正氣的品質、形象。
4、詩人如此描繪松樹的形象,結合詩題,說說作者寫作的用意。
詩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勵他的堂弟要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即使處於亂世也要有一種堅定的人格追求。
5、這是一首詠物詩,詩歌標題是《贈從弟》而內容卻寫松,請你簡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本詩以松柏為喻(使用象徵手法),讚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作者自己堅守的品格及對從弟的勸勉之意。
6、三、四兩句詩用了什麼手法?風聲松枝各有什麼含義?
三四句用了襯托手法(或者是對比),用谷中風的迅疾兇猛襯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風聲象徵險惡的環境, 松枝象徵正直的君子。
7、全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松柏形象?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塑造了一個雄健挺拔、挺立風中而不倒,端正、歷經嚴寒而不凋,本性高潔、內心堅勁的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樹的高潔來自勉,並藉以勉勵從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梁甫行 曹植
1、「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在詩歌中有什麼作用?
柴門簡陋淒清,在海風中搖盪,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這些環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淒楚。
2、本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本詩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3、用自己的話說說海邊人民的生存環境?
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捲風也時有發生;住在破舊的茅草屋;依靠自然險阻和野獸爭生存空間;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環境描寫襯托出海邊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
4、賞析「妻子象禽一獸 ,行止依林阻。」
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的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野人一樣的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的愚鈍頹廢形象。們依靠自然環境的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的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的生存憂懼。
5、「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什麼?
是說天下的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捲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