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外號「小諸葛」,在抗戰時期,與蔣、陳、徐並稱為軍令部四巨頭,與李宗仁又有著「李白」之稱。
雖然每當大家談論起那段歷史,白崇禧與李宗仁總是被稱為「桂系軍閥」,但是白先勇總是表示,不希望大家將自己的父親稱為軍閥——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父親沒有選毛,也沒有選蔣,他選的是中華民國。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是不可否認的,毛澤東這樣評價他:「中國第一狡猾軍閥」,在中國將領中也總是被稱為「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等。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內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內戰全面爆發,1949年12月,國共兩黨內戰勝負已定,國民黨的敗局毫無扭轉的可能,之後李宗仁出發前往美國(之後又回到了大陸),而白崇禧選擇了跟隨蔣介石退到了台灣。
白先勇先生說,白崇禧沒有選毛也沒有選蔣,選的是中華民國,仔細看看白崇禧的事跡,的確不難看出,白崇禧的行為,更多的是為了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黨派。
白先勇
一路向北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展現,是在北伐戰爭時期。「小諸葛」這個名字,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北伐開始時,白崇禧應蔣介石的邀請擔任北伐軍的參謀長一職,一直到後來甚至一度代理蔣介石總司令的職務,其聲望一高再高。
孫傳芳大敗蔣介石,蔣被困南昌,白崇禧率領援兵擊敗孫傳芳,解南昌之圍,甚至在最後,俘獲了孫傳芳一方的兩萬餘人,取得北伐以來第一場大捷。
1927年,白崇禧指揮進行了龍潭戰役並取得勝利,孫傳芳軍隊幾乎全部被殲滅,這場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基石。
後來,蔣介石懷疑白崇禧通共,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白崇禧率部與紅軍打了一仗,給紅軍主力造成了慘烈的損失。
白崇禧
共同抗日
抗日戰爭是我國歷史上全國人民一起抵抗外地侵略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不論是什麼黨派人物,都在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去,這其中就包括白崇禧。
台兒莊戰役 —— 一場被編進歷史教材的抗日戰爭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讓很多人記住了當時的指揮官的名字:李宗仁,但是實際上這場戰役是屬於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合作指揮的一場作戰。
當時,李宗仁為戰區的司令長官,而白崇禧則是協助作戰。
1938年,白崇禧作為長江北岸作戰的主要負責人,指揮進行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場規模最大的保衛戰——武漢保衛戰,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同時,也是在這場戰爭之後,抗日戰爭正式進入相持階段。
在指揮武漢保衛戰之前,白崇禧參加了武漢軍事會議,在會議期間,白崇禧提出了多種作戰方針,並且在後來編寫了《游擊戰綱要》,後來成為了白崇禧軍事理論的代表作。
在1939年的桂南會戰中,白崇禧帶領指揮國軍唯一一隊機械化軍隊和桂粵系的軍隊,打敗了日本精銳部隊「剛軍」,取得了抗日戰爭中首場攻堅戰的勝利。
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共計剿滅敵軍一萬六千多名,創下日軍單日死亡人數的最高紀錄,這場戰役同樣也是由白崇禧指揮部署的。
退至台灣
1946年,國共雙方在四平展開主力決戰,蔣介石派遣白崇禧前往東北督戰和指揮,白崇禧的到來使得國軍士氣大振,在白崇禧與杜聿明的指揮下分三路包抄,四天時間攻克四平。
之後白崇禧希望能夠乘勝追擊,可是蔣介石下令不准白崇禧插手東北的戰事,讓白崇禧留在了南京,從此,國共兩黨實力發生逆轉。
1947年,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這次直接威脅到了南京,蔣著急不已,終於願意讓白崇禧帶兵,於是蔣介石便派白崇禧前往大別山圍剿劉鄧大軍。次年1月,劉鄧大軍損失慘重,被迫撤出大別山。
淮海戰役之前,蔣介石拒絕了白崇禧的戰略建議,六十萬精銳兵力毀於一旦。
白崇禧
徐蚌大戰前,國防部長與參謀部長提出由白崇禧任總指揮,才有可能贏了這一戰,蔣介石見大事不妙,只好答應。
白崇禧縱然才能卓越,只可惜大局已定,國民黨敗局已定,白崇禧深感毫無勝利的可能,又在指揮作戰上受挫,有人不服從命令,蔣介石又時常橫插一腳來指揮,白崇禧發覺,這場戰役投入越多損失越多,最後決定拒絕擔任總指揮。
淮海戰役終於爆發,國軍被引入包圍圈,蔣介石做出錯誤判斷,最終,五十五萬蔣介石黃埔精銳於淮海被全部殲滅。
1949年8月,白崇禧率部於在湖南青樹坪設下埋伏,幾乎使得146師被全部殲滅,並導致一萬三千人由於鼠疫病倒,這是我黨在1949年的內戰中第一次受到如此大的打擊。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毛澤東對白崇禧非常欣賞,派人前去策反,表示「此公可帶兵,如願起義,可繼續帶兵」,但是白崇禧不為所動,他說:「漢賊不兩立,自古歌頌的只有斷頭將軍,絕無降將軍。」
隨著蔣介石前往台灣之前,白崇禧對前來勸戒自己的好友說:「我必對歷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計······」
白先勇說過,白崇禧很清楚自己在和蔣介石去了台灣之後所受到的待遇不會很好,但是他依舊選擇追隨蔣公前去,他的一輩子都是在追隨國民黨,作為國民黨的將領,他心中認為自己應當與國民黨共存亡。
從北伐開始,到共同抗日,再到兩當內戰,可以看出在大多數的時候,白崇禧是為了國家,他心中的始終是國家大業。
白崇禧是一名優秀的將軍,但他不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這麼多場戰役下來,他夾在一堆政治家中間,舉步維艱,到了最後的時期,依舊能夠守住心中的大義,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