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直、中直駐桂單位定點幫扶馬山縣脫貧攻堅工作

2020-09-04     馬山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自治區直、中直駐桂單位定點幫扶馬山縣脫貧攻堅工作

過去的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找不到致富出路,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數年間為喬老村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發揮生態優勢做大鄉村旅遊產業」的好路子。

自治區檔案局館派駐的第一書記們,在馬山縣白山鎮民族村發展起桃李旅遊、鄉村農家樂、特色種養等項目,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大石山樣本」。

廣西醫科大學以「健康扶貧」「消費扶貧」為切入口,做好群眾健康的「守門人」和脫貧致富的「引路人」,幫助定點幫扶貧困村穩固脫貧成效,實現「小切口大療效」。

……

定點幫扶結碩果,涓涓暖流潤山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自治區直屬機關企事業單位主動與馬山縣加強對接,將先進的發展理念、豐富的幫扶資源和優秀的幹部人才不斷輸入馬山縣貧困村,不斷改善貧困村面貌。目前,自治區直屬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的貧困村均已脫貧摘帽。

抓黨建強引領

好生活在綠水青山間唱響

八月盛夏,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小都百屯迎來了最繁忙的季節。

「有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的定點幫扶,再加上各級政府的精準發力,我們村深挖旅遊資源,旅遊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村民們賺錢路子多了,口袋鼓了。」喬老村黨支部書記潘宏賢高興地說。

小都百屯依山傍水,如詩如畫。然而,長期以來當地村民找不到致富路。

如何盤活大石山區資源,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派駐的第一書記和喬老村「兩委」一道,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發揮生態優勢做大鄉村旅遊產業」的好路子。過去曾靠天吃飯的喬老村村民,如今緊跟著黨的步伐,不等不靠,頑強拼搏,在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幾年來,從發展產業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靠的是我們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潘宏賢說,群眾不願做不敢做的事,村裡的黨員帶頭做,用成果來帶動村民參與。

經過數年建設,小都百屯成為遠近有名的綜合型休閒旅遊度假區。度假區內有觀光農業園、風情百家園、水車園、百花園、百樂園、百香園6個文化園區,配套建設了特色美食街、特色農家餐館、休閒樂園、特色民宿、咖啡館,接待遊客量逐年提升。截至2019年,小都百鄉村旅遊區接待遊客量322萬人次,旅遊總消費1.5億元。小都百屯通過土地流轉合股經營、資金入股分紅等方式,引導和扶持貧困群眾參與種養殖業、旅遊業,拓寬了收入渠道,全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095元提升到2019年的12110元。

小都百綜合示範村全景

「我們將繼續開展『一幫一聯』走訪貧困戶聯繫貧困戶系列活動,精準用好扶貧資金推進落實各項扶貧項目,推動喬老村消費扶貧,不斷穩固脫貧產業,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派駐喬老村第一書記李奇駿說。

優隊伍助發展

新面貌在一點一滴改變

「我覺得『第一』不僅僅是『一把手』『第一負責人』,還是一種模範,一根標杆,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自治區檔案局館派駐馬山縣白山鎮民族村第一書記農建萍說。

把自己當作扶貧村的人,把扶貧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是自治區檔案局館扶貧幹部做好扶貧工作的不竭動力。2018年3月,農建萍接過接力棒成為民族村第一書記,為改變當地「九分石頭一分土」的窘境,農建萍將生態鄉村建設和旅遊開發有機結合,利用上局州屯位於環弄拉生態旅遊區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桃李旅遊、鄉村農家樂、特色種養等項目,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民族村實現整村脫貧,正沿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繼續向前邁進。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在幫扶工作中,自治區檔案局館積極探索定點幫扶村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改變當地落後面貌。在民族村,重點推進旅遊產業扶貧,指導做好種桑養蠶特色產業扶貧示範園建設,落實產業專項資金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玉業村,幫助制定和實施貧困村特色產業、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發展規劃,促進農民增收;在民新村,積極協調爭取資金支持,大力發展養雞、養豬等特色養殖產業,促進集體經濟增收。

白山鎮民族村

第一書記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的「急先鋒」,也是貧困群眾的「知心人」。群山延綿,盤山公路千迴百轉,這有如石頭王國的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加善村,正是自治區司法廳派駐貧困村第一書記王雋航的「戰場」。

到任兩年,王雋航點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加強村黨組織建設,通過「三會一課」常態化開展、流動夜校、工作隊員進村上黨課、黨員技術課等舉措,加善村黨建工作可圈可點,獲評「自治區三星級黨組織」。

有了強有力的黨組織作後盾,王雋航開始發動村裡的中青年帶頭創業。在深圳事業小有所成的潘興運夫婦毅然返鄉,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他們包下山林,種下200多畝的鷹嘴桃,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出售到各地,這片被人嘲笑「石頭開不出花」的土地,在潘興運眼裡卻是最美的「雲上瑤鄉」。

加善村鷹嘴桃林

駐村第一書記通過自身優勢,拿出繡花功夫,因地制宜、多措並舉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以產業發展促進貧困村經濟發展,使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山村的面貌一天天改變。

重民生顯特色

全面幫扶補齊致貧短板

在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最突出的致貧因素之一,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持續補齊的「民生短板」。

如何搬開脫貧路上的「絆腳石」,根治因病致貧返貧的頑疾?廣西醫科大學整合全校醫療力量,由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5所直屬醫院牽頭、其他二級學院協助參與的方式,組建了6支健康扶貧醫療隊,以一支醫療隊對應一個貧困村的包干幫扶模式,壓實健康扶貧責任。

3年來,全校19個二級學院(包括5所直屬醫院)共派出醫護人員3000多人次、醫學生近1000人次進行健康幫扶,受惠群眾覆蓋馬山縣全境10個鄉鎮共6多萬人。

作為廣西醫療技術最先進、綜合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公立三甲醫院,醫科大一附院讓專家「下沉」到基層,不僅開展義診幫扶等活動,還與當地醫療機構「結對子」,拓展健康扶貧範圍,著重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得起病。

2018年起,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馬山縣人民醫院結對為緊密型醫聯體,年均派出10名以上專家常駐馬山縣人民醫院,指導醫院管理和診療教學,把新技術和新理念帶到基層醫院。5個附屬醫院採取聯合義診、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方式,對馬山縣境內700多名醫護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傳、幫、帶」,幫助馬山縣各級醫療機構提高診療能力,為馬山縣培育出一支帶不走的健康扶貧隊伍。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派駐縣人民醫院的專家在查房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重要支撐,而消費扶貧又是產業扶貧的關鍵。2018年,為了使消費扶貧常態化,廣西醫科大學在全區高校中創新開設了扶貧農特產品直營店,幫助貧困村銷售農產品,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據統計,2019年直營店總營業額達100餘萬元。

2019年,廣西醫科大學在馬山縣採購扶貧產品370萬元用於職工福利發放,幫助6個貧困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共18萬元。此外,學校及各附屬醫院食堂採購馬山縣農副產品、各黨支部開啟「微信群+第一書記」採購貧困村產品近400萬元。廣西醫科大學利用消費扶貧培育貧困戶「多勞多得」的脫貧信心,摸索出一條「土貨進高等學府」帶富渠道,直接帶動馬山縣6個村263戶貧困群眾脫貧。

來源:南寧日報

記者:楊盛 方秋宇(實習)

編輯:蔣譚鮮

審核:韋紹群

監製: 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gGHWnQBeElxlkka9l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