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義的這家老字號里,我把正宗的豆花面吃成了「糊塗面」

2019-05-27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遵義行,話說一路遊玩茅台鎮、丙安古鎮和習水土城,最後來到了遵義。遵義是個紅色旅遊勝地,每天在街道上,都能看到身穿紅軍服裝的遊客們,感覺很有意思。

遵義會議紀念館

在遵義的兩天裡,主要參觀了遵義會議紀念館,拜謁了紅軍烈士陵園,也登上了鳳凰山。這裡是遵義會議紀念館,前面的子尹路是交通管制的,便於眾多遊客的參觀。

沿著遵義會議紀念館前的子尹路一直走就看到了這個小館子——陳記渾漿豆花面。前一天下午從紅軍烈士陵園步行回來時,就路過了這家小店,準備嘗嘗這個豆花面,一位正在打掃衛生的大叔奇怪地看著我,說,早賣完了。這就激發了我的好奇心,生意這麼好嗎?明天一定早點過來嘗嘗。本來想和大叔多聊幾句的,可是實在是很難聽懂遵義的當地話,這讓我苦惱不已。

第二天臨近中午就過來了,這裡距離我老城裡的住處步行約10分鐘吧。小店不大,這樣的小桌子也就五六張吧,這個豆花面真是沒見過,有些好奇。

據說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最初是素麵,是一行善人家專為來湘山寺燒香拜佛的人開的,因而取利微薄,怎樣才味美,不少人為此獻計獻方,到民國年間,已經發展成為正宗的遵義豆花面,生意興隆。

牆上略顯簡陋的簡介里,用紅字體進行了「王婆賣瓜」,上面寫道:陳記渾漿豆花面有著數十年的悠久歷史,歲月中精心打造。原遵義醫學院正對面《陳記特色渾漿豆花麵館》原班人馬操刀文理。最後幾個字,我懷疑是寫錯了,似乎沒有「操刀文理」的說法,是不是「操刀料理」的筆誤?

小店裡只有豆花面可賣,9元一套,這倒是省事了。老闆心明眼亮,一眼就看出我是外地人,問了下我要不要辣?我趕緊說,一點點就好。這次的黔北之行,飲食不習慣,這種麻辣味道享受不來,倒是對一般人避之不及的折耳根情有獨鍾。

遵義豆花面柔軟滑爽,辣香味濃,風味特殊,是遵義人的一種獨創。麵條上蓋著一團雪白的豆花,麵條浸在豆漿之中。豆花,有的地方叫水豆腐,是用前一次點豆腐的窖水存放幾天後成為酸湯。用這種酸湯點豆腐,使豆腐沒有石膏或滷水的苦澀味,比一般豆腐細嫩,比豆腐腦緊扎。

一碟蘸料

豆花面配料,吃法特殊。麵條是上等面加適量土鹼,用手工反覆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寬麵條,下鍋後煮熟不軟不硬,以豆漿為湯。上蓋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講究,有素、葷兩種,素椒配有五種保密的佐料,葷椒還配有瘦肉丁、雞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鉤等,其味鮮美。這裡是葷椒,貧僧不吃素。

先嘗了一口麵條,真的與平時的面不同,裡面的豆花更是一種純正的豆香。按照我們東北吃打滷面的做法,將小碟里的葷椒一股腦地倒進了面碗里,「唏哩呼嚕」吃下去,真爽啊!

哈哈,剛才沒發現,這裡居然有免費的豆漿可以喝,趕緊來一碗。從這張照片里,可以看出小店的「簡陋」,我卻對這樣的「蒼蠅館子」頗有好感,這樣的小店一般都是做街坊生意的,並不用「花里胡哨」的裝修來招攬客人,也不會過分取悅客人,主要精力都會用在菜品上,最有地方特色,性價比最高。

這時候,小店裡吃面的人開始多了起來,我的小桌對面也來了客人。很快,他的豆花面也上來了。等等,怎麼?他的蘸料為啥和我的不一樣呢?趁著他去拿豆漿,趕緊照一張。想來,應該是老闆看我不能吃辣,少放幾種麻辣的調料吧。

接下來,又有新的發現,原來豆花面不是將蘸料一股腦倒進面碗里,而是將豆花與面挑入辣椒碟中吃。這頓豆花面讓我吃的,既不是正宗的蘸料,又不是正宗的吃法,簡直暴殄天物。下回在遇到類似的情況,先不著急吃,好好學習一下別人是咋吃的。

也好,有了這次經歷,對遵義豆花面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是意外收穫。上圖是距離豆花面不遠處的一家包子店,路過了幾次,一直都有人在排隊,看來他家的包子一定很不錯,改天也去排隊嘗一嘗。

待續,我在遵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eaQDmwBmyVoG_1ZQOT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