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政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割據南方的第一次探索

2019-08-24     吟風社

孫吳政權和東晉南朝並稱為南方六朝,可以說孫吳就是東晉南朝的預演。孫吳政權所展示出的外來者渡江、武人建國、對世族的依賴、南人北人矛盾、皇權博弈、仰仗宗室等等現象雜糅了東晉和南朝的許多特徵。

在地方勢力抬頭,人身依附關係發生改變的東漢末年,舊秩序已不可維繫,所以東吳的許多路線和曹魏及西晉有著相似之處。但江南和北方的情況是不同的,孫氏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在東漢末年的江南去走的道路。這既包含著第一帝國的崩潰,又包含著江南割據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兩個歷史交叉點的匯合,其複雜和困難程度不言而喻。而孫吳政權的特徵一再重現於其他五朝,也可以看出孫氏的嘗試大體上是成功和可複製的。

東吳版圖

整個孫吳政權都是一次探索,孫策探索的課題是孫氏集團能否在江南立足,孫權前期探索的課題是孫氏能否獲得本地世族的支持,後期探索的課題則是孫氏能否完全壓制世族從而改造孫吳政權。孫權死後權臣們對於孫權後期所遺留的問題經歷了一系列廝殺,其後上台的孫休則重新致力於孫氏和世族力量的並存及再分配,最後的孫皓則又醉心於皇權的擴張。

可以看出,孫吳政權從孫策留下個雛形後,一直在循環往復於孫氏和世族力量的內部拔河。孫權前期的探索成功了,孫休的重新整合也有一定成效,所以他們在歷史上名聲較好。孫權後期的探索失敗了,孫皓更是亡了國,所以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聲也就爛掉了。

孫策

這樣一個探索中的政權,其本身的存在就頗為不易,要整合好力量則更加困難。孫權本人有一定的北伐決心,而陸遜等人對於保土則比拓土更為堅定,兩者相互依存但方針上又有分歧。諸葛恪的北伐主張最為堅決,但一次大敗後就在劍拔弩張的朝廷中被政敵處決並遭到滅族。孫休時期君臣都沒有太大的北伐興趣,大家相安無事。到了孫皓時又開始瘋狂北伐,可惜國家已經經不起他那樣折騰。

在國力上,孫吳的國土面積不及東晉和宋齊梁,也不及北伐後的陳,開發程度也比後者差許多。孫吳政權一直到嘉禾三年(234),才開始計劃把統治力量深入到丹楊郡的山地當中,這個丹楊郡可是吳國國都建業的所在地,孫權還在離建業不遠的庱亭射過老虎,江南地區整體開發水平可見一斑。

孫權

而孫吳的對手卻極其強大。東漢時期南北人口比例大致是八比二,所以前期的孫吳尚有威脅曹魏的實力,等到北方力量逐漸恢復後,曹魏和西晉的戰爭潛力遠非孫吳可及。曹魏建立後所遭遇的石亭、興勢、東關、洮陽等慘烈大敗,任何一次放在孫吳身上都是傷筋動骨的挫折,而家大業大的曹魏卻還保持著雷打不動的姿態。

六朝時期的北方政權雖多,從政權整合力上看,能達到曹魏這個程度的只有西晉、北周、隋和中期的北魏。在這種情況下,後世的南方政權依然沒能統一,遑論更加艱難的東吳。東吳對其他六朝政權的唯一優勢大概就是有個瘋狂北伐的隊友蜀漢在,可惜蜀漢實力太弱,對曹魏的牽制力也隨著時間的後移越來越不明顯。

同時,曹魏的執政者從曹丕父子到後來的司馬懿父子都非庸碌之輩,除能力優秀外,這些人還行事謹慎,難以找到空隙。他們大體上遵循政治規則,行事又雷厲風行,對漢魏禪代、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和魏晉禪代等非常情況都進行了較為穩健的內部處理,如果沒有外力加以干涉,幾乎不造成什麼政權消耗。

因此,對於孫吳政權而言,它完成了探索江南割據政權這一歷史使命,這一點上已經合格。就不要期望人家再超額完成任務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cjyxmwBJleJMoPMJM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