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逼近,90歲的「釘子戶」爺爺終於同意撤離,是什麼打動了他的心?
超強颱風「利奇馬」登陸前後,本報編輯部收到了全市各地通訊員發來的上百個真實感人的颱風故事,從一句關心的話語,到一盞留守的燈光,到一株扶起的甘蔗,濃縮了瑞城在緊急情況下傳遞出的溫暖之情。
下面為我們從大量的颱風故事中擷取的一小部分。通過這些暖人的故事,告訴大家狂風暴雨中的瑞安力量,並為之點贊!
做足功課的勸離
飽含深情
此次颱風,全市共轉移各類危險區域人員49367人!在鄉鎮工作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龐大而不易的數據。因為,就算危險就在眼前,即使挨家挨戶通知,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聽勸」。
9日晚18時,高樓鎮振南村,91歲的老爺爺王星軍獨自待在40年前建的木房子內。屋內黑暗,門窗板嘎吱嘎吱搖晃,他卻絲毫不為所動:「阿娒,我年輕的時候什麼大風大浪沒經歷過,還怕這點啊!你們快回去吧。」
高樓鎮工作人員第一次走訪,無果;第二次走訪,勸離半小時,又無果。
眼見風雨越來越大,工作人員的內心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
第三次走訪,一切照舊。「抬也要把你抬走!」「你不走,我們也不走。」年輕黨員幹部虞上將斬釘截鐵,表出「死守在這兒甘做一面牆擋風雨」的態度。
最難的事情,也怕認真。
同一個颱風夜,芳莊鄉農民周茂國也住在木房裡,狂風吹過小屋的縫隙,似乎發出摧枯拉朽的聲音。周茂國年逾七旬,長期臥床,腿腳已失去行動能力,無法下床行走,也不好攙扶。
不管工作人員怎麼說,周茂國夫婦都無動於衷。金山頭黨總支書記林信康蹲到老人面前,真誠地看著他:「我力氣比較大,我來背您走吧。」
「那一刻,他就像我兒子。」事後,周茂國老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知怎麼的,心頭一暖,貼上林信康的背時,他聽見有力的「撲通撲通」聲,感覺自己也變得有力量了。
勸離的十八般武藝輪番上場,如果老人實在不聽勸,就通過其子女出面勸離。潘岱街道的一對子女,在老人抵達安全地帶時,說了句:「真是倔老頭,要不是親爹親媽,哪個有這樣的耐心勸!」
是啊,風雨中,他們又是誰的兒女、誰的父母?
高樓鎮龍嶴村有一處10間三層民房,處低洼地帶,曾被大水漫到三層。經過兩次努力,已轉移10多人,但仍有一戶周姓人家未轉移。9日晚20時,駐村幹部及村「兩委」人員第三次入戶,周某什麼也不說,也不走。村幹部魯建多從他頻頻四顧的眼神中心領神會。最後,這個性格實誠的大男人急了,冒出一句:我幫你搬電器!就這樣,風雨中,一件件電器先從民房搬離,隨後周姓人家才撤離。
避災點的燈光
暖心閃亮
8月9日晚20時,曹村鎮東嶴文化禮堂外,颱風來勢洶洶,風聲雨聲不斷;而文化禮堂內,避災的群眾歡聲笑語不斷。
最後一戶危舊房的村民,被送到文化禮堂住下後,鎮長王少華邊給村民們分點心邊說:「甭管外面風雨多大,這裡就是你們溫暖的避風港。」
文化禮堂內,除準備了臨時避災所需的草蓆、風扇等,還為群眾提供熱水、方便麵、餅乾等,播放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老人們喜愛的紅色電影……曹村鎮還在此安排了兩名工作人員,確保大家安全。
鄉親們見面格外親切。
82歲的老人胡再友先聊開了,他因病常年臥床,行動不便,可駐村幹部鄭行知一個公主抱就把他從危舊小屋子裡抱出來。
村民楊得福喝著伏茶,聽著小曲,心情無比舒暢,看到工作人員還有點不好意思:「其實,我就是怕麻煩,卻讓幹部們走了半個多小時的山路到我家勸離。」
「我們在東嶴文化禮堂安置群眾65人,危舊房和老舊民房內無一名群眾。」王少華說,颱風前,曹村鎮把危舊房和老舊民房進行統計梳理,9日下午,所有鎮村幹部進村入戶走訪,安排安置點,當晚20時前發動幹部回頭看,確保安全轉移率達100%。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文化禮堂177家,在此次安置轉移避災過程中,共有55個文化禮堂設立了避災安置點,物質配備6000餘件,轉移群眾2000多名。除東嶴文化禮堂外,莘塍文化禮堂安置避災人員400餘人、孕婦3人,並組織民兵巡防。市委宣傳部宣傳教育科科長郭金雷介紹,今年我市還將新增文化禮堂132個,均可用作避災中心,成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情之所系的「避風港」。
風雨中眾志成城,溫暖堅固處都是家。陶山鎮中心小學騰出教室作為避災場所,確保水電供給、基本醫療藥品等優質後勤服務,共計接納附近在建工地的340多名民工兄弟。
據統計,此次全市327個登記在冊避災點、32處臨時開設避災點全部對外開放,共接納15814人。
靜悄悄的搶險
為人不知
因腿部神經壓迫住院治理的病人夏光理,看了一則颱風消息後,坐立不安。他央求醫生讓他提前出院,理由還有點可愛:被樹枝壓斷的電線,被強風吹傾斜的電桿,搖搖欲墜的表箱……發出嘎吱嘎吱聲,它們都朝我呼救!就跟你們救死扶傷的道理一樣一樣!
夏光理的另一身份是湖嶺供電所所長兼支部書記。颱風肆虐下,湖嶺片區電網多條線路故障。湖嶺供電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9日上午回到崗位的夏光理擔任指揮長,組織18名搶修員奔赴故障線路搶修送電。從下午干到凌晨,從凌晨干到早上……他全然忘記,自己是一個病人,且正式調離該所的通知已經下達。
9日晚18時49分,高嶺F957線全線跳閘,影響高嶺村等至少6個村莊1700多戶百姓用電。接到搶修電話後,陶山供電所高壓班班長楊呈瑞抓起安全帽、跳上搶修車趕赴現場。來到山上,他發現由於「風王」的威力太大,吹倒了一大片竹子,壓倒了電力線路,導致全線跳閘。
修電路高手瞬間變身砍伐工,將影響通行的竹子砍斷整理出一條通道,2小時後,「竹路」通了,電路也通了。
截至8月10日17時,瑞安片區所有停電線路及用戶全部恢復送電。萬家燈火照亮時,市供電局52人組成的紅船黨員服務隊,已經踏上支援樂清的征程。
9日晚,風力越來越大,整個瑞城聽到的是「嗚——嗚——」聲。安陽消防專職隊的警情電話響個不停:多起轄區內多處大樹被颱風吹倒、折斷、傾斜,壓到停在附近的汽車……
專職隊應急管理中心主任陳威帶領隊員趕赴現場,他們合力將倒伏的樹木、斷枝鋸成小段,堆放在路邊,將被困在樹下的汽車「搶救」於危難之中。一直到天邊露出魚肚白,工作人員才在微弱的日光下發現,手腳的多處被尖刺扎傷、劃傷……
9日晚20時多,正是大風大雨的時候,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莘塍中隊隊長楊曉東排查安全隱患時,發現萬松東路上多株樹木被颳倒。為保證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風雨中,楊曉東及7名工作人員用自己的雙手,把一棵棵倒在路上的樹移到路邊,全部清理完畢後才返回單位。
風雨交加日,我市各專職消防隊、應急分隊等全天候不間斷道路巡查,加足馬力清理樹木與道路雜物,確保新老瑞楓線、56省道等主幹道安全通暢。
鄉土上的救災
最為情長
10日下午,「利奇馬」漸漸遠離。而颱風天氣溫不高,在浙江果蔗之鄉——陶山鎮沙洲村的甘蔗基地里,大片甘蔗倒伏,有些被攔腰折斷,有些橫倒浸泡在泥水中。農民曾育的半畝多甘蔗全部倒伏,他只扶了三壟,就累得滿頭大汗,坐在田頭直喘氣。
這一幕被正在查看災情的陶山鎮黨委書記陳阿朋看到了。
來不及心疼,陳阿朋捲起褲腳,下到田裡,小心翼翼地把甘蔗抬高、扶正,培土加固。這時,一隊民兵支援隊巡邏而來,他們也加入了救災的隊伍。
「別,鎮里的事兒還多著呢,不用你們幫忙。」曾育阻止。
「現在是生長關鍵期,如果不儘快處理,損失還會進一步擴大!」
兩組幫扶人員8人,乾得熱火朝天,身上分不清泥水汗水,一下子就把半畝地甘蔗都扶完了。
「瑞安常受颱風考驗,陶山老百姓不等不靠,在颱風過後第一時間就開始了生產自救。」 陳阿朋說,為將災情影響降到最低,他們第一時間派農技人員、果蔗專家、駐村幹部下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發動農民群眾開展災後自救。「我市還在陶山推出甘蔗保險試點,我們正到田頭一一告知。」陳阿朋說,他們將引導農民積極投保,一旦再發生此類災害,幫助農民最大限度挽回損失。
與此同時,陶山鎮另一組救災隊出現在岱西村。陶山鎮農科員鄭福勃在接到農戶的求助電話後,現場指導農戶開展自救。
他一一核實受災情況:甘蔗倒伏、傾斜後,主、鬚根受到創傷,將導致減產和賣相受損。「現在的情況,受損至少20%。按去年陶山甘蔗畝產值2.3萬元計算,4000畝直接損失1600萬元。」
鎮農辦通過農民信箱、微信群把甘蔗、蔬果等的災後防病自救措施傳給農戶:「建議廣大蔗農及時排除積水,扶正倒伏植株並培土壓實蔗根,及時追肥促進植株恢復生長。」他們讓駐村幹部、農技員把要點張貼在各村,希望儘早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
「雖說我們的甘蔗今年會減產,三個月後批量上市時,還是一樣很甜的。」陳阿朋信心滿滿地說。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點擊進入
暴風雨中的瑞安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FnUiGwBvvf6VcSZ_8hK.html